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章节目录 > 第三节 "海邦形势略能言"

第三节 "海邦形势略能言"(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复任"又表示叹息,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希冀朝廷能"若何殊恩,毅然图旧",重新起用林则徐,如此,"上足昭天子虚怀善任之明,下足固岭南千里之守",才不致负天下人之望。左宗棠还认真读了林则徐"前后各疏",自以为"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①又以"海邦形势略能言"②的诗句自勉,期待着战局能有所好转。

    但是,左宗棠的愿望与事态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林则徐不但未被起用,却又加罪发送伊犁军台效力;琦善不仅没有被斩首军前,却因是满清贵族而受到开恩释罪。道光皇帝似乎要挽回战败的面子,派出皇侄奕山、奕经分别为"靖逆"将军和"扬威"将军分赴广东、浙江,结果奕山在广东竖旗投降,奕经在浙江靠梦幻同英军交仗而大败溃逃。道光皇帝甚至对奕山把自己求降说成是英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是商欠的谎报信以为真,批答,"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朕谅汝等不得之苦衷,准令通商"。③奕经在浙江溃败后,道光皇帝决定不再进行抵抗,一变忽战忽和的政策而转向对外妥协。因此,左宗棠的一腔热血只能付诸东流。可贵的是,他对清政府的**给予了痛陈:"洋事日寝不佳,浙西复作败局。……以一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令天下事败坏至此。凡尔君子,未闻有以公是公非,诵言于殿陛间者。仕风臣节如此,古今未有也"。①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政府步入了丧权辱国的岐途。左宗棠对这一严酷事实发出了"远殊深怅"之慨,表示:"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虽有善者,亦无从措手矣"。②于是,他产生了"买山而隐"的想法,试图通过"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③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一。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一二至一三。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六至一七。

    ②《感事四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59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2册,第1046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九。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二六。

    ③《答吴桐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