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捷克事件中的彷徨(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2017-02-13 11:37
究竟会不会马上实施“绿色方案”,也不知道英法和意大利对这一事件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之下,戈林开始认真地对待军事上的部署。他不断地召见有关的军事将领,研讨“绿色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对他认为不切实际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他还不断地提醒最高指挥班子,一定要把握好进攻的时机,也就是说要在最合适的时候,为德军发起进攻制造借口,以使对捷克的征服行动收到最佳效果。同时,他一再命令空军方面对作战计划加以修订,其目的就是保证万一英法增援捷克,能够尽快将其击垮。
但是,英法的态度尚不明朗。戈林通过亨德森,不断地向英国政府发出试探的讯号。他在9 月初对亨德森说,希特勒已经授权给他,让他通知英国政府,德国政府愿意就捷克问题与英国举行谈判。他还很露骨地说,苏台德地区随时都有发生事变的可能,比如出现暗杀苏台德地区日尔曼人首领的事件,因此,英国与德国在捷克问题上达成共识己是当务之急。戈林对亨德森说,最好张伯伦首相能来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如果那样,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亨德森立刻向伦敦方面通报了这个信息。张伯伦其实早有此意,只是碍于国内的反德情绪而不敢轻举妄动。接到亨德森的报告后,他并没有立刻给予答复。几天后,法国人的举动却使张伯伦下了决心。
9 月13 日,法国内阁召开会议,商讨捷克事务。内阁的大多数成员表示不愿意为捷克而冒着引起世界大战的危险与德国对峙,尽管捷克与法国早已签订了共同防务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达拉第会后立即召见了英国驻法国大使,要求他立即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取得联系,请他与希特勒进行磋商,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消除这场战争危机。
14 日早晨,亨德森给戈林打了一个电话,请他绕过里宾特洛甫,直接与希特勒联系,安排张伯伦到德国访问的有关事宜,戈林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放下电话后,戈林立刻与在伯希待斯加登的希特勒通话,希特勒让戈林负责安排这件事。当日深夜,希特勒收到了来自伦敦的急电。电报是由张伯伦打来的,电文是:
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建议,立即前来与你会晤,以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我将在明日乘飞机前来。请将会谈地点和时间赐告,请立即赐复为盼。
希特勒收到电报后,兴奋得不禁大呼起来。他知道这位大英帝国首相从来不肯乘飞机,这次居然破例要求飞来与他会谈,足见他在伦敦的首相府中已坐不住了。戈林等人对张伯伦的来意颇感困惑,只有希特勒断定,张伯伦这次来德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德国保证,英法是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向德国宣战的。
9 月15 日,张伯伦在慕尼黑机场着陆,直接从机场转乘专列到伯希特斯加登去见希特勒。希特勒并没有到车站去迎接张伯伦,而是站在伯格霍夫别墅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地迎候这位英国的老首相。张伯伦一路上心情极为紧张。希特勒特意在他所乘专列的行驶路线上,安置了大量的军车,在伯希特斯加登车站,张伯伦看到了一列列装着士兵和重炮的火车。这种恐怖的景象使他深受刺激,也使他更加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无比重要,他似乎觉得整个欧洲和平的希望都完全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了。
会谈的结果是,张伯伦以他个人的名义对希特勒说,他同意按照民族自决的方式解决苏台德地区的问题,即同意希特勒提出的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主张。他还表示回到英国后,要向英国政府汇报,并说服英国内阁的其他成员同意他的意见。希特勒与张伯伦约定,一周后他们将再次会谈。
