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引得春风度玉关"(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左宗棠创办织呢局的消息传出后,得到舆论的支持。《申报》载文称:"如能以羊毛织呢,一如外国所产者,未始非利民之善举也。"①
光绪四年(1879年),经胡光墉向德国采购的全套织呢机器运至上海。从上海往兰州运送机器,是非常艰难的,据上海《大清国》杂志记载:"机器系装在一条货船上,由招商局的轮船在1879年拖运到汉口。在汉口又将这些机器用民船水运、又由人们背运到兰州府。有些机器非常重,而且难运,所以锅炉得拆散了一块块地运,山路有时得开凿了然后才能把大件的机器搬过去。"②光绪五年(1880年),织呢机器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左宗棠看到机器运抵兰州,非常高兴,他认为"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且"由关内而及新疆",实乃"数世之利也"。③他还设想以原料就地而取,"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④可见左宗棠创设该局具有对内以利民用,对外以挽利权的双重效应。
左宗棠看到机器运抵兰州,非常高兴,他认为"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且"由关内而及新疆",实乃"数世之利也"。③他还设想以原料就地而取,"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④可见左宗棠创设该局具有对内以利民用,对外以挽利权的双重效应。兰州织呢局由左宗棠委派赖长为总办,采用官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经营方式,购机建厂费用约合银31万两。⑤局内雇佣德国人石德洛未为洋监督,由10余名德国员匠教习织呢技术。至于该局的规模与生产情况,据左宗棠于光绪六年十二月(1881年1月)的上奏称:
"兰州织呢局结构宏敞,安设机器二十具,见开织者尚只十具,所成之呢渐见精致,中外师匠及本地艺徒率作兴事,日起有功。……蚕丝织呢等局雇用中外师匠及办理局务华洋各员弁,有实在出力著有成效者,应由刘锦棠,杨昌浚随时汇案奏请奖叙,以示激励,庶几人心竞奋,利无不兴矣。"
左宗棠把兰州织呢局视为"气象更新"之举,他为兴此利民善举可谓费尽苦心。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左宗棠预期的那样理想,其产品,"不管在品质上或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的呢布,因为把厂中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布要贵多了"。②左宗棠在光绪七年(1881年)对该局产品做了进一步调查后,也承认"已织成洋绒若干匹,其质略逊于洋呢,然可供着用"。③特别是到了光绪**年间,由于"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和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①的原因,该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光绪十年(1884年),兰州织呢局被迫停办。
对于这样的结局,《申报》载文认为,该局"功败垂成,实力可惜","设能将此局归作商办,涓滴无遗,安见必无起色也?"②由官办企业转向商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兰州织呢局恰为中国近代企业这一经营机制的调节和重组提供了借鉴。近代维新思想家陈炽(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在述及兰州织呢局时指出:"左文襄前任甘督,亦尝购买机器,仿织呢绒。然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大重,不利行销。"③此论切中实际。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①引自秦翰才:《左立襄公在西北》,第163页。
②《请奖励劝教兼施之州县折》,《左字堂全集》奏稿,第6册,第27-29页。
③《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99页。
①《延榆绥刘镇厚基禀兴修河城工程经费不敷及举办地方事宜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366页。
②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163页。
③《督办新疆军务敬陈筹画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288-289页。
④《黄令长同禀查明罗布淖尔河道暨哈萨克输忱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55页。
①《新疆巡抚刘锦棠奏》,《左文襄公全集》卷首,页一二。
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四○。
②《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四二至四三。
③《与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五九。
①《申报》,1879年1月10日。②《大清国》,1881年1月3日。
③《赖镇长禀验收后路粮台解到各项机器请委刘道专司局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41页。
④《关册》,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898页。
⑤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38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甘肃气象更新请将王必达等各员奖叙片》,《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七,页四七至四八。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899页。
③《陕甘总督左宗棠片》,载《京报》和《北华捷报》,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900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903页。
