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再入湘幕(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在骆秉章幕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时人曾做过这样的评述:
"宗棠刚明有智略,幼读书究心舆地,夙以诸葛亮自负。秉章资其赞画,内绥土寇,外协邻军,东征兵源、饷源倚之为根本。湖南屹然强国矣。"①
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在政界声名鹊起。咸丰五年十二月(1856年1月),与左宗棠"无一面之缘,一字之交"的浙藉御史宗稷辰在上疏荐举人才时将左列为首位,他说:"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②六年正月(1856年2月),曾国藩又上奏表述左宗棠接济军饷之功,清廷命左以兵部郎中用,并赏戴花翎。接着,胡林翼于七月(8月)上奏复荐左宗棠为将才。于是,左宗棠成了一个为朝野所瞩目的人物。咸丰皇帝命骆秉章出具切实考语,将左"送部引见"。骆秉章当然不愿让这个"素有谋略"的被喻为诸葛亮式的才子离开湘幕,在复奏中表示"俟湖南军务告竣,遇会试之年,再行给咨送部引见"。③咸丰八年(1858年),骆秉章上奏为左邀功请赏,咸丰皇帝下诏赏加左四品卿衔。这年年底,咸丰皇帝在召见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时专门询问了左宗棠的情况,又让郭劝说左"一出办事才好"。④
正当左宗棠有望升腾之际,却因卷人两湖地区统治集团围绕"樊案"所展开的一场争权夺利之争而险些身败名裂。咸丰八年(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赴京陛见,他鉴于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声名恶劣,同城员弁兵丁无不咨怨"的情况,向咸丰皇帝"参其私役兵弁乘坐肩舆"。接着骆又派人查核樊"镇署中零用皆取之营中,提用银九百余两,公项钱三千三百余串,又动用米折银两",并"据实严参"。①樊燮被拿问审办。樊则以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布政使文恪等满族贵族为奥援,并经他们唆使,于咸丰九年(1859年)向湖广总督署和都察院呈控左宗棠以幕宾的身份把持湖南军政要务。于是,清廷谕令官文及湖北正考官钱宝青对左进行审办。据薛福成(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记载,咸丰皇帝已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②樊案引起了轩然大波。
樊案的出现,正是反映了满族地方要员与新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的重重矛盾。自清王朝建立后就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满汉矛盾,而满族贵族一直占据着优势的地位。但在太平天国起义后,身居要位的满族贵族对太平军的勇猛攻势束手无策,恰恰是以汉族地主势力为代表的湘系集团的兴起,使清王朝得以支撑东南危局。因此,尽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没有得到官府的实职,却能独立操纵战事,身为总督的官文则只能成为"伴食"。尽管官文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职务节制两湖,但他"于兵事未曾用心,亦毫无定见,但知何处请兵,即敷衍何处而已"。①左宗棠指责官文统治下的湖北"政以贿成,群邪森布"②,认为:"自张石帅(亮基)去后,湖北无好督。近闻大官专以酿乱为事,尤恐一击不中,恶焰益张"③,非常瞧不起官文,还常与官文为难。咸丰五年,官文遣人到湖南劝捐,结果被左所拒绝。六年,左宗棠委派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老湘军"王鑫部从岳州进兵湖北,连克四城。官文便想通过奏请加王按察使衔,以道员留用的办法将王部湘军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左宗棠看出官文的用心,立即将王鑫调回湖南仍驻岳州,并致函王鑫说:"此公(按指官文)为众所不与,润公(按指胡林翼)已与构隙",如留在官文处,实在是"明珠暗投,固已太辱"。④左宗棠在为湘抚致湖督所拟的咨文中秉笔太直,对官文也多有冒犯。由于咸丰五六年间,正值太平军压境湖北,官文不得不借助于左、骆等人抵抗太平军,以为他的"钦差"脸上增光,只得暂时忍耐,表示他"不惟不咎秉笔者,即主政者亦并不怪",摆出一副"廓然大公,所见者大"的样子,⑤实际他已积怨于心,等待时机予左以致命的报复。咸丰九年,太平军己基本上被逐出两湖,官文便以樊案为契机倾轧左宗棠。然而,此时的左宗棠毕竟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京师中许多人为解救他而积极奔走。翰林院编修郭嵩焘请求在南书房为咸丰皇帝教读的潘祖荫出面,潘即上奏说:"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宗棠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湖南不肖之员,不遂其私,思有以中伤之,久矣。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①咸丰朝重臣肃顺也接受了其幕客王闿运的说项,到咸丰皇帝面前为左宗棠说情。官文也在窥视京师的动向,未敢对左加以处置。左宗棠则深为"遭此谤陷"而痛感官场的险恶,遂决定"藉会试一游京师,脱离此席,非敢再希进取,以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②咸丰九年十二月(1860年1月),他向骆秉章告辞,荐刘蓉入湘幕,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幕宾生涯。