9 月17 日,亨德森来到卡琳庄园,与戈林商谈张伯伦与希特勒再次会晤的有关事宜。在会客大厅里,亨德森要求戈林劝说希特勒在第二次会谈之前,不要发动对捷克的进攻。他还对戈林说,他对里宾特洛甫的好战情绪实在担心,希望戈林能够阻止里宾特洛甫。戈林对亨德森说,他可以劝说希特勒暂不下令进攻捷克,“但是——”,戈林突然面露凶相地对亨德森说:“有一点英国政府必须认清,如果英国对德作战,在战争结束之前,捷克已经不可能剩下多少人了,伦敦也不会再存在!”亨德森既惶恐又不解地看着戈林,在他的印象中,戈林好像从没这样声色俱厉地对他说过话。戈林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分,便将面色和缓下来,安慰亨德森说:“除非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否则没必要担心。”
亨德森走后,纳粹德国驻英国空军武官乌德特·凯斯勒被戈林召了进来。
戈林见他进来,只是冷冷说了一声“坐吧”,然后就不理不睬,继续装模作样地批阅文件。凯斯勒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戈林停下笔看了他一眼,突然说:“听说莱茵兰事件时,你曾将大使馆里的空军文件全部都烧掉了,并且还劝告陆军武官也同你一起做。”凯斯勒窘得满脸通红,好久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才支支吾吾地说:“因为我那时相信英国将要与我们打仗。”“要打仗?”戈林接过凯斯勒的话头:“我告诉你,英国决不敢和我们打仗,亨德森刚刚从我这里离开,他想让我让步,但我告诉他,英国要是敢与德国开战的话,英国就会完蛋!”凯斯勒怔住了,他不知道戈林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戈林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狼一样,烦躁地走来走去,最后他停下来,神情庄重地对凯斯勒说:“我将任命你为空军第二参谋长,但是我希望我的参谋长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那就是英国如果参战的话,我们一定会打垮他们!”说完,他盯着凯斯勒,等着他的回答。戈林以为凯斯勒会十分激动,没想到凯斯勒却对戈林说:“元帅先生,我十分感激您对我的信任,但是我不得不对您说,即使英国被打垮,美国也将参战,同时在海战方面我们也难于取胜。”戈林面色铁青,几乎是咆哮着对凯斯勒说:“美国人不可能远涉重洋来干涉欧洲的事务,而英国舰队一旦被打垮,英国也就完了。我同意你的看法,德国的海军确实无法消灭英国的海军,但是德国空军却能够,对这一点我坚信无疑。”凯斯勒无言以对,默默地走到门口。临出门时,他向戈林表示,他将接受这一任命,并将不辜负元帅对他的期望。
希特勒也在紧张地等候着张伯伦的消息。在此期间,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局势更为紧张。9 月22 日,戈林的研究所截获一份布拉格方面给捷克驻德大使马斯特尼的电报,电报中说,德国驻捷克公使遭到了一伙人的袭击,让他密切注意德国方面的动向。然而,奇怪的是,在20 分钟后,研究所又截获了撤销上述命令的电报。与此同时,戈林的研究所还得到捷克总统贝尼斯的几份电报。从电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捷克方面不想对德国作任何让步,因为他们相信英国在德国发动进攻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还为英国正在进行备战而欢欣鼓舞。戈林把亨德森叫来,将贝尼斯的电报给他看,并质问:“英国政府一方面让我来说服元首不对捷克采取武力行动,而另一方面又唆使捷克政府与德国对抗,不知道大使先生对英国政府的作法有何感想?”亨德森面红耳赤,嗫嚅着说:“如果真有这种事情的话,我相信决不会是张伯伦首相的本意。我将立即与伦敦方面取得联系,以澄清这一事实。我相信英国政府决不希望事态扩大。”
亨德森走后,戈林久久地对着欧洲地图出神。在整个德国,也许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了解英国空军的实力,说心里话,相比较之下,他对德国空军的远征能力实在不敢有太高的估计。他前几天从东普鲁士回来后,收到了德国空军“英国事务特别参谋部”参谋长费尔美将军的一份秘密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费尔美对德国空军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而令人信服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空军现在还没有能力突袭英伦三岛,因为德国空军中的轰炸机群无法得到战斗机的护航,就是说,暂时还没有一架德国战斗机能够一直飞到伦敦。戈林知道费尔美所说的都是事实。