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章节目录 > 第十九章 百足之虫

第十九章 百足之虫(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2017-02-13 11:37
元首表示过,除了他之外,您就是德国所曾有过的最伟大的人。”话一出口,戈林似乎又觉得不妥,于是,他又急忙加上了一个前提,“在我看来,您绝对是一个最伟大的建筑家。我愿意这样说,我高度尊重您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就如同我高度尊重元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华。”在这个时候,戈林可能还不会想到他正恭维的这个人日后会成为他的强有力的政治对手,会对他的地位、权威形成威胁。

    5 月11 日下午,戈林在卡琳庄园接到希特勒的副官博登萨茨的电话,电话是从上萨尔斯堡打来的。博登萨茨语气慌乱地告诉戈林:“元首要见你!”

    没容得戈林间发生了什么事,那边电话就挂上了。戈林惊慌失措,匆忙坐上他的专列去了慕尼黑,然后又换乘汽车赶到希特勒的大本营。走进大厅后,戈林首先看到的是他最讨厌的一个人——总是一本正经的党棍马丁·鲍曼,他是赫斯的副手。只见他咧着大嘴踱来踱去,见到戈林后,只是机械地像征性地问候了一声。里宾特洛甫坐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他一反往日颐指气使的神情,面色灰暗,神志萎靡,看见戈林进来,只是勉强地打了一个招呼。

    戈林意识到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他更加疑惑了。正在戈林发怔的时候,博登萨茨快步走到他面前说:“元首让你到他的书房去。”走进书房,希特勒一言不发,把几页纸塞到他的手里,然后缓缓他说:“帝国部长赫斯乘飞机到英国去了,他留下了这封信。”戈林飞快地将赫斯的信看了一遍。赫斯在信中宣称,为了第三帝国和德意志人民的利益,他愿冒生命危险去同英国人议和,以期早日结束这场战争。看完信,戈林大叫:“赫斯一定是疯了。”希特勒让戈林动用一切力量,迅速查清赫斯出走英国的细节。

    次日,戈林和乌德特将军同希特勒及里宾待洛甫等人,讨论了赫斯能否驾驶单人很难操作的梅塞施米特110 飞机飞越北海,在苏格兰平安降落的问题。戈林安慰希特勒说,从技术角度来看,像赫斯这样的飞行门外汉,极有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导致飞机坠毁。里宾特洛甫则忧心忡忡地提出,万一赫斯安全到达苏格兰,英国电台公布这一消息,就会使轴心国联盟四分五裂。

    整个下午大部分时间,戈林都在同里宾特洛甫争论。最后,还是希特勒发话让他们不要再争论了,因为首要任务是赶快拿出稳妥的应急对策。

    大约晚7 时左右,戈林回到他的专列上。他还没等坐稳,手下的人就报告说,英国电台正在广播赫斯已在苏格兰着陆的消息。戈林的脑袋里嗡的一声,顿时乱了方寸,他赶紧给希特勒打了一个电话。第二天,即5 月13 日,梅塞施米特航空公司总裁梅塞施米特教授和赫斯的几十个同僚一同被捕。戈林手下的人发现,赫斯制订了一份复杂的水平飞行计划,包括利用无线电射束导航。戈林在审问梅塞施米特教授时大发雷霆,“我看,尽管有规定,但谁都可以在你的机场上起飞。”

    梅塞施米特反驳说,“赫斯不是一般人,他是帝国的一位重要的部长。”

    “你难道不知道赫斯疯了吗?”戈林大叫。

    下午,纳粹的重要官员们纷纷从各地赶到贝格霍夫,希特勒将就赫斯事件作一次报告。在报告会开始前,希特勒先同戈林单独商议了近一个小时,议题是由谁来接替赫斯担任“党的部长”的问题。戈林本想重提恢复虚设的副元首头衔一事,可见希特勒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只得打住了话头。戈林坚决反对提拔马丁·鲍曼接任赫斯的旧职,他对希特勒说:“这个人野心极大,总有一天会对我们不利!”其实,戈林所说的“我们”,就是指他自己,因为鲍曼不止一次批评过戈林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

    “提拔鲍曼,更多是从党的需要的角度来考虑的。”希特勒似乎在解释。

    戈林仍然坚持,“如果你认为鲍曼会就此满足,那就错了。”

    希特勒却说,“鲍曼是否有野心,现在无关紧要,我现在需要一个能干的人来主持党的日常工作。”戈林无话可说了,他终于没能说服希特勒。

    希特勒在作报告之前,先让鲍曼宣读了赫斯留下的信件。戈林表情沉郁,人们还以为他完全是因为赫斯的事情在发愁,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同鲍曼有什么关系。随后,希特勒简短地介绍了赫斯出走的背景和原因,说来说去只有一条,那就是赫斯发“疯”了。

