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用兵陕甘 第一节"进剿"捻军(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之局。捻逆既平,则办理回逆余逆,亦易为力矣"。②他的用兵之道,基于如下分析:"陕省全局之患,在捻与回。以贼势论,回狡而捻悍,回散而捻聚。以贼情论,回之通捻,图借捻以抗拒官军,遂其剽掠;捻之通回,图借回以牵制官军,便其纵横。盖回逆意在乱秦,捻逆意在窜豫,彼此各有所图,两不相喻。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故旋合而旋离也。官军之讨贼也,宜先捻而后回。盖捻强于回,捻平则回益震,一也;捻在秦不过秦之患,窜豫则中原之患,两害相形,在秦为轻,又一也。"①因此,左宗棠在陕西尽管受到捻军、陕西回军、董福祥等武装的夹击,始终以"剿捻"为首要任务,他亲自驻扎邻近河南的潼关,目的是防止捻军攻入河南以威胁中原。
西捻军在受到左宗棠和刘典分别由陕东和陕南的夹击后,被迫于九月初向陕北进军,转入北山,试图打开进入山西的通道。左宗棠急忙重新部署兵力,力图阻止捻军进入山西。十月,清廷在给左宗棠的"寄谕"中称:"晋省为畿辅屏翰,左宗棠当如何力筹兼顾?陕西兵力不为不厚,总当就地歼除,不可以驱贼出境即为了事。倘任贼东渡,阑入晋疆,惟左宗棠是问。"②左宗棠也试图把捻军剿杀于秦境,但他又深知剿灭捻军良非易事。还在其入陕之初,便认为"剿捻之难,甚于发逆(按指太平军)"。③因此,他到潼关后,"凡所布置,均为就地歼贼起见",对捻军"大举围逼,期歼贼于渭、洛之间"。他设防于陕豫、陕鄂交界处,防范捻军向豫、楚"奔逸",却不料捻军向北突围,且"北山荒瘠殊常,官军追剿,皆以无粮不能急进"④,加上陕西回军的牵制,使左宗棠对捻军的作战并不得力。十月下旬,捻军接连攻占陕北的延川、绥德二城。左宗棠调派与捻军作战的军队仅有刘松山所部10000人,郭宝昌3000人,刘厚基3000人,而高连升和刘典各所部5000人只能去应付陕西回军。"捻自南而北,千有余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余里"①,左宗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67年12月18日),西捻军由宜川强渡黄河,从陕西进入山西。左宗棠非常惊慌,急派刘松山、郭宝昌入晋追剿,自己也随后拔队入晋。西捻军从山西经河南入直隶,于同治七年正月十二日(1868年2月6日)逼近卢沟桥,清廷大为震惊。清廷鉴于西捻军进入直隶的状况,"降旨"先行将剿办捻军的钦差大臣李鸿章随后并将署直隶总督官文和左宗棠"交部严加议处"②,以让他们戴罪立功。清廷指令"左宗棠前赴保定以北,妥为督剿,以赎前愆,毋再延误"。③二月初,左宗棠率军抵保定近郊。李鸿章、官文和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也督军加紧对进入直隶的西捻军予以堵防。
张宗禹率西捻军由陕冲入晋、豫、直三省,原是应东捻军赖文光之求救以解东捻军在运河被困之势。但当西捻军仅到达晋、豫之际,东捻军已于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68年1月5日)的扬州之战中被李鸿章部淮军全歼,赖文光被俘后就义于扬州。张宗禹不知此情,一意率西捻军北进,固然逼近京畿,但也陷入清军的重围。
左宗棠在直隶不仅亲自率军"追贼",而且明定斩捻军的"首级赏格",并对生擒、阵斩张宗禹等人"从优悬立赏格","以作士气而速戎机"。①这一手段是非常拙劣的。西捻军在清军的追剿下,被迫撤出直隶,于同治七年二月三十日(1868年3月23日)夜渡过漳河进入河南。三月初,左宗棠旋督军追至河南彰德(今安阳市)。西捻军又从河南进入山东西部并转入直隶静海。四月初四日(4月26日),左宗棠赶至山东德州。五月初,捻军在直隶作战失利,转入山东海丰(今无棣县)宁津、陵县、临邑、济阳后,又从陵县转向西南进入德州。六月中下旬,张宗禹率西捻军试图从德州高家渡抢渡运河,结果为清军击退,被迫退至德平、平原、茌平。六月二十八日(8月16日)的在平南镇之役,西捻军被淮军全部击溃,只有张宗禹率十余骑突围至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②至此,捻军起义失败,清廷论功行赏,着加左宗棠太子太保衔。
①《调补陕甘总督谢恩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123页。
①《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351~353页。
②《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0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①曾喻瑜:《征西纪略》,《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册,第26页,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②灵州当时属甘肃省宁夏府。宁夏于1928年置省,1958年改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宁府当时属甘肃省。1928年青海置省。
①《敬陈筹办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372-373页。
①《遵旨宽筹饷项以支危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06-407页。
②《分道入秦妥筹办理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29页。
①《剿捻三胜截击回逆归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40页。
②《和厚两营遇回逆失利并遏捻东窜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93页。
③《请散捻逆胁从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01页。
④从《和厚两营遇回逆失利并遏捻东窜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93页。
①《捻逆连陷州县回逆狓猖自请严议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511页。