尽管他刚才还在亨德森面前威风十足,但心里却有些底气不足,他明白如果真要开战的话,德国人面对英吉利海峡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戈林思忖了半天,拿起笔在费尔美的报告上写道:“迄今为止,我们的空军对于海外作战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立即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为了解决德国空军缺乏海外作战能力的问题,9 月27 日,戈林专门将空军的所有高级将领召集到卡琳庄园进行研讨。可在这次会议上,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一个像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无计可施的戈林只好下令立即大批量生产还处于试飞阶段的“容克88 型”战斗轰炸机。戈林认为只有这种轰炸机具有飞赴海外作战的能力,它可以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条件下对英国任何一个地方施行轰炸。可是,米尔希提出,这种战斗轰炸机尽管续航能力较强,但如果满载炸弹的话,它的实际飞行速度只有180 英里,而不是设计时标定的最高时速——240 英里,它的作战半径只有900 英里,而未能达到理论上的1300 英里。这些问题太让戈林头痛了,而更使他为难的是已经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了。
卡琳庄园的空军高级将领会议结束后,希特勒告诉戈林,捷克必须在9 月28 日下午2 时之前交出苏台德地区,这是最后的时限,逾时德**队将向捷克发起进攻。
离开希特勒,戈林便现出满面愁容,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英法可能插下并由此可能引发的战争而惶恐,为自己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戈林工厂的命运而担忧,更为其权力和财富的前景而心悸。但他也明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只有跟着希特勒走到底了,否则,一切就更难说了。
作为纳粹帝国的第二号人物,他的命运早已与他的元首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出于维护私利的个人目的,他极力说服元首放弃这场战争,并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设法阻止这场战争,除了这些,他还能做些什么呢?第三帝国的真正主人是希待勒,而不是赫尔曼·戈林,得罪元首将意味着什么,这大概戈林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尽管他知道张伯伦正在努力争取和平,但他对和平的可能性,实在不敢有太高的估计。
这一天戈林度日如年,他不时给他的研究所打电话,询问是否有伦敦和巴黎方面的消息,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任何消息,这更加重了他的不安。就在戈林心急如焚的时候,电话铃又响了。戈林研究所报告,他们监听到了英国和法国大使馆的电话,双方在交换对希特勒最新建议的意见,都提到了本国政府在尽力消除眼前这场战争危机。戈林听完,长长地出了一日气。他知道,战争的阴云终于要被驱散了。
9 月28 日上午11 时,离希特勒为捷克人限定的最后时间只有3 个小时了。戈林和里宾特洛甫都来到希特勒那里,等待希特勒作最后决定。这时,意大利驻德大使求见希特勒,两人单独交谈了一会儿。之后,希特勒回来对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说,墨索里尼受英国人之托,向他提出能否把给捷克人的时限延缓24 小时。希特勒问戈林和里宾特洛甫有何意见。听到这里,戈林再也忍不住了,他大声对希特勒说:“元首先生,我不得不告诉您,我的空军实际上并没有做好同英国和法国开战的准备。但是有人——”他故意地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里宾特洛甫,“居然不顾帝国的命运,一味想发动战争……”
里宾特洛甫见戈林将矛头指向他,马上反唇相讥,他说戈林身为帝国元帅,却处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戈林恼羞成怒,面红耳赤地要与里宾特洛甫继续争论下去。希特勒制止了他们,他很威严地说:“谁也不想打仗,无谓的争吵于事无补,还是想一点正经事吧。”戈林见希特勒说出这样的话来,顿时心里充满了喜悦。自从制定“绿色方案”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听见希特勒以这种调子说话,到现在,戈林才知道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德军的实力,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此时发动战争,他之所以要摆出大战的架势,完全是在冒险,是在下赌注。希特勒所导演的这幕政治恐吓剧,将包括戈林这位帝国元帅在内的所有第三帝国的当权者们都蒙在了鼓中,更何况外人呢?