    几天后,戈林通过晨报得知希特勒最终还是选择了鲍曼,任命他为“党的总理府主任”。戈林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安。他历来看不起这位乡巴佬一样的党棍,而鲍曼在公开场合对他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私下里则曾多次抨击帝国元帅的沽名钓誉和穷奢极欲。戈林本来想找机会报复他一下,只是碍于希特勒和赫斯都认定他是难得的“人才”,一直无从下手。后来戈林在同别人谈起鲍曼时说:“我和鲍曼一直合不来。他是靠阿谀奉承和迎合元首的手段爬上来的,他假意酷爱工作,就这样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使他的工作日程和元首相一致,在元首需要时.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像一条狗一样。

    没想到他今天却要骑到我的头上。”

    其实,希待勒起用鲍曼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鲍曼是一个铁杆的纳粹分子,在反宗教和反犹太人方面,比戈林等人更为激进;其次,他不像戈林及其他第三帝国的领导人那样,生活腐化,丑闻迭出,而是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从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贿赂,容易引起公众的好感;另外,他工作勤奋,肯吃苦,也是为希特勒所看重的一个优点。他在担任新职后,曾将希特勒在吃午饭时随口对时局作的评论,整理成一份很有水平的元首书面公告,深得希特勒赏识,也更使希特勒觉得自己没有用错人。后来鲍曼和戈林长期明争暗斗,两人成为不共戴天的政治死敌,直到第三帝国灭亡前夕,鲍曼还在为把戈林置于死地绞尽脑汁。1945 年10 月,有人间已沦为阶下囚的戈林,“你认为鲍曼死了吗?”戈林激动地把双手往上一举,大声喊道,“如果我说了算,我希望他在地狱里受煎熬!”在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还不忘诅咒对方,可见戈林对鲍曼的仇恨有多么深了。

    5 月上旬,希特勒下令夺取英国人占领的克里特岛,戈林亲自策划了这次行动。5 月20 日,德军的一个空降兵师作为进攻的主力,在空军和海军的援助下袭击了岛上的英国人。英国人似乎事先已得知德军进攻的消息,他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德军最终占领了克里特岛,但毕竟付出了数千人死亡,150 架飞机被击落的代价。克里特岛争夺战结束后,有人指出这次战役之所以损失惨重,甚至得不偿失,原因之一就是德军的密码被英国人破译,对此,戈林矢口否认、拼命辩解,他一直将这次战役看成他个人的一项杰作。戈林极好面子,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从来不肯服输认错,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中暴露得很充分。

    伊拉克首相拉希德·阿里策划了一场反英暴动,戈林派费尔美将军率领两个飞行中队前去援助暴动军队。可是,由于德国援军的力量不够,加上出动得太晚,这次军事援助行动归于失败。事后,戈林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误,将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具体指挥这次行动的费尔美身上。他对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说,“费尔美等人对外出飞行简直一无所知。我个人认为这次行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因为向阿拉伯地区空运燃料不切实际,而且代价太高。”这样,戈林就将自己考虑不周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不久,德国最新战列舰“俾斯麦号”被击沉,致使2300 名水兵丧生,戈林趁此机会在希特勒面前大肆攻击海军元帅雷德尔,与此同时,他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克里特岛大捷的报告,极力吹嘘自己的指挥才能。两相对比,希特勒少不了又夸奖了戈林一番。

    5 月初,戈林的研究所得到一份有关斯大林4 月初在克里姆林宫一次宴会上的讲话的秘密报告,斯大林宣称苏联进攻西欧只是时间问题。看到这份报告,戈林再次对希特勒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他即便明白苏德交战势在必行,也还是想先同英国讲和,再向苏联宣战,因为他实在不愿看到德军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窘境重现。然而,“巴巴罗萨计划”已不可能更改,戈林只有寄希望于希特勒所说的对苏战争速战速决会成为现实。进入6 月份之后,戈林按照希特勒的指示,频繁地往来于德国的周边国家,以各种形式游说、动员这些国家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尽一份力。瑞典被排除在外,希特勒不让戈林再同瑞典人多费口舌。理由是瑞典政府上层人士“基本都是亲英派”,对瑞典怀有特殊感情的戈林表示尊从希特勒的意见,希特勒则对他的屈从感到满意,曾说,“连帝国元帅对瑞典的迷恋心理都被纠正了过来。”

    6 月1 日,希特勒同戈林及耶顺内克三人再次长时间会谈,他们仔细推敲了“巴巴罗萨计划”中空军行动方案的细节。3 日,希特勒和戈林单独商谈了一个下午。紧接着,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日本驻德大使及其他各盟国发出即将对苏发动进攻的暗示,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接二连三给希特勒回电,郑重声明将参与德国的行动,同一天,达勒鲁斯在斯德哥尔摩收到一份密码电报。一个星期后,他向英国大使详述了这份密码电报的内容,并称这份电报是一位密友发来的,“具有绝对的可靠性——这是一份绝密的电报……德国可能在6 月15 日进攻俄国。”达勒鲁斯还将电报的主要内容通知了美国使馆,美国战后公布的档案材料对这件事有所记述,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达勒鲁斯……已从戈林那里得到德国准备立即进攻俄国的可靠资料。”

