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章节目录 > 第八章 出鞘之剑

第八章 出鞘之剑(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2017-02-13 11:37
烈的军官,在后来的战争中,他成为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德国空军中最出色的空战指挥者。

    尽管空军力量的发展还有待时间,但希特勒和戈林都急干将空军派上用场。戈林利用他与许多国家外交官有私交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吹嘘德国空军是如何强大。这一点正合希特勒的心意,因为希特勒念念不忘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提出的向东方扩张和兼并奥地利的目标,而为使英法对德国未来的行动不加干涉,进行这种武力威慑是此时可采用的唯一的办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德国的武力威慑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几年的时间里,希特勒一直在督促军界和经济界为复兴德国的军事力量而努力。这一切开始都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德国在重新进行扩军备战的消息以各种方式在国外传开,引起了英法等战胜国的不安。为了消除他们的不安,希特勒不断向各国保证德国无意恢复军事力量。早在1934  年初,希特勒就命令陆军要在年底将兵力由原来的10  万人扩充至30  万人,海军也在悄悄建造大吨位的战舰。至于空军,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戈林的苦心经营之下,飞机的数量已经接近英法等国。

    1935  年3 月17  日这一天,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节日般的日子,这一天是德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希特勒在柏林举行的盛大的纪念集会上,第一次向德国国人宣布,德国从此再也不受《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了,用希特勒的话说,就是德国人民从此挣脱了“加在德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这一天开始,纳粹德国撕去了为扩军备战所作的一切伪装。虽然当时德国有许多人对《凡尔赛和约》极为不满,对希特勒此举曾大加赞赏,甚至为此欢欣鼓舞,但是在若干年后,德国人在进入了一个血与火的残酷年代后,才意识到,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德国几乎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戈林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他出于一种好人喜功的心理,以其一贯的武断作风,让米尔希下令停止生产造价极高的大型轰炸机,尽量扩大小型战斗机的产量。他直截了当地对米尔希说,“元首没有问我飞机有多大,只是问我飞机有多少。”他的用意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明白只有飞机达到一定的数量,他才有可能首升为元帅。

    对于德国的军事力量的复兴,当时英国以张伯伦为代表的那些缺乏远见的政治家们,采取了姑息养好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在1935  年5 月21  日的德国国会上的和平演说中,以华丽的措辞对德国将公开重整军备的行动进行了辩解,并向第三国保证,德国绝对没有征服其他国家的念头,德国要的只是“和平”。他宣称,德国承认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承认波兰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对于奥地利,德国既不想干涉其内政,更没有兼并它的念头,希特勒的虚伪的和平保证居然使伦敦的政治家们大喜过望,尤其是希特勒就提出的裁减军备的建议,简直使英国人觉得永久的和平已经到来。英国欣然同意德国的裁减军备的计划,即德国将对一切攻击性重型武器予以限制,海军力量只能达到英国的1/3 。英国政府欣然同意。英国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破坏,也标志着《凡尔赛和约》的寿终正寝。

    1935  年10  月,意大利突然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人的行动又为纳粹德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面对意大利的武力侵略,国联吵着要对意大利买行制裁,但实际上却是无能为力的。希特勒看明白了这一点。次年2 月27 日,法国与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希特勒在国会中宣布,既然法苏签订了互助条约,这就意味着《洛迎诺公约》的瓦解,那么,德国就必须在非军事区建立起绝对的主权地位,说干就干,3 月了日,德国政府命令陆军对菜茵兰非军事区采取行动,这个命令是由陆军部长勃洛姆堡亲自下达的。接到命令后,德国陆军十分惶恐,他们害怕招致法国的反击,于是在3 月7 日凌晨,只象征性地派出了3 个营的兵力,在看到法国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才派出厂后续部队。前后加起来,占领整个莱茵兰非军事区只用了一个师的兵力。法国政府和军队的软弱与忍让,使本来手里捏着一把汗的希特勒和德国陆军的将军们,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莱茵兰非军事区事件发生的一年后,戈林手中的空中长剑终于在世人面前亮了出来。在同一年的7 月17  日,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掀起了一场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在由**。左翼共和党等政党组成的西班牙人民阵线的领导下,坚决地抵抗并还击了叛乱军队,使法西斯分子迅速取胜的梦想破灭。7 月22  日,西班牙叛乱分子的首领佛朗哥,派使者赶到拜罗伊特晋见正在参加瓦格纳音乐会的希特勒,请求德国提供军事援助。希特勒认为这是一个提高纳粹德国在国际上的声望的机会,同时,希特勒已经看到西方各国对西班牙事件的态度不一,尤其是意大利与英法在如何对待西班牙问题上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和尖锐的矛盾。如果使西班牙内战的时间延长,就可以使意大利与英法的矛盾加深,最后将意大利完全拉到德国一方来。由于这些原因,在佛朗哥的使者到达德国后,希特勒马上将戈林与勃洛姆堡召来,让他们立即制定支援佛朗哥的计划。戈林此时知道,这也是希特勒对他这几年的空军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戈林决定将空军中最精锐的号称“秃鹰军团”的飞行大队派到西班牙。