里宾特洛甫走后,希特勒对戈林说,他已经意识到德国空军尚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同时,他对意大利人作为德国盟友的可靠程度也抱有极大的怀疑。
然后,他告诉戈林,现在就准备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人谈判。戈林笑逐颜开,喜滋滋地走了出去。
邀请英、法、意三国首脑到慕尼黑会谈的电报立即发了出去,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及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一刻都没有耽搁地来到了会谈地点。9 月29 日12 点45 分,四国首脑会谈正式开始。戈林参加了第一轮会谈。因为希特勒告诉戈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的空军是很发憷的,作为空军总管的戈林出现,将会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会使德国在会谈中显得实力更强。在长达12 小时的会谈中,希特勒所要求的一切均得到了满足。张伯伦和达拉第在德国人的战争压力面前,一味退让,他们愿把捷克当做使希持勒放弃战争的一个诱饵。可怜的捷克代表竟被排除在会谈之外,而对会谈的内容一无所知,他们被出卖了,只能悲惨地任人宰割了。
12 小时后,即30 日凌晨2 点30 分,会谈的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这一协议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不光彩的《慕尼黑协定》,该协议使德国得到了苏台德地区。捷克代表在协议签订之后才知道会谈的结果,当他们向通报这一消息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的随员格瓦希金提出抗议时,格瓦希金对他们说,这是英国与法国政府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他们如果对此不满意的话,那就只能直接与希特勒打交道了,但据他所知,德国政府起初的要求要比现在苛刻得多,具体的细节不便说出。捷克代表闻言只好悲愤地走了。
会谈刚一结束,戈林就急急忙忙赶回家,进门就对正在床上睡觉的埃米大声叫道:“我们胜利了,和平了。”说完,他兴奋得难以自持地在卧室里踱来踱去。
戈林做梦也没有想到,为了保住他的帝国,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希特勒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一想起这一段时间戈林的表现,心里总有些不舒服。他当面并没有指责戈林什么,私下里却不只一次在里宾特洛甫等人面前指责戈林是个胆小鬼,声称再有大事不能找他商议。
有一次,希特勒在谈及捷克事件时,对里宾特洛甫等人气愤地说:“下一次,我的动作一定要快,决不让‘老妇人’有反对的时间。”尽管希特勒没有明说“老妇人”是谁,但在场的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他们知道,希特勒说的“老妇人”是指戈林。
戈林并未察觉希特勒的想法,他为希特勒在捷克问题上所取得胜利而高兴,并受到了鼓舞。他又一次为他的元首的胆略所折服,下决心要跟着元首大干一场。他在送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去火车站的路上,对齐亚诺说:“德国不久要重整军备,那将是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壮举。”如果他的元首知道,通过捷克事件戈林已经有所改变的话,那么就不会到处发泄对他的不满了。
正是:权势熏天难自弃,左右逢源终有失。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但是,英法的态度尚不明朗。戈林通过亨德森,不断地向英国政府发出试探的讯号。他在9 月初对亨德森说,希特勒已经授权给他,让他通知英国政府,德国政府愿意就捷克问题与英国举行谈判。他还很露骨地说,苏台德地区随时都有发生事变的可能,比如出现暗杀苏台德地区日尔曼人首领的事件,因此,英国与德国在捷克问题上达成共识己是当务之急。戈林对亨德森说,最好张伯伦首相能来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如果那样,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亨德森立刻向伦敦方面通报了这个信息。张伯伦其实早有此意,只是碍于国内的反德情绪而不敢轻举妄动。接到亨德森的报告后,他并没有立刻给予答复。几天后,法国人的举动却使张伯伦下了决心。
9 月13 日,法国内阁召开会议,商讨捷克事务。内阁的大多数成员表示不愿意为捷克而冒着引起世界大战的危险与德国对峙,尽管捷克与法国早已签订了共同防务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达拉第会后立即召见了英国驻法国大使,要求他立即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取得联系,请他与希特勒进行磋商,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消除这场战争危机。
