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章节目录 > 第七章入京辅政与督师东南 第一节"入赞纶扉"

第七章入京辅政与督师东南 第一节"入赞纶扉"(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儿食贫力作之人,游手无聊之辈,久且视为寻常,日用所需不知禁令为何事。于是吸食者多,更成积重之势。华民之吸烟者多,洋药之销路亦日益畅。从前各海口每岁进洋药三万余箱,嗣渐增至五万余箱,近闻且增至七万余箱矣。而洋药之价前时每箱百斤售银七百余两,近闻已减至五百余两,是销路之畅由于货价之减可知也。……臣前督陕甘,先以禁种罂粟为务,饬各属随时查拔以清其源。遇有洋药入境,则标识封存行栈,靳由原路折回,不准在地销售,其故违者察出焚之通衢,已著微效。惟此法行之一方为宜,若统筹全局,则令其由原路折回,于此者或销于彼,仍为不了之局。详察事宜,断非加洋药、土烟税捐不可。税捐加则洋药、土药之价必贵,价贵则瘾轻者必戒,瘾重者必减,由减吸以至断瘾,尚有可期。"

    左宗棠痛陈了鸦片烟毒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他提出以加税捐的办法来阻绝鸦片的建议,对于试图解决积重难返的鸦片流毒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从外国鸦片贩子的疯狂倾销和吸食鸦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积弊方面来看,左宗棠这种堵卮塞漏的举措已经无济于事。

    左氏关于"洋务必当振作"的主张,是针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20年来在对外交涉与联系中遇事屈从、过于卑怯的外交格局而提出的。他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决心一改前此的软弱格调,以"壮中朝之气"。因他任此职时间甚短,其在对外交涉中的表现仅能从与英使威妥玛谈论鸦片加税一事中体现出来。他说自己"奉命与闻各国事务,责无可辞,曾于接晤英使威妥玛时论及鸦片宜加征税厘冀可减瘾"。他以"权自我操"为谈判基点召见威妥玛,使"威妥玛无以难之"。但威妥玛为保护英国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又在谈判中"语多反复","于加价一节,犹龂龂然若重有所惜者"。左宗棠认为如从其议,实与他的"期收实效本谋大相刺谬"。于是,左宗棠不仅驳回了威妥玛的无理狡辩,而且恳请清廷敕下各督抚将军对"洋药"予以加税,以行使一个国家的主权。左宗棠此举被时人称为"奇横有趣","可令彼族夺气"。①清政府长期因"积弱"而媚于列强的习惯为之一改!所以慈禧太后对左宗棠做出了"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怕尔之声威"②的评价,从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角度观之,这无疑是对左宗棠一贯勇于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举止的最高褒奖。

    左宗棠入政枢垣后,以身作则,反对结党营私的官场弊端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作风。他说:"自入国门以来,每闲朋侪许与之,谈辄逊谢不遑,且以党附为戒。遇言者指摘枢垣,必面陈勿予驳斥,以开言路。""惟事有是非,人有邪正,政有利弊,谋有臧否,苟有所见不敢不言,言之亦不敢不尽也。知我者以为然否。疏稿惟关地方利害、民生疾苦者,始随时刊布。意在外闲牧令,奉有文檄,每不留心省览,付之幕吏,而文书由院行司道,司道行府厅州县,遇连篇累牍帖写,厌其冗长,随意删节,漫无文理,其报张帖日期处所,一纸塞责,上下不相检校。如是,而望草野周知政令,必达难矣。"③