左宗棠被迫退出湘幕后,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从长沙启程,准备到北京参加为咸丰皇帝三十华诞而特开的"恩科"会试。三月初三日(3月24日),左宗棠一路冒风履雪行抵湖北襄阳。襄阳道毛鸿宾向左宗棠"出示润公(按指胡林翼)密函,言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罗四布,足为寒心"③,且"鄂帅(按指官文)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④左宗棠这才大悟自己的处境险恶,深感"侧身天地,四顾苍茫","帝乡既不可到,而悠悠我里仍畏寻踪"。于是,他决意"由大别沿江而下入涤老(按指曾国藩)营,暂栖羁羽,求一营官",甘愿拼死在同太平军作战的疆场,也不肯"死于小人"。①左宗棠从鄂西北的襄阳辗转至鄂东英山县的胡林翼大营,遂又从英山抵达皖西宿松县的曾国藩大营。左宗棠在宿松时,曾国藩忽奉咸丰皇帝为左"昭雪"的寄谕。曾国藩、胡林翼先后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如"令其速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②五月初八日(6月26日),左宗棠于宿松返抵长沙3天后接到了清廷命他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谕令。这对左宗棠来说,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政治生涯面临新的转机。
③《与郭意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④《与陈俊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四八。
①《与郭意城》,《左文囊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71页。
①《与陶少云》,《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七。
②《答郭筠仙侍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二五。
③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第14页,岳麓书社1988年版。
④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①《〈铜官感旧图〉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67-268页。
①左宗棠:《致严正基》,《名贤手札》,湖南社会科学院藏。
②《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一。
①[清]曾国藩:《请饬各路带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
②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第242页,三联书店1956年版。
③[清]曾国藩:《陈明邻省援兵协饷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页七六。
④《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四九至五○。
①[清]罗正钩:《左宗棠年谱》,第46页。
②《与王璞山》,《左丈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五三。
①[清]骆秉章,《江西大股贼匪审扰南路筹办情形折》,《骆文忠公奏稿》,卷九,页三,光绪十七年刻本。
②《与刘荫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四。
③《与李希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六至一七。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40页。
②[清]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③《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九。
④〔清〕骆秉章:《保举盐茶厘金两局出力官绅折》,《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九。
⑤《光绪湘潭县志》,第6卷。
①[清]王安定:《湘军记》,卷二,页九,光绪十五年刻本。
②[清]宗稷辰:《保荐人才疏》,《躬耻斋文钞》,卷四。
③[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51、59页。
④[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1卷,第20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清]骆秉章:《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五五,光绪二十一年重刻本。
②[清]薛福成:《肃顺推服楚贤》,《庸庵笔记》,卷一,页二三,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①佚名:《道咸同光名人手札》,第1册。
②《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③《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五。
④《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⑤《魁联给胡林翼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件,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第1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清]潘祖荫,《奏保举人左宗棠人材可用疏》,《潘文勤公奏疏》,第2526页。