②《申报》,1884年2月16日。
③瑶林馆主:《续富国策》,第1卷,第39页。
光绪四年(1879年),经胡光墉向德国采购的全套织呢机器运至上海。从上海往兰州运送机器,是非常艰难的,据上海《大清国》杂志记载:"机器系装在一条货船上,由招商局的轮船在1879年拖运到汉口。在汉口又将这些机器用民船水运、又由人们背运到兰州府。有些机器非常重,而且难运,所以锅炉得拆散了一块块地运,山路有时得开凿了然后才能把大件的机器搬过去。"②光绪五年(1880年),织呢机器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左宗棠看到机器运抵兰州,非常高兴,他认为"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且"由关内而及新疆",实乃"数世之利也"。③他还设想以原料就地而取,"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④可见左宗棠创设该局具有对内以利民用,对外以挽利权的双重效应。
左宗棠看到机器运抵兰州,非常高兴,他认为"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且"由关内而及新疆",实乃"数世之利也"。③他还设想以原料就地而取,"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④可见左宗棠创设该局具有对内以利民用,对外以挽利权的双重效应。兰州织呢局由左宗棠委派赖长为总办,采用官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经营方式,购机建厂费用约合银31万两。⑤局内雇佣德国人石德洛未为洋监督,由10余名德国员匠教习织呢技术。至于该局的规模与生产情况,据左宗棠于光绪六年十二月(1881年1月)的上奏称:
"兰州织呢局结构宏敞,安设机器二十具,见开织者尚只十具,所成之呢渐见精致,中外师匠及本地艺徒率作兴事,日起有功。……蚕丝织呢等局雇用中外师匠及办理局务华洋各员弁,有实在出力著有成效者,应由刘锦棠,杨昌浚随时汇案奏请奖叙,以示激励,庶几人心竞奋,利无不兴矣。"
左宗棠把兰州织呢局视为"气象更新"之举,他为兴此利民善举可谓费尽苦心。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左宗棠预期的那样理想,其产品,"不管在品质上或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的呢布,因为把厂中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布要贵多了"。②左宗棠在光绪七年(1881年)对该局产品做了进一步调查后,也承认"已织成洋绒若干匹,其质略逊于洋呢,然可供着用"。③特别是到了光绪**年间,由于"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和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①的原因,该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光绪十年(1884年),兰州织呢局被迫停办。
对于这样的结局,《申报》载文认为,该局"功败垂成,实力可惜","设能将此局归作商办,涓滴无遗,安见必无起色也?"②由官办企业转向商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兰州织呢局恰为中国近代企业这一经营机制的调节和重组提供了借鉴。近代维新思想家陈炽(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在述及兰州织呢局时指出:"左文襄前任甘督,亦尝购买机器,仿织呢绒。然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大重,不利行销。"③此论切中实际。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①引自秦翰才:《左立襄公在西北》,第163页。
②《请奖励劝教兼施之州县折》,《左字堂全集》奏稿,第6册,第27-29页。
③《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99页。
①《延榆绥刘镇厚基禀兴修河城工程经费不敷及举办地方事宜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366页。
②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163页。
③《督办新疆军务敬陈筹画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288-289页。
④《黄令长同禀查明罗布淖尔河道暨哈萨克输忱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55页。
①《新疆巡抚刘锦棠奏》,《左文襄公全集》卷首,页一二。
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四○。
②《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四二至四三。
③《与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五九。
①《申报》,1879年1月10日。②《大清国》,1881年1月3日。
③《赖镇长禀验收后路粮台解到各项机器请委刘道专司局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41页。
④《关册》,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898页。
⑤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38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甘肃气象更新请将王必达等各员奖叙片》,《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七,页四七至四八。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899页。
③《陕甘总督左宗棠片》,载《京报》和《北华捷报》,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900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903页。
②《申报》,1884年2月16日。
③瑶林馆主:《续富国策》,第1卷,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