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可以说是为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幕。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承担起收复新疆重任的唯有左宗棠。对此,就是左宗棠本人也是十分清楚的。他在家书中说:
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顾"。……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左宗棠预筹出关的举措主要包括进行军事部署和充分考虑、实施后勤保障问题两个方面。
在军事部署方面,左宗棠注意从制订战略战术计划和整顿营伍以提高战斗力两点入手。还在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前的有关加强塞防的奏折和函牍中,他已陈明先歼灭阿古柏匪帮,然后索还伊犁的战略构想。他还认为实现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应分为两步走,即首先平定北疆,接着再底定南疆。他分析新疆地形时说:"天山南北两路","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①他督办新疆军务后,认为必须布署周妥,乃可定师期,令刘锦棠"自定出关马步二十余营,以缓进速战为义"。②左宗棠召集各军"分统来兰会商办法"③,共同讨论军事问题。随后,左宗棠确定了消灭阿古柏势力的具体步骤。他指出:"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如大军攻剿古牧地乌垣、红庙一带,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军猛打数仗,自可挫其凶锋。将来下兵南路,声威已张,或易著手。"④"官军出塞,自宜先剿北路乌鲁木齐各处之贼,而后加兵南路。当北路进兵时,安集延或悉其丑类与陕甘窜逆及上回合势死抗官军,当有数大恶仗。如天之福,事机顺利,白逆歼除,安集延之悍贼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势较易。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也。"⑤在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左宗棠还依照"整军乃能经武"的古训,一面对已出关和准备出关的军队予以整顿,将金顺、景廉、穆图善等部加以裁并,一面强调"精择出关之将",任用"英锐果敏,才气无双"的刘锦棠总理行营事务,对其他"统领、营哨各员,均酌简相信员弁乐事赴功者用之",⑥并对各军严加训练。
在筹划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把精力主要用在筹粮、筹饷和筹转运上面。左宗棠认为行军打仗离不开粮食的供给。他说:"师行粮随,事豫则立。"因此,"师行北路,宜用北路之粮,不但节费,亦免粮耗。"他建议北路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设立北局,南路以肃州(今酒泉市)为南局,负责北、南两路的粮食补给。他还命令已出关各军在巴里坤、哈密等地办理采粮、开垦,并对"蒿武军"统领张曜"在哈密办屯垦水利,事必躬亲,不惜劳瘁"的做法给以肯定,认为"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戎藩,可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①左宗棠为筹饷问题在议论海防、塞防两者并重时强调应保障西征用饷。西征军的军费每年支出约800万两,但实际收到的各省协饷只有500万两。后来"各省之协济洋防者,又皆以洋防为急、塞防为缓",以致西证军"出款日增,入款大减",光绪元年西征军"每年只发一月满饷"。②因此他多次上奏请求敕下各省如数拨解协饷,并主张暂借洋款以补不足。西征军饷源匮缺的情况受到清廷重视。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督率大军出关之际,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各营将士踊跃前驱,尤深廑念。各省协解西征饷银未能足数,致有积欠口粮。此次远道进兵,粮饷必须充裕。……加恩着于户部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银二百万两,并准其借用洋款五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以足一千万两之数。"①左宗棠对此"感激涕零","不能自己!"②出征将士总算有了物质上的保障。除筹粮、筹饷之外,左宗棠还十分重视粮食和军火物资的转运问题。西征之师须驰骋数千里,筹划转运也并非易事。左宗棠主张关内运粮以车驼为主,关外则以驼运为主,解决了粮食转运的难题。他还通过上海采办转运局、汉口后路总粮台、西安总粮台等转运军火物资,并由兰州机器局自造枪炮供应前线。
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年3月16日)离开兰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顾"。……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左宗棠预筹出关的举措主要包括进行军事部署和充分考虑、实施后勤保障问题两个方面。
在军事部署方面,左宗棠注意从制订战略战术计划和整顿营伍以提高战斗力两点入手。还在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前的有关加强塞防的奏折和函牍中,他已陈明先歼灭阿古柏匪帮,然后索还伊犁的战略构想。他还认为实现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应分为两步走,即首先平定北疆,接着再底定南疆。他分析新疆地形时说:"天山南北两路","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①他督办新疆军务后,认为必须布署周妥,乃可定师期,令刘锦棠"自定出关马步二十余营,以缓进速战为义"。②左宗棠召集各军"分统来兰会商办法"③,共同讨论军事问题。随后,左宗棠确定了消灭阿古柏势力的具体步骤。他指出:"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如大军攻剿古牧地乌垣、红庙一带,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军猛打数仗,自可挫其凶锋。将来下兵南路,声威已张,或易著手。"④"官军出塞,自宜先剿北路乌鲁木齐各处之贼,而后加兵南路。当北路进兵时,安集延或悉其丑类与陕甘窜逆及上回合势死抗官军,当有数大恶仗。如天之福,事机顺利,白逆歼除,安集延之悍贼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势较易。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也。"⑤在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左宗棠还依照"整军乃能经武"的古训,一面对已出关和准备出关的军队予以整顿,将金顺、景廉、穆图善等部加以裁并,一面强调"精择出关之将",任用"英锐果敏,才气无双"的刘锦棠总理行营事务,对其他"统领、营哨各员,均酌简相信员弁乐事赴功者用之",⑥并对各军严加训练。
在筹划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把精力主要用在筹粮、筹饷和筹转运上面。左宗棠认为行军打仗离不开粮食的供给。他说:"师行粮随,事豫则立。"因此,"师行北路,宜用北路之粮,不但节费,亦免粮耗。"他建议北路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设立北局,南路以肃州(今酒泉市)为南局,负责北、南两路的粮食补给。他还命令已出关各军在巴里坤、哈密等地办理采粮、开垦,并对"蒿武军"统领张曜"在哈密办屯垦水利,事必躬亲,不惜劳瘁"的做法给以肯定,认为"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戎藩,可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①左宗棠为筹饷问题在议论海防、塞防两者并重时强调应保障西征用饷。西征军的军费每年支出约800万两,但实际收到的各省协饷只有500万两。后来"各省之协济洋防者,又皆以洋防为急、塞防为缓",以致西证军"出款日增,入款大减",光绪元年西征军"每年只发一月满饷"。②因此他多次上奏请求敕下各省如数拨解协饷,并主张暂借洋款以补不足。西征军饷源匮缺的情况受到清廷重视。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督率大军出关之际,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各营将士踊跃前驱,尤深廑念。各省协解西征饷银未能足数,致有积欠口粮。此次远道进兵,粮饷必须充裕。……加恩着于户部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银二百万两,并准其借用洋款五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以足一千万两之数。"①左宗棠对此"感激涕零","不能自己!"②出征将士总算有了物质上的保障。除筹粮、筹饷之外,左宗棠还十分重视粮食和军火物资的转运问题。西征之师须驰骋数千里,筹划转运也并非易事。左宗棠主张关内运粮以车驼为主,关外则以驼运为主,解决了粮食转运的难题。他还通过上海采办转运局、汉口后路总粮台、西安总粮台等转运军火物资,并由兰州机器局自造枪炮供应前线。
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年3月16日)离开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