14 日早晨,亨德森给戈林打了一个电话,请他绕过里宾特洛甫,直接与希特勒联系,安排张伯伦到德国访问的有关事宜,戈林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放下电话后,戈林立刻与在伯希待斯加登的希特勒通话,希特勒让戈林负责安排这件事。当日深夜,希特勒收到了来自伦敦的急电。电报是由张伯伦打来的,电文是:
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建议,立即前来与你会晤,以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我将在明日乘飞机前来。请将会谈地点和时间赐告,请立即赐复为盼。
希特勒收到电报后,兴奋得不禁大呼起来。他知道这位大英帝国首相从来不肯乘飞机,这次居然破例要求飞来与他会谈,足见他在伦敦的首相府中已坐不住了。戈林等人对张伯伦的来意颇感困惑,只有希特勒断定,张伯伦这次来德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德国保证,英法是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向德国宣战的。
9 月15 日,张伯伦在慕尼黑机场着陆,直接从机场转乘专列到伯希特斯加登去见希特勒。希特勒并没有到车站去迎接张伯伦,而是站在伯格霍夫别墅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地迎候这位英国的老首相。张伯伦一路上心情极为紧张。希特勒特意在他所乘专列的行驶路线上,安置了大量的军车,在伯希特斯加登车站,张伯伦看到了一列列装着士兵和重炮的火车。这种恐怖的景象使他深受刺激,也使他更加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无比重要,他似乎觉得整个欧洲和平的希望都完全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了。
会谈的结果是,张伯伦以他个人的名义对希特勒说,他同意按照民族自决的方式解决苏台德地区的问题,即同意希特勒提出的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主张。他还表示回到英国后,要向英国政府汇报,并说服英国内阁的其他成员同意他的意见。希特勒与张伯伦约定,一周后他们将再次会谈。
9 月17 日,亨德森来到卡琳庄园,与戈林商谈张伯伦与希特勒再次会晤的有关事宜。在会客大厅里,亨德森要求戈林劝说希特勒在第二次会谈之前,不要发动对捷克的进攻。他还对戈林说,他对里宾特洛甫的好战情绪实在担心,希望戈林能够阻止里宾特洛甫。戈林对亨德森说,他可以劝说希特勒暂不下令进攻捷克,“但是——”,戈林突然面露凶相地对亨德森说:“有一点英国政府必须认清,如果英国对德作战,在战争结束之前,捷克已经不可能剩下多少人了,伦敦也不会再存在!”亨德森既惶恐又不解地看着戈林,在他的印象中,戈林好像从没这样声色俱厉地对他说过话。戈林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分,便将面色和缓下来,安慰亨德森说:“除非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否则没必要担心。”
亨德森走后,纳粹德国驻英国空军武官乌德特·凯斯勒被戈林召了进来。
戈林见他进来,只是冷冷说了一声“坐吧”,然后就不理不睬,继续装模作样地批阅文件。凯斯勒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戈林停下笔看了他一眼,突然说:“听说莱茵兰事件时,你曾将大使馆里的空军文件全部都烧掉了,并且还劝告陆军武官也同你一起做。”凯斯勒窘得满脸通红,好久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才支支吾吾地说:“因为我那时相信英国将要与我们打仗。”“要打仗?”戈林接过凯斯勒的话头:“我告诉你,英国决不敢和我们打仗,亨德森刚刚从我这里离开,他想让我让步,但我告诉他,英国要是敢与德国开战的话,英国就会完蛋!”凯斯勒怔住了,他不知道戈林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戈林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狼一样,烦躁地走来走去,最后他停下来,神情庄重地对凯斯勒说:“我将任命你为空军第二参谋长,但是我希望我的参谋长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那就是英国如果参战的话,我们一定会打垮他们!”说完,他盯着凯斯勒,等着他的回答。戈林以为凯斯勒会十分激动,没想到凯斯勒却对戈林说:“元帅先生,我十分感激您对我的信任,但是我不得不对您说,即使英国被打垮,美国也将参战,同时在海战方面我们也难于取胜。”戈林面色铁青,几乎是咆哮着对凯斯勒说:“美国人不可能远涉重洋来干涉欧洲的事务,而英国舰队一旦被打垮,英国也就完了。我同意你的看法,德国的海军确实无法消灭英国的海军,但是德国空军却能够,对这一点我坚信无疑。”凯斯勒无言以对,默默地走到门口。临出门时,他向戈林表示,他将接受这一任命,并将不辜负元帅对他的期望。