    6 月14 日上午11 时,德国海陆空三军及参谋机构的40 多名主要将领齐聚柏林总理府,听希特勒作关于即将开始施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报告。希特勒再次陈述了必须进攻俄国的理由,宣称“战胜俄国是德国最后赢得战争的唯一出路。德国已别无选择”。接着他在谈到英国问题时说:“德国的主要的敌人仍然是英国,英国之所以还要坚持打下去,是因为他们幻想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他们的战斗也只有在上述条件下才有意义。……俄国人一旦被打垮,英国人就会意识到已经没有必要同德国对抗下去了。因此,我们希望同苏联的冲突早日到来,诚然,我们不想丧失目前的有利条件——苏联人还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美国人还没有参战。”最后,希特勒宣布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定在6 月22 日。

    会后,戈林单独向希特勒汇报了空军的计划。他告诉希特勒,在同苏联开战的第一天,他就将派出2700 架飞机,这些飞机的主要任务是摧毁俄国布置在边境线上的4000 多架飞机和1000 多个无线电侦察情报站,然后全力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希特勒没有对戈林的布署提出异议。

    次日,戈林将各航空队、防空区及各军司令员召集到卡琳庄园开会。后来,米尔希回忆道,戈林在那一天“心情诅丧”,会议结束后,他独自一人默默地在花园里散步。即便在这种时候,戈林也没有忘记他的艺术品,他抓紧时间同霍弗等人谈了一个多小时。随后,戈林登上他的专列准备返回柏林。

    在开车前的一分钟,达勒鲁斯就像从天而降的幽灵一样,悄悄地出现在戈林的专用车厢。

    6 月19 日,流亡伦敦的波兰总理求见美国大使托尼·比德尔。会面后,比德尔向华盛顿发电:“据可靠消息,戈林已通知他的一位瑞典朋友,德国可能在6 月22 日,星期天,向苏联发起进攻。”

    1941 年6 月22 日,星期天,德军在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1000 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在最初的一个月里,苏军似乎已经完全崩溃,苏联人似乎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了。直到10 月3 日,希特勒回到柏林,还在公众集会上狂妄地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在我们部队的后边,已经有了相当于我在1933 年执政时德意志国家幅员两倍的土地。”10 月8 日,德军攻陷莫斯科南方重镇奥廖尔。希特勒的新闻发布官狄特里希向世界各国新闻界宣布:“从各种军事意义上看,苏俄已被打垮,英国人的两线作战的迷梦已经破灭。”纳粹党徒们手舞足蹈,个个都是一副大功即将告成,世界就要归他们主宰的神气活现的模样。

    戈林狂喜之余,暗自庆丰自己没向达勒鲁斯透露更多的东西。他现在完全振奋起来了,并同其他纳粹上层人士一样,坚信对苏战争在几个星期内就会结束,于是关心起来在新的政治格局的建立中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处。一场权力和地位的角逐已在纳粹上层展开,戈林当然不会居干人后。最完得到好处的可能要数戈林最憎恨又最瞧不起的鲍曼了,两个星期以前,希特勒已将帝国的党务部长这一要职交给了他,这使得戈林又怒又怕。

    6 月28 日,对苏战争刚刚打响一周,戈林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新的元首总部,再次提醒希特勒注意鲍曼的“野心”,并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特勒则安慰说,戈林在第三帝国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他会让戈林满意的。第二天。即6 月29 日,希特勒果然签署了一份秘密命令,确认戈林为他死后的“唯一”的接班人,并且可以作为他的“一切事务的代表”。

    戈林心花怒放,尽管他知道这一许诺能否兑现依旧是个未知数。可他的身份——纳粹德国的二号人物,毕竟再一次得到强调。不过,戈林也明白,即便有此“尚方宝剑”,他也决不能掉以轻心,像鲍曼、里宾特洛甫、戈培尔、希姆莱等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仍然野心勃勃,不甘居于戈林之下,随时都有下毒手、使绊子的可能,他们难以将戈林打倒,戈林也难以将他们铲除。

    对苏战争开始之后,戈林在罗斯特肯建立了自己的东方总部,这里距希特勒新的大本营仅一个小时的路程,以便同希特勒保侍着最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在对苏战争的最初阶段,戈林的处境有所好转,由失意到得意的势头已现。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欠佳,尤其是心脏经常出问题,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心脏病专家海因里希·策勒教授的治疗。有一个时期,他甚至不再关心战局,而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医生为他制订的健身计划上,坚持每天游泳、散步、骑马,锻炼身体;一有机会就乘飞机去观赏歌剧,或回卡琳庄园看望妻女,以便放松自己,减轻业已衰弱的心脏的负担。在那年夏天,他一反常态,没去前线视察过一次。有一天,驻挪威的第5 航空队司令官施通普夫专程到卡琳庄园汇报,没想到戈林刚听了一会儿,就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嚷道:“行了!现在咱们去看看卡琳庄园吧!”戈林借命的心情不难理解,他太怕死在希特勒的前面了。很简单,假如他先元首而去,元首指定他为接班人的秘密命令就真正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他戈林今生今世也就无法尝到站在权力的顶峰,以至君临天下的滋味了。

    正是:司马之心路人知,南柯一梦权臣喜。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