②《与刘岘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三。
"宗棠刚明有智略,幼读书究心舆地,夙以诸葛亮自负。秉章资其赞画,内绥土寇,外协邻军,东征兵源、饷源倚之为根本。湖南屹然强国矣。"①
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在政界声名鹊起。咸丰五年十二月(1856年1月),与左宗棠"无一面之缘,一字之交"的浙藉御史宗稷辰在上疏荐举人才时将左列为首位,他说:"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②六年正月(1856年2月),曾国藩又上奏表述左宗棠接济军饷之功,清廷命左以兵部郎中用,并赏戴花翎。接着,胡林翼于七月(8月)上奏复荐左宗棠为将才。于是,左宗棠成了一个为朝野所瞩目的人物。咸丰皇帝命骆秉章出具切实考语,将左"送部引见"。骆秉章当然不愿让这个"素有谋略"的被喻为诸葛亮式的才子离开湘幕,在复奏中表示"俟湖南军务告竣,遇会试之年,再行给咨送部引见"。③咸丰八年(1858年),骆秉章上奏为左邀功请赏,咸丰皇帝下诏赏加左四品卿衔。这年年底,咸丰皇帝在召见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时专门询问了左宗棠的情况,又让郭劝说左"一出办事才好"。④
正当左宗棠有望升腾之际,却因卷人两湖地区统治集团围绕"樊案"所展开的一场争权夺利之争而险些身败名裂。咸丰八年(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赴京陛见,他鉴于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声名恶劣,同城员弁兵丁无不咨怨"的情况,向咸丰皇帝"参其私役兵弁乘坐肩舆"。接着骆又派人查核樊"镇署中零用皆取之营中,提用银九百余两,公项钱三千三百余串,又动用米折银两",并"据实严参"。①樊燮被拿问审办。樊则以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布政使文恪等满族贵族为奥援,并经他们唆使,于咸丰九年(1859年)向湖广总督署和都察院呈控左宗棠以幕宾的身份把持湖南军政要务。于是,清廷谕令官文及湖北正考官钱宝青对左进行审办。据薛福成(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记载,咸丰皇帝已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②樊案引起了轩然大波。
樊案的出现,正是反映了满族地方要员与新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的重重矛盾。自清王朝建立后就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满汉矛盾,而满族贵族一直占据着优势的地位。但在太平天国起义后,身居要位的满族贵族对太平军的勇猛攻势束手无策,恰恰是以汉族地主势力为代表的湘系集团的兴起,使清王朝得以支撑东南危局。因此,尽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没有得到官府的实职,却能独立操纵战事,身为总督的官文则只能成为"伴食"。尽管官文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职务节制两湖,但他"于兵事未曾用心,亦毫无定见,但知何处请兵,即敷衍何处而已"。①左宗棠指责官文统治下的湖北"政以贿成,群邪森布"②,认为:"自张石帅(亮基)去后,湖北无好督。近闻大官专以酿乱为事,尤恐一击不中,恶焰益张"③,非常瞧不起官文,还常与官文为难。咸丰五年,官文遣人到湖南劝捐,结果被左所拒绝。六年,左宗棠委派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老湘军"王鑫部从岳州进兵湖北,连克四城。官文便想通过奏请加王按察使衔,以道员留用的办法将王部湘军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左宗棠看出官文的用心,立即将王鑫调回湖南仍驻岳州,并致函王鑫说:"此公(按指官文)为众所不与,润公(按指胡林翼)已与构隙",如留在官文处,实在是"明珠暗投,固已太辱"。④左宗棠在为湘抚致湖督所拟的咨文中秉笔太直,对官文也多有冒犯。由于咸丰五六年间,正值太平军压境湖北,官文不得不借助于左、骆等人抵抗太平军,以为他的"钦差"脸上增光,只得暂时忍耐,表示他"不惟不咎秉笔者,即主政者亦并不怪",摆出一副"廓然大公,所见者大"的样子,⑤实际他已积怨于心,等待时机予左以致命的报复。咸丰九年,太平军己基本上被逐出两湖,官文便以樊案为契机倾轧左宗棠。然而,此时的左宗棠毕竟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京师中许多人为解救他而积极奔走。翰林院编修郭嵩焘请求在南书房为咸丰皇帝教读的潘祖荫出面,潘即上奏说:"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宗棠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湖南不肖之员,不遂其私,思有以中伤之,久矣。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①咸丰朝重臣肃顺也接受了其幕客王闿运的说项,到咸丰皇帝面前为左宗棠说情。官文也在窥视京师的动向,未敢对左加以处置。左宗棠则深为"遭此谤陷"而痛感官场的险恶,遂决定"藉会试一游京师,脱离此席,非敢再希进取,以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②咸丰九年十二月(1860年1月),他向骆秉章告辞,荐刘蓉入湘幕,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幕宾生涯。