希特勒也在紧张地等候着张伯伦的消息。在此期间,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局势更为紧张。9 月22 日,戈林的研究所截获一份布拉格方面给捷克驻德大使马斯特尼的电报,电报中说,德国驻捷克公使遭到了一伙人的袭击,让他密切注意德国方面的动向。然而,奇怪的是,在20 分钟后,研究所又截获了撤销上述命令的电报。与此同时,戈林的研究所还得到捷克总统贝尼斯的几份电报。从电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捷克方面不想对德国作任何让步,因为他们相信英国在德国发动进攻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还为英国正在进行备战而欢欣鼓舞。戈林把亨德森叫来,将贝尼斯的电报给他看,并质问:“英国政府一方面让我来说服元首不对捷克采取武力行动,而另一方面又唆使捷克政府与德国对抗,不知道大使先生对英国政府的作法有何感想?”亨德森面红耳赤,嗫嚅着说:“如果真有这种事情的话,我相信决不会是张伯伦首相的本意。我将立即与伦敦方面取得联系,以澄清这一事实。我相信英国政府决不希望事态扩大。”
亨德森走后,戈林久久地对着欧洲地图出神。在整个德国,也许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了解英国空军的实力,说心里话,相比较之下,他对德国空军的远征能力实在不敢有太高的估计。他前几天从东普鲁士回来后,收到了德国空军“英国事务特别参谋部”参谋长费尔美将军的一份秘密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费尔美对德国空军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而令人信服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空军现在还没有能力突袭英伦三岛,因为德国空军中的轰炸机群无法得到战斗机的护航,就是说,暂时还没有一架德国战斗机能够一直飞到伦敦。戈林知道费尔美所说的都是事实。尽管他刚才还在亨德森面前威风十足,但心里却有些底气不足,他明白如果真要开战的话,德国人面对英吉利海峡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戈林思忖了半天,拿起笔在费尔美的报告上写道:“迄今为止,我们的空军对于海外作战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立即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为了解决德国空军缺乏海外作战能力的问题,9 月27 日,戈林专门将空军的所有高级将领召集到卡琳庄园进行研讨。可在这次会议上,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一个像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无计可施的戈林只好下令立即大批量生产还处于试飞阶段的“容克88 型”战斗轰炸机。戈林认为只有这种轰炸机具有飞赴海外作战的能力,它可以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条件下对英国任何一个地方施行轰炸。可是,米尔希提出,这种战斗轰炸机尽管续航能力较强,但如果满载炸弹的话,它的实际飞行速度只有180 英里,而不是设计时标定的最高时速——240 英里,它的作战半径只有900 英里,而未能达到理论上的1300 英里。这些问题太让戈林头痛了,而更使他为难的是已经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了。
卡琳庄园的空军高级将领会议结束后,希特勒告诉戈林,捷克必须在9 月28 日下午2 时之前交出苏台德地区,这是最后的时限,逾时德**队将向捷克发起进攻。
离开希特勒,戈林便现出满面愁容,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英法可能插下并由此可能引发的战争而惶恐,为自己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戈林工厂的命运而担忧,更为其权力和财富的前景而心悸。但他也明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只有跟着希特勒走到底了,否则,一切就更难说了。
作为纳粹帝国的第二号人物,他的命运早已与他的元首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出于维护私利的个人目的,他极力说服元首放弃这场战争,并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设法阻止这场战争,除了这些,他还能做些什么呢?第三帝国的真正主人是希待勒,而不是赫尔曼·戈林,得罪元首将意味着什么,这大概戈林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尽管他知道张伯伦正在努力争取和平,但他对和平的可能性,实在不敢有太高的估计。
这一天戈林度日如年,他不时给他的研究所打电话,询问是否有伦敦和巴黎方面的消息,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任何消息,这更加重了他的不安。就在戈林心急如焚的时候,电话铃又响了。戈林研究所报告,他们监听到了英国和法国大使馆的电话,双方在交换对希特勒最新建议的意见,都提到了本国政府在尽力消除眼前这场战争危机。戈林听完,长长地出了一日气。他知道,战争的阴云终于要被驱散了。
