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中英雄(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2017-02-13 11:37
7 月7 日的空战中,戈林声称他击落了一架英国的斯巴德战斗机。只因热油溅在了脸上,他没有盯住目标,但他坚信那架敌机坠毁了。德军空军指挥部事后没有承认他的这一战绩。30 年后,已成为将军的勒歇泽在提起往事时,承认他的伙伴戈林确实谎报过战绩,同时戈林还劝他也这样做,并且强调他们一定要这样做,“不然,我们永远不能领先”。可见,戈林的虚荣心、好胜心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方式是由来已久的。
1918 年初,德国空军为了配合将于3 月份开始的对西线的大规模进攻,在建制方面作了变动,即将4 个战斗机中队合并成一个联合飞行中队。里希特霍芬任第一联合飞行中队队长,勒歇泽任第二联队的队长。自我感觉良好的戈林妒火中烧,却也无可奈何。
4 月21 日,里希特霍芬在空战中丧生,戈林认为自己是接任里希特霍芬职位的第一人选,不料,空军指挥部却任命了另外一个人担任指挥官。戈林终于明白了,他在空军上层人物心目中的分量还不够,要想接过被视为德国空军军魂和象征的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权杖,还需要再立战功。从4 月到6 月,戈林又击落了3 架敌机,这样,他击落的敌机累计己达21 架。
6 月下旬,里希特霍芬的继任者战死。7 月14 日,戈林终于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指挥权。可他并没来得及充分享受这份荣耀和细细品尝权力的滋味,因为德**队在西线节节败退,整个大战已接近尾声。7 月16 日,戈林又击落了一架敌机,这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落的最后一架敌机。
7 月18 日,协约**队在马恩河发起猛攻,俘获德军3 万余人,8 月,德军的16 个师又在亚眠被歼灭。9 月底,德军兴登堡元帅在德国枢密院宣布,德军已不能继续抵抗下去。
10 月初,协约**队突破了兴登堡防线,在北起伊普尔,南迄凡尔登的战线上全线出击,德军兵败如山倒,眼看着大势已去。
11 月3 日,德国基尔港的水兵起义,“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国彻底战败。
在此期间,戈林和他的战友们接二连三听到德军遭遇厄运的坏消息,他们终日惊恐不安,沉浸在战败的哀痛之中。战争结束了,作为战败国的军人,即使是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空军飞行员又会有什么出路?前途一片灰暗,每当想起这些,戈林就不免心悸。
1918 年11 月11 日清晨,巴黎北郊的康边森林晨雾弥漫,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协约国士兵。此时,在协约国前线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的专列车厢中,德国统帅部的两名代表正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国人觉得,这个初冬的日子被一片肃杀之气所笼罩。
德国战败的消息如一阵风一样,迅速传遍了德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尽管自1917 年以来,战败的预感就萦绕在德国人的心头,但这一旦成为现实,还是让人接受不了。皇帝跑了,接管政权的是以艾伯特为首的一些社会民主党党棍组成的临时政府,首都一片混乱,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怒火中烧的市民。他们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不知道明天该去哪里找工作,不知道贮藏室里最后一片面包吃完后该怎么办。
德国**为了夺取政权,在十一月革命后采取了一连串的政治行动。
1919 年元月15 日,**领导市民武装起义。柏林市区枪声不断,**临时组织起来的工人武装控制了火车站、电报局、煤气厂、自来水厂和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临时政府惊慌失措,他们动员起首都的一些陆军军官,并从外省调进军队,对德共发动的起义进行镇压。与此同时,在德国中部,汉堡、不来梅、慕尼黑都爆发了德共领导的工人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战斗。
在危急关头,艾伯特政府与德军统帅部结成了联盟。德军总参谋长格林纳后来在马格德堡的审讯中供认:“我们结成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威胁和苏维埃制度,每晚11 点至1 点之间,我们在司令部通过一根秘密电话线同德国首相协商一切。首先商定的是要夺取柏林工人士兵苏维埃的权力,以及调10 个师团开进柏林。”1917 年11 月至第二年4 月的几个月里,可以说,德国人是在血与火中度日。