    12  月,戈林派出的第一个空军飞行中队飞往西班牙,米尔希代表戈林力出征的德国空军壮行。飞机出发的时候,戈林正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烦躁不安,因为他对自己的空军的战斗力实在没有什么把握,如果这次行动出现纸漏,他将在那些一直想看他笑话的党内人士的面前丢尽脸面,更为可怕的是会使一直信任他、欣赏他的希特勒改变对他的看法。在第一批空军出发后的几个月里,戈林又陆陆续续地将几个空军中队派往西班牙。

    1937  年4 月26  日,德国空军的9 架容克52  型轰炸机分三个小队,对巴斯克人居住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了狂轰滥炸,几乎将这个小镇夷为平地,镇中无辜居民被炸死达32  人,这一暴行自然是与戈林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戈林就是这场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以这一悲惨事件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格尔尼卡”的油画,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全世界的左派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谴责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戈林作为罪魁祸首,更是受到了激烈的抨击。可戈林不仅不觉难堪,反而得意洋洋,因为他并不怕人心向背,他的内心也不会为此而不安,他只在乎他的元首是否会对他满意,只关心他能否尽快晋升为元帅。英法等国对此反应强烈。

    英国的反对党和**在国内掀起了一个反对戈林的**,称他是屠杀格尔尼卡居民的凶手,“他的皮靴沾满了血迹”,并且强烈反对邀请他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礼。英国大使菲利普斯对其政府警告说,戈林假如敢到英国来,就可能有被刺的危险。英国政府考虑再三,终未向戈林发出邀请。戈林对此事很长时间都不能释怀,他在一次与友人谈话时说,他认为英国如不愿与德国结盟,那么德国潜在的真正的敌人就是大不列颠。

    虽然戈林对英国人心怀不满,但是在理智上,戈林与希特勒都幻想建立一个德国与英国的联盟,因为德国的征服对象首先是在东方,而不是在英伦三岛。戈林在与英国航空大臣洛西恩勋爵谈话时,为这位在英国政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大肆描绘了一番英德结盟的美好前景,并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他与希待勒都希望能与英国结盟。他说,“德国并不愿意看到大英帝国有任何衰落的迹象,相反,如果需要的话,在英国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时候,德国完全可以伸出救援之手,”“这也符合德国的利益。”戈林不无抱怨他说,英国现在对德国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好,“别的国家都有殖民地,但德国却连一块都没有。事实上,每当德国想从鹅身上拔一根毛的时候,都被英国和美国的大皮靴将我们的手踢走”。最后,戈林又对洛西恩勋爵说,“德国的空军力量现在比英国的空军要强大,德国并不是一定需要同谁结盟,因为德国完全可以自己保卫自己。”言外之意,德国与英国结盟主要对英国有好处,相反,英国与德国为敌,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实事求是他说,戈林的这一番威逼利诱,对英国政界并不是没有一点影响的。随着德**事力量的加强,英国国内的绥靖主义思潮日益泛滥,许多政界人十主张不要与德国为敌,以避免又一次卷入战争。