    尽管左宗棠颇想有所作为,但业已**了的清朝枢垣是容不下他的。他的秉直刚介恰与那种行阳奉阴违之术、媚言诡诈之法的晚清政坛恶习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一心想"从新鼓铸"的左宗棠面对着的只能是"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有所建白,亦为同僚所尼,多中缀"①的局面。尤其是他"入赞纶扉",即有"暗倾恭邸"、"扬左抑李"之说,奕䜣与李鸿章等人对他不是暗中拆台,便是处处掣时,甚至予以攻击。同奕䜣交往甚密的军机大臣宝婆竟然辱骂左宗棠为"一团茅草",使翁同龢感到"正人在位之难"。②李鸿章因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关系,免不了常与入值军机处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左宗棠打交道,所以对左强作笑颜,主动写信与左"略叙契阔",且到北京拜访了左宗棠。但在背地里,李鸿章却对左宗棠大加贬斥,说左入京"赞襄未必有益","左相精力甚健,于枢廷政务、各省情形不甚了澈,所建练旗兵、借洋债、兴畿辅水利、加洋药税厘诸议,似属救时要政,却近老生常谈,恐有格于时势不能尽行之处。"③李鸿章的亲信薛福成则把左宗棠描写成一个意气用事之人。据薛记载,他代李鸿章所拟《复陈海防事宜疏》由奕䜣交给左宗棠审阅时,左"每展阅一叶,每因海防之事而递及西陲之事,自誉措施之妙不容口,几忘其为议此折者,甚至拍案大笑,声震旁室。明日复阅一叶,则复如此。……诸公并厌苦之,凡议半月而全疏尚未阅毕"。①在薛福成笔下,左宗棠似乎成了不关心海防和办事拖沓的人物。左宗棠在奕䜣、李鸿章等人的内外夹击之下,深感京师无他留身之处,于是连续告假3个月,随后疏请退出仕途。清廷为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在对左作了一番"慰留"之后,于光绪七年九月初六日(1881年10月28日)外放左宗棠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这里比较一下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入京辅政两个阶段的情况是有必要的。他为规复新疆,甘愿"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发出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的豪情壮语。他被调进京且"入赞纶扉",这在一般人眼里可谓炙手可热的官位,但左宗棠起初并不情愿,继而因日本有踵俄国之辙试图进行要挟的状况才使他挺身而出担任新职,并力图使中国备受列强欺凌的外交格局得以改观。他如果在宦海随波逐流,随俗浮沉,也许就会在京城安度晚年了,但他并不愿违逆素志,结果只能被官场恶习所排斥。左宗棠几乎是被人撵出京城的!拍手称快的则是奕䜣、李鸿章之辈。李鸿章甚至回顾了他与左宗棠唔谈的感想,贬低左"不但无鞭挞四夷之心,抑且无经营海上之志,外强中干,概可知也"。②左宗棠离开北京时的状况同他9个月前从新疆赶往北京那种"闻命不宿,振旅入关,关内外闻之,自颁白耆庶,下逮萌隶媪稚,胥惶然如失所覆,巷议户祝,筹所以留公,而不可得,则奔趍愊亿,顶香膝跃,呼感恩,数十百里无绝声"①的情景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尽管左宗棠在入京辅政期间成绩斐然,且有目共睹,而他却被排斥出枢垣,这只能说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确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因为"入赞纶扉"的挫折而后退,他依然在两江总督任上为加强海防和投入新的抗法斗争而努力拼搏着,他的行动恰与李鸿章的诬蔑不实之词相左。

    ①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第78、52页。

    ①〔清〕张佩纶:《大臣奉使宜策万全折》,《涧于集》奏议,卷一,民国七年刊。

    ①〔清〕张之洞:《熟权俄约利害折》,《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二,页一至六,民国十七年刻本。

    ②〔清〕邓承修:《时局艰危请饬调辅臣入赞枢密折》,《语冰阁奏议》,卷二。

    ③〔清〕刘体智:《异辞录》,卷二,页一九。

    ①《答冯展云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五。

    ②《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六七。

    ③《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七三。

    ④《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五。

    ⑤〔清〕刘坤一:《复李若农》,《刘坤一遗集》,第4册,第1934页。

    ⑥《答冯展云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五。

    ①[清]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七年,页一五、二○,民国14年影印本。

    ②《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三七。

    ①《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三八。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389页。

    ①《严禁鸦片请先增洋药土烟税捐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八,页一四至一五。

    ①[清]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第304页。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392页。

    ③《答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三八。

    ①徐珂:《左文襄公见畿而作》,《清稗类钞》,第7册,第335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清]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七年,页五八。

    ③[清]车鸿章:《复丁稚黄宫保》,《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页一○。

    ①[清]薛福成:《左文襄公晚年意气》,《庸庵笔记》,卷二,页四一至四四。

    ②《复丁稚黄宫保》,《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页一九至二○。

    ①[清]周寿昌:《思益堂集·送左侯相入觐序》,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