言归正传,前面说到戈林正思量一展宏图时,却听到了德国战败的消息,他感到自己的前程就此被断送了。停火协议很快传到戈林所在的部队,按照这份协议,德国需交出5000 架飞机。戈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伙同下属,飞到达姆施塔特,将飞机藏了起来。他又同阿沙芬堡的造纸厂联系,把手下的大部分伙伴安置到了那里。戈林本人是不会甘心作一名造纸工人的,他心中那团权势的欲火,是不会熄灭的。他要到首都去,到那里去寻找他的天地。
临行前,戈林的部下在阿沙芬堡的一个啤酒馆里为他饯行。他一面大口地喝着啤酒,一面大谈德国的境遇。在他看来,德国绝对不应该战败,战败的原因不在他们这些军人身上,他泪流满面地宣告“我们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在悲壮的气氛中,戈林同大家辞别。
不久,戈林与另一名王牌飞行员恩斯特·乌德特回到了柏林。混乱中的柏林并没有给戈林带来希望,没有任何人肯顾及一下他,把他安置到一个地方。说起来也是,连皇帝都跑了,一个前飞行员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呢?到了这个时候,谁还管你是不是曾击落22 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戈林见在首都实在没有任何发展的余地,便跑到慕尼黑,同寡居的母亲住在一起。而慕尼黑做为巴伐利亚的首府,此时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
**人建立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已成为柏林临时政府的眼中钉,他们发誓要将其置于死地,为此正在四处调集军队准备围打慕尼黑,戈林见势不妙,便匆匆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
在柏林和慕尼黑接连受挫的戈林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目前在德国找不到什么出路。因此,他决定离开饱受战争摧残的西欧,打道北上,到北欧去谋求发展。
1918 年的北欧,比起疮痍满目、哀鸿遍野的西欧来说,无疑是一块福地。
戈林先是到了丹麦的哥本哈恨,以他那德国空军中赫赫有名的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指挥官的身份,很快便立住了脚跟。丹麦的福克公司首先邀请他做试飞员,请他试飞一种新型飞机。戈林知道这下子机会来了,便同意接受这项工作,但条件是对方要将这架飞机送给他作为报酬。在当时的丹麦,技艺高超的飞行员实在难找,福克公司只好忍痛同意了戈林提出的苛刻的条件。试飞成功,戈林不但拥有了一架自己的飞机,而且在当地声名鹊起。1919 年春,丹麦政府筹建空军,请他推荐最好的机型,这使他过了一把当权威的瘾。可风头还是没有出够,戈林将他过去手下的4 名飞行员请来,同他一道作特技试飞。戈林自然要大肆炫耀一番,他们的飞行技术也确实使丹麦人膛目结舌。
此后的几个月,戈林财源茂盛,比如,他在欧登塞作了两天特技表演,丹麦人便送给他2500 克朗。这种没有什么目标却有着丰厚收入的生活,使戈林的浪荡公子的劣根性又露了出来。就在完成欧登塞试飞的当夜,戈林便喝得酪配大醉,恶作剧地将他所住饭店客人放在房间外面的鞋倒来换去,找不到鞋的客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夜深人静之时,他还用手推车推着几个姑娘在街上大声唱歌,直到被送进了警察局。
清醒后的戈林觉得这种生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不想再在丹麦呆下去了。这年的夏天,他驾驶着他的福克飞机来到了瑞典。在瑞典的马尔姆斯莱特,戈林卖掉了飞机,加入刚刚建立的瑞典航空公司,成为一名飞行员。
很快,戈林又陷入了苦恼之中。他发现在社交场合,每当介绍起他,一说到他是中尉,对方脸上便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这总令他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他了解到,他的军衔在瑞典社交界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最起码应该有一个上尉军衔。为此,他在斯德哥尔摩给他过去的部队写了一封信,要求准许他以上尉的身份转业,强调这将“对我的平民生涯至关重要”,还说如果军方同意他的要求,他愿意放弃自己的抚恤金和伤残津贴。两个月后,戈林如愿以偿。
于是,在斯德哥尔摩社交界,有了一位赫尔曼·戈林上尉,对这位年轻潇洒。谈吐得体的前德**队王牌飞行员,很多人产生了好感。戈林还在报纸上就一些飞行问题发表评论,著名的《瑞典日报》对他作了专访。戈林重新活跃起来,他觉得这里可能适合他发展,他差不多决定要在瑞典定居了。
1920 年2 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瑞典人走进了航空公司,他指名包租戈林的飞机,他要乘机到他的城堡罗克尔斯塔特去,这个人就是瑞典社交界名人埃里克·冯·罗森伯爵。戈林答应了他的要求,设想到这件偶然的事情却使戈林改变了长住瑞典的打算。