    1937  年5 月,张伯伦接替鲍德温出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一向希望与德国和解,并在大选时向选民保证,在其任期内,将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为便于同德国政府搞好关系,他派对纳粹德国抱有好感的亨德森出任新的驻德大使。亨德森一到德国,就同戈林打得火热。戈林对亨德森的印象也很好,一来二去,两人后来居然亲密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戈林经常向这位新大使埋怨英国对德国始终过于苛刻,“英国人连一朵花都不让我们摘”,表白德国以德报怨,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并且,他本人从来没有让其空军将英国作为假想敌进行演习。在另外一次谈话中,戈林对亨德森说,英国与法国结盟是对德国的一种威胁。针对戈林的担忧,亨德森曾含蓄地指责了柏林一罗马轴心的危害。戈林听到这些,不无遗憾他说,“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伦敦不与巴黎结成联盟,那么,我们也不会与狗娘养的意大利人搞什么轴心——我们一点都不信任他们!”戈林又对亨德森说,他一直敬仰英国的德雷克(16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英国海盗,后被英国女工伊丽莎白授予骑士称号),比起海盗时代的英国,现在的英国明显地变得软弱了。亨德森对这种说法表示同意。亨德森好像被戈林迷住了一般,在给外交大臣艾登的信中他写道:

    “在纳粹的领导人中,除了希特勒外,最坦率最真诚的就是戈林。”对这样的看法,艾登却不能苟同,他一直认为希特勒和戈林之流的“坦诚”的实质与马基雅维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7  年7 月的一天,戈林在卡琳庄园又一次会见了亨德森。亨德森再次让戈林解释有关德国最终目标的问题。戈林向亨德森表示,德国已经放弃了一切向西发展的目标,也不会重占阿尔萨斯和洛林,他希望亨德森能把这一点向英国政府解释清楚。随后,戈林的话锋一转,很狂妄他说:“既然命运已经将德国放在了欧洲的中心,那么德国就必须在军事上强大起来,”亨德森对戈林说,他以个人的身份劝德国不要操之过急。他还吹捧说,“我注意到了德国现政府的成绩,也十分钦佩希特勒先生的‘高贵品质’,希特勒先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将德国的失业人数由600 万减少到60  万,这一点,在其他国家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说明了希特勒政府的许多社会计划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戈林主持实施的四年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可以说,它使德国的经济出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前面谈到,四年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用德国的低品位的铁矿石资源炼铁。早在1935  年戈林在萨尔布吕肯与当地制铁商赫尔曼·勒希林会面时,勒希林就告诉他,一旦爆发战争,德国肯定就要受到封锁,根本就不能指望从瑞典进口铁矿石。而德国的铁矿石资源足以满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需要,尽管其品位较低,但每年出产1400  万吨生铁的原料需求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最初,戈林对此有些怀疑,鲁尔的那些钢铁企业主们对这种说法更是不屑一顾,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了解德国的铁矿且不说品位低,就是含硫量太高这一点就是很大的难题,现有的脱硫技术很难将其处理得达到要求。戈林思忖再三,又找了一些专家对这一问题加以充分论证。当时,任何一家德国钢铁公司都不愿承担冶炼德国的铁矿石的任务。戈林最后决定,为了第三帝国的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一个由他直接控制的钢铁公司,这个公司不仅要冶炼德国的铁矿石,而且在将来要完全控制德国的钢铁生产。戈林不愿让沙赫特和钢铁业的人士事先知道这一决定,因为他已料到沙赫特和那些钢铁巨头们肯定要反对他的计划。

    1937  年7 月15  日,戈林觉得时机已成熟,便向外界透露了这一消息。

    一周后,戈林又召集了钢铁界的头面人物在柏林召开了一个会议,他在会上宣布将在萨尔茨吉特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工厂,他解释说:“因为我们的敌对国家在重新武装时都曾遇到缺乏钢材这一难于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将向人们证明,第三帝国能比那些有议会政府的国家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后不久,“赫尔曼·戈林帝国来矿与炼铁联合公司”,即“赫尔曼·戈林工厂”迅速成为欧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

    戈林对报界人士说,在必要的时候,他将出面没收那些他认为为他的工厂所需要的矿山。面对戈林的举动,那些曾经为纳粹党的崛起出了大力的鲁尔的实业界巨头们,都目瞪口呆了。9 个最具实力的钢铁巨头在克虏伯的带领下,以杜塞尔多夫钢铁联合会的名义,联名签署了一份给政府的抗议书。