左宗棠被迫退出湘幕后,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从长沙启程,准备到北京参加为咸丰皇帝三十华诞而特开的"恩科"会试。三月初三日(3月24日),左宗棠一路冒风履雪行抵湖北襄阳。襄阳道毛鸿宾向左宗棠"出示润公(按指胡林翼)密函,言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罗四布,足为寒心"③,且"鄂帅(按指官文)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④左宗棠这才大悟自己的处境险恶,深感"侧身天地,四顾苍茫","帝乡既不可到,而悠悠我里仍畏寻踪"。于是,他决意"由大别沿江而下入涤老(按指曾国藩)营,暂栖羁羽,求一营官",甘愿拼死在同太平军作战的疆场,也不肯"死于小人"。①左宗棠从鄂西北的襄阳辗转至鄂东英山县的胡林翼大营,遂又从英山抵达皖西宿松县的曾国藩大营。左宗棠在宿松时,曾国藩忽奉咸丰皇帝为左"昭雪"的寄谕。曾国藩、胡林翼先后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如"令其速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②五月初八日(6月26日),左宗棠于宿松返抵长沙3天后接到了清廷命他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谕令。这对左宗棠来说,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政治生涯面临新的转机。
③《与郭意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④《与陈俊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四八。
①《与郭意城》,《左文囊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71页。
①《与陶少云》,《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七。
②《答郭筠仙侍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二五。
③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第14页,岳麓书社1988年版。
④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①《〈铜官感旧图〉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67-268页。
①左宗棠:《致严正基》,《名贤手札》,湖南社会科学院藏。
②《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一。
①[清]曾国藩:《请饬各路带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
②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第242页,三联书店1956年版。
③[清]曾国藩:《陈明邻省援兵协饷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页七六。
④《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四九至五○。
①[清]罗正钩:《左宗棠年谱》,第46页。
②《与王璞山》,《左丈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五三。
①[清]骆秉章,《江西大股贼匪审扰南路筹办情形折》,《骆文忠公奏稿》,卷九,页三,光绪十七年刻本。
②《与刘荫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四。
③《与李希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六至一七。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40页。
②[清]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③《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九。
④〔清〕骆秉章:《保举盐茶厘金两局出力官绅折》,《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九。
⑤《光绪湘潭县志》,第6卷。
①[清]王安定:《湘军记》,卷二,页九,光绪十五年刻本。
②[清]宗稷辰:《保荐人才疏》,《躬耻斋文钞》,卷四。
③[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51、59页。
④[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1卷,第20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清]骆秉章:《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五五,光绪二十一年重刻本。
②[清]薛福成:《肃顺推服楚贤》,《庸庵笔记》,卷一,页二三,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①佚名:《道咸同光名人手札》,第1册。
②《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③《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五。
④《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⑤《魁联给胡林翼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件,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第1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清]潘祖荫,《奏保举人左宗棠人材可用疏》,《潘文勤公奏疏》,第2526页。
②《与刘岘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