9 月28 日上午11 时,离希特勒为捷克人限定的最后时间只有3 个小时了。戈林和里宾特洛甫都来到希特勒那里,等待希特勒作最后决定。这时,意大利驻德大使求见希特勒,两人单独交谈了一会儿。之后,希特勒回来对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说,墨索里尼受英国人之托,向他提出能否把给捷克人的时限延缓24 小时。希特勒问戈林和里宾特洛甫有何意见。听到这里,戈林再也忍不住了,他大声对希特勒说:“元首先生,我不得不告诉您,我的空军实际上并没有做好同英国和法国开战的准备。但是有人——”他故意地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里宾特洛甫,“居然不顾帝国的命运,一味想发动战争……”
里宾特洛甫见戈林将矛头指向他,马上反唇相讥,他说戈林身为帝国元帅,却处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戈林恼羞成怒,面红耳赤地要与里宾特洛甫继续争论下去。希特勒制止了他们,他很威严地说:“谁也不想打仗,无谓的争吵于事无补,还是想一点正经事吧。”戈林见希特勒说出这样的话来,顿时心里充满了喜悦。自从制定“绿色方案”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听见希特勒以这种调子说话,到现在,戈林才知道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德军的实力,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此时发动战争,他之所以要摆出大战的架势,完全是在冒险,是在下赌注。希特勒所导演的这幕政治恐吓剧,将包括戈林这位帝国元帅在内的所有第三帝国的当权者们都蒙在了鼓中,更何况外人呢?
里宾特洛甫走后,希特勒对戈林说,他已经意识到德国空军尚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同时,他对意大利人作为德国盟友的可靠程度也抱有极大的怀疑。
然后,他告诉戈林,现在就准备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人谈判。戈林笑逐颜开,喜滋滋地走了出去。
邀请英、法、意三国首脑到慕尼黑会谈的电报立即发了出去,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及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一刻都没有耽搁地来到了会谈地点。9 月29 日12 点45 分,四国首脑会谈正式开始。戈林参加了第一轮会谈。因为希特勒告诉戈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的空军是很发憷的,作为空军总管的戈林出现,将会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会使德国在会谈中显得实力更强。在长达12 小时的会谈中,希特勒所要求的一切均得到了满足。张伯伦和达拉第在德国人的战争压力面前,一味退让,他们愿把捷克当做使希持勒放弃战争的一个诱饵。可怜的捷克代表竟被排除在会谈之外,而对会谈的内容一无所知,他们被出卖了,只能悲惨地任人宰割了。
12 小时后,即30 日凌晨2 点30 分,会谈的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这一协议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不光彩的《慕尼黑协定》,该协议使德国得到了苏台德地区。捷克代表在协议签订之后才知道会谈的结果,当他们向通报这一消息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的随员格瓦希金提出抗议时,格瓦希金对他们说,这是英国与法国政府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他们如果对此不满意的话,那就只能直接与希特勒打交道了,但据他所知,德国政府起初的要求要比现在苛刻得多,具体的细节不便说出。捷克代表闻言只好悲愤地走了。
会谈刚一结束,戈林就急急忙忙赶回家,进门就对正在床上睡觉的埃米大声叫道:“我们胜利了,和平了。”说完,他兴奋得难以自持地在卧室里踱来踱去。
戈林做梦也没有想到,为了保住他的帝国,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希特勒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一想起这一段时间戈林的表现,心里总有些不舒服。他当面并没有指责戈林什么,私下里却不只一次在里宾特洛甫等人面前指责戈林是个胆小鬼,声称再有大事不能找他商议。
有一次,希特勒在谈及捷克事件时,对里宾特洛甫等人气愤地说:“下一次,我的动作一定要快,决不让‘老妇人’有反对的时间。”尽管希特勒没有明说“老妇人”是谁,但在场的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他们知道,希特勒说的“老妇人”是指戈林。
戈林并未察觉希特勒的想法,他为希特勒在捷克问题上所取得胜利而高兴,并受到了鼓舞。他又一次为他的元首的胆略所折服,下决心要跟着元首大干一场。他在送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去火车站的路上,对齐亚诺说:“德国不久要重整军备,那将是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壮举。”如果他的元首知道,通过捷克事件戈林已经有所改变的话,那么就不会到处发泄对他的不满了。
正是:权势熏天难自弃,左右逢源终有失。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