②《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00页。
③《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03页。
①《皖豫两军另悬赏格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30页。
②《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8页。
西捻军在受到左宗棠和刘典分别由陕东和陕南的夹击后,被迫于九月初向陕北进军,转入北山,试图打开进入山西的通道。左宗棠急忙重新部署兵力,力图阻止捻军进入山西。十月,清廷在给左宗棠的"寄谕"中称:"晋省为畿辅屏翰,左宗棠当如何力筹兼顾?陕西兵力不为不厚,总当就地歼除,不可以驱贼出境即为了事。倘任贼东渡,阑入晋疆,惟左宗棠是问。"②左宗棠也试图把捻军剿杀于秦境,但他又深知剿灭捻军良非易事。还在其入陕之初,便认为"剿捻之难,甚于发逆(按指太平军)"。③因此,他到潼关后,"凡所布置,均为就地歼贼起见",对捻军"大举围逼,期歼贼于渭、洛之间"。他设防于陕豫、陕鄂交界处,防范捻军向豫、楚"奔逸",却不料捻军向北突围,且"北山荒瘠殊常,官军追剿,皆以无粮不能急进"④,加上陕西回军的牵制,使左宗棠对捻军的作战并不得力。十月下旬,捻军接连攻占陕北的延川、绥德二城。左宗棠调派与捻军作战的军队仅有刘松山所部10000人,郭宝昌3000人,刘厚基3000人,而高连升和刘典各所部5000人只能去应付陕西回军。"捻自南而北,千有余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余里"①,左宗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67年12月18日),西捻军由宜川强渡黄河,从陕西进入山西。左宗棠非常惊慌,急派刘松山、郭宝昌入晋追剿,自己也随后拔队入晋。西捻军从山西经河南入直隶,于同治七年正月十二日(1868年2月6日)逼近卢沟桥,清廷大为震惊。清廷鉴于西捻军进入直隶的状况,"降旨"先行将剿办捻军的钦差大臣李鸿章随后并将署直隶总督官文和左宗棠"交部严加议处"②,以让他们戴罪立功。清廷指令"左宗棠前赴保定以北,妥为督剿,以赎前愆,毋再延误"。③二月初,左宗棠率军抵保定近郊。李鸿章、官文和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也督军加紧对进入直隶的西捻军予以堵防。
张宗禹率西捻军由陕冲入晋、豫、直三省,原是应东捻军赖文光之求救以解东捻军在运河被困之势。但当西捻军仅到达晋、豫之际,东捻军已于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68年1月5日)的扬州之战中被李鸿章部淮军全歼,赖文光被俘后就义于扬州。张宗禹不知此情,一意率西捻军北进,固然逼近京畿,但也陷入清军的重围。
左宗棠在直隶不仅亲自率军"追贼",而且明定斩捻军的"首级赏格",并对生擒、阵斩张宗禹等人"从优悬立赏格","以作士气而速戎机"。①这一手段是非常拙劣的。西捻军在清军的追剿下,被迫撤出直隶,于同治七年二月三十日(1868年3月23日)夜渡过漳河进入河南。三月初,左宗棠旋督军追至河南彰德(今安阳市)。西捻军又从河南进入山东西部并转入直隶静海。四月初四日(4月26日),左宗棠赶至山东德州。五月初,捻军在直隶作战失利,转入山东海丰(今无棣县)宁津、陵县、临邑、济阳后,又从陵县转向西南进入德州。六月中下旬,张宗禹率西捻军试图从德州高家渡抢渡运河,结果为清军击退,被迫退至德平、平原、茌平。六月二十八日(8月16日)的在平南镇之役,西捻军被淮军全部击溃,只有张宗禹率十余骑突围至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②至此,捻军起义失败,清廷论功行赏,着加左宗棠太子太保衔。
①《调补陕甘总督谢恩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123页。
①《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351~353页。
②《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0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①曾喻瑜:《征西纪略》,《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册,第26页,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②灵州当时属甘肃省宁夏府。宁夏于1928年置省,1958年改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宁府当时属甘肃省。1928年青海置省。
①《敬陈筹办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372-373页。
①《遵旨宽筹饷项以支危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06-407页。
②《分道入秦妥筹办理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29页。
①《剿捻三胜截击回逆归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40页。
②《和厚两营遇回逆失利并遏捻东窜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93页。
③《请散捻逆胁从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01页。
④从《和厚两营遇回逆失利并遏捻东窜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493页。
①《捻逆连陷州县回逆狓猖自请严议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511页。
②《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00页。
③《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03页。
①《皖豫两军另悬赏格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630页。
②《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