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章节目录 > 第二节 进军浙、闽、粤

第二节 进军浙、闽、粤(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9月19日),左宗棠一军同德克碑的常捷军向富阳大举进攻,德克碑用大炮轰开城外营垒,遂于第二天攻占富阳,接着,左宗棠令蒋益澧部湘军攻杭州,杨昌浚部楚军会同康国器部粤军攻余杭。杭州与余杭的太平军则分别在陈炳文、汪海洋的率领下奋力扼守。

    左宗棠围攻杭州两个月后,李鸿章的淮军于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攻占苏州。左宗棠不愿李鸿章插足浙江,在陈述战局的上奏中说:"苏州既克,杭州之围正急","海宁、嘉兴之贼不足为苏州之患也,是李鸿章所部可缓攻嘉兴"。③但李鸿章邀功心切,命淮军程学启部由苏南进入浙北,于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八日(1864年3月25日)攻入嘉兴。左宗棠深恐淮军在浙江夺得首功,改变了既攻杭州,又派遣精兵援皖以堵天京后路的做法,急忙调黄少春部由皖返浙,集中全部兵力猛攻杭州、余杭二城。二月二十四日(3月31日),太平天国杭州守将听王陈炳文弃城北走,蒋益澧部湘军和德克碑的常捷军攻陷杭州。同一天,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也从余杭北撤,康国器部粤军占领余杭。清廷以左宗棠攻下杭州,加恩赏加他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

    太平军陈炳文部与汪海洋部分别从杭州、余杭撤军后,在浙北德清与李世贤、杨辅清等部会合。左宗棠认为太平军湖州战区"以武康、德清为湖州屏障,石门为通杭、湖要道",决定"先克此三城,而后可进图湖郡"。①二三月间,左宗棠派杨昌浚率楚军攻武康,饬蒋益澧率湘军进规石门、德清。李世贤、陈炳文、汪海洋等部太平军分别由德清进入皖南,后又转战江西。湖州则由黄文金、杨辅清、李远继等部太平军坚守。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破,李秀成携带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天京。李秀成将自己的坐骑让与幼主,自己被俘。幼天王自苏南经皖东南进入浙北湖州。左宗棠会同淮军郭松林、潘鼎新、张树声等部进围湖州。七月下旬,黄文金与洪仁玕等人决定撤离湖州,沿浙皖交界一带西走。七月二十七日(8月28日),太平天国在浙江的最后一个战略要地湖州失陷,左宗棠总算夺得了全浙要地。于此,清廷又封他为一等伯爵,并赐爵名"恪靖"。

    天京的陷落和苏南、浙江根据地的丧失,标志坚持了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已基本失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清政府立下了鹰犬之劳。然而,太平军余部的顽强抵抗,又成为清朝统治集团面对着的一个棘手问题。曾国藩与左宗棠也在对待这个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互相上奏告状。本来,曾国藩被清廷授予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的权力,左宗棠是归曾国藩节制的。曾国藩深知左宗棠性格倔犟,对浙江的用兵方略只好听任左宗棠独立谋断,并常与左通过书函等形式"敬商"一切。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在攻陷天京时,不仅没有抓获幼天王洪天贵福,反而在他们所统辖的皖、赣、浙交界一带仍活跃着太平军的余部,这使曾国藩大为难堪。于是,曾国藩把太平军余部存在的责任推给左宗棠,在复奏幼天王下落的奏片中说由于左的放纵,致使杭州一带汪海洋、陈炳文等部太平军"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左宗棠则上奏强调攻克杭州"以片时之久,一门之狭,而谓贼众十万从此逸出,殆无是理!"他进一步认为:"李世贤由湖州、广德、绩溪窜徽州,旋由婺源窜江西,贼数十五六万,其时曾国藩有皖南诸城岌岌之奏",说明太平军余部主要是从湖州撤走的,而其主力"不在杭、余两城也明矣"。①左宗棠与曾国藩无非都是在清廷面前邀功请赏。清廷恰好利用这一点,一面表示"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以使左宗棠对清廷感恩戴德,一面也通过进一步重用左宗棠限制曾国藩的势力过分膨胀。这样,在湘系集团中,左宗棠率先敢于同曾国藩分庭抗礼,他们二人的矛盾也从此臻于激化,以致于彼此不通音问。此后,作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又奔往福建去镇压太平军余部。

    太平军余部分为北、南两支。北方余部由皖北的陈玉成部将赖文光等人统率,与张宗禹率领的捻军会合,组成新捻军,活动于黄淮一带。南方余部由皖南和苏、浙的太平军为主,分别在李世贤、汪海洋等人的统率下,先是汇合于江西,后转战于福建、广东。左宗棠此时所面对着的正是太平军南方余部。