    沙赫特本人也给戈林写了一封洋洋万言的信,呼吁戈林放弃这种集权式的经济政策,并1 乓5 告诫戈林说,这种经济政策只能导致私营企业最终的破产,而就德国现状而言,现在不但需要国有的大工业,同时也需要大的私营企业的力量,并且国家还需要来自私营企业的税收。戈林很不以为然。他在回信中告诉沙赫特说,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只能这样做。他自己知道,既然他的四年计划已经得到希特勒的批准,他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况且,在此时的德国,他戈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现在根本就没有必要把那些实业界的巨头们放在眼里。在给那几个钢铁巨头的回信中,戈林指责在这些人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国家的利益,有的只是无耻的利己主义,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破坏帝国利益的行为。他还暗示,如果这些人再对他的作法说三道四的话,他就将对这些人提出起诉。那些人也并非等闲之辈,当然不会善罢干休,在沙赫特的唆使下,他们又向希特勒呼吁制止戈林的举动。但希特勒对这些人说,他绝对相信戈林所作的一切,因为他完全是出于对国家未来利益的考虑才那样作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赫尔曼·戈林工厂不属于纳粹德国的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这个工厂的直接领导者就是戈林本人。为了便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工厂,戈林任命其亲信皮利·皮尔纳为董事会主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还在抱怨,没有一个人能够弄清戈林工厂的经营状况,也没有人知道戈林工厂的董事会的情况。戈林工厂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将所谓的“经营”的触角伸到德国各地,甚至悄悄地延伸到奥地利、东南欧、巴尔干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以各种形式控制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司。它购买了奥地利的施泰尔一戴姆勒一普希汽车公司的全部股票的78%;得到施泰尔钢铁工厂的全部控制权,包括其在瑞士的军人工厂;购买锡默林机器和汽车制造公司的51%的股票;购买多瑞河第一航运公司的控制性股票,从而获得了这一公司的全部的经营权及其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全部资产。在国内,戈林更是狮子大张口,将他认为有必要接管的工厂和矿山接二连三地纳入戈林工厂的领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原属于弗立克的矿山,原属于奥地利的帕拉蒂里亚铁矿,在这个铁矿的附近,戈林工厂还建立了一个新的钢厂,以便就近冶炼该矿山的铁矿石。为了保证其钢铁厂的煤炭和石灰石的供应,戈林工厂吞并了德意志煤炭公司。后来,戈林工厂在鲁尔地区又陆续吞并了10个较大的矿山。

    正如许多西方现代史学家所形容的那样,戈林好像是一只永远吃不饱的狮子。对于他的性格中的贪婪的一面,众多的史学家曾花费过大量的笔墨加以描述,并把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归于他长期注射吗啡。固然,药物的刺激是使其性格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他的元首希特勒长期对他的纵容。试想,如果希特勒对他稍加约束的话,他戈林即使是有天大的虚荣心,也会有所顾忌,而不敢如此胡作非为。希特勒在同戈林为夺取德国政权而并肩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清楚了他这位得力部下常犯的毛病。可是,希特勒并不想过多计较这些,在希特勒看来,只要戈林能绝对忠诚于他,能一心为他出力,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况且希特勒也明白,戈林并不是一个庸碌无能的蠢材,说他蠢和懒,只是就他个性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而言的,他的蠢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超常的占有欲常常使他不择手段,作出一些超出常理的事情来;是因为他的病态的虚荣心常常使他无法自制,作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来。他的懒则是因为他太“忙”了,不知道他每天要参加多少会议和社交活动,每一个炫耀的机会,他都不肯放过,只要能够出头露面,他就有请必到。这样一来,一些“工事”他反倒无暇顾及。在他的同僚的眼中,他难免被看成一个不干正事,只慕虚荣而且有些心理变态的家伙。假如戈林真的一点本事也没有,那么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盗世好雄希特勒岂能选中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又岂能让他去掌管第三帝国的许多重要的部门。

    正是:不识独夫险恶处,只因未明其面目。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