    还在同治三年二月十七日(1864年3月24日),即左宗棠占领杭州天7之前,李世贤为保存实力,令陈炳文、汪海洋从杭州、余杭撤军,在德清会合后转战江西。左宗棠在攻克杭州、余杭、湖州后,指挥所部由浙入赣,对付李世贤。洪天贵福、洪仁玕等人在天京失陷后,转道湖州折入江西试图同李世贤会合,因左宗棠与江西巡抚沈葆桢合力堵截,李世贤、汪海洋作战失利,陈炳文投降,太平军余部退至赣、闽、粤边界,致使幼天王、洪仁玕未能与李世贤会合,在江西石城被俘后就义。李世贤与汪海洋因陈炳文叛变产生矛盾,各自为战。九月中旬,李世贤经广东大埔等地攻占福建漳州。不久,汪海洋也兵抵福建长汀、连城、上杭一带。入闽太平军多达20余万人。面对这一情势,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感到"闽省军情吃紧,漳州陷后贼势未识何如"①,不免有些紧张。左宗棠更担心太平军一旦由漳州北进攻占福州,于是,调黄少春、刘明珍两军赶至福建邵武一带接防,令康国器部从邵武直奔漳州攻李世贤部,饬刘典部急赴汀州对付汪海洋部,派高连升部速驰宁波乘船至福州。左宗棠也赶往福建。

    十一月二十七日,左宗棠行抵福建延平(今南平县)扎营。他深知对太平军"欲求聚而歼之,势有不能矣",认为太平军今后的动向"非入江西,即入粤东",而两广总督毛鸿宾和江西巡抚沈葆桢"空有援闽之议,恐将来仍须闽之往援耳"。①显然,左宗棠的目的是把太平军撵出福建。

    同治四年(1865年)初,左宗棠加紧调集各路人马进攻太平军。江苏巡抚李鸿章派郭松林、杨鼎勋两军由苏援闽,抵达厦门。四月十五日(5月9日),左宗棠来到福州。调黄少春、王德榜率楚军会同郭松林、杨鼎勋部淮军猛攻漳州,李世贤向西南败走。汪海洋部在永定、上杭等地连战失利,不得已离闽入粤,占广东镇平县(今蕉岭)。汪海洋在镇平筑营一个多月后,李世贤于六月底至汪海洋处,却被汪杀害,实在令人痛惜。可此时清朝方面则集中了来自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军队对镇平形成围困之势。汪海洋突出重围,一度进入江西,后又转进广东,攻占嘉应州(今梅县市)城,并决计在此死守。左宗棠则一面调兵遣将进围嘉应州,一面行抵广东大埔亲自督战。清廷也发布上谕令左宗棠节制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军队,授予他"节制三省之责"。

    十二月十二日(1866年1月28日),左宗棠指挥各路军队向嘉应州城发动总攻,"血战竟日",以致"大战处血渍满蹊径,涧水尽赤"。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诸将士皆言逆贼是日分布之密,搏斗之苦,实为从征数年来所仅见。"①太平军坚守嘉应州城10天,终在二十二日夜间因难以抵挡敌军的攻势而启西南门退走,嘉应州城失陷。至此,江南太平军余部的斗争已经失败。不久,分散逃出的太平军将士或被招降,或被迫杀。左宗棠完成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使命。

    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1866年4月3日),左宗棠从广东回到福建的闽浙总督衙署。他从同治元年入浙,先后巡抚浙江和总督闽浙,镇压太平军是其主要罪过,而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注重恢复农业生产,进行盐务和茶务改革,整饬吏治,讲求"劾贪奖廉"与"修明政事"。对于这些举措,就连一向同左宗棠交恶的赵烈文也不得不认为:"在浙江,绍兴居民皆已复业,萧山诸境,民船夜行,橹声相应也,杭省百废俱起,复城未两月,已议及海塘。各郡之漕皆减定,颂声大作。以此观之,左之吏治实胜李(按指李鸿章)十倍。"②特别是左宗棠在参与镇压了农民起义后,能够把自造轮船以抵御外来侵略提上议事日程,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进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和近代企业的开拓者。

    ①《遵旨督办浙江军务据探省城失守敬陈办理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3页。

    ①《复奏驻军开化马金街正可兼顾衢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27页。

    ①《复奏筹画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37页。

    ②《衢州东南北三路一律肃清现筹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66-77页。

    ③《衢州东南北三路一律肃清现筹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67页。

    ①《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三二一,页一二至一三,同治十一年刻。

    ②王崇武、黎世清编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29页,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

    ③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第255、26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①《发给勒伯勒东札凭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24-125页。

    ②《发给勒伯勒东札凭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24页。

    ③[清]李鸿章:《驾驭西兵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页三三,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

    ①《攻剿龙游汤溪兰溪逆贼连胜克复寿昌县城及各要隘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06页。

    ②《逼攻龙游汤溪县城贼垒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18页。

    ①《逼攻龙游汤溪县城贼垒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22页。

    ②《攻剿严州克复郡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29页。

    ③《附陈贼情并监放炸炮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35页。

    ①《连克汤溪龙游兰溪三县并金华府城生擒首逆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56页。

    ②《克复绍兴桐庐府县城池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74页。

    ①《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2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克复富阳县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弟278页。

    ③《复陈筹办军情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333页。

    ①《克复武康德清石门三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394-395页。

    ①《杭州余匪窜出情形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513-514页。

    ①《孙长绂致刘于浔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第128,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①《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94页。

    ①《进逼嘉应东路痛剿大胜首逆汪海洋伏诛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2册,第350页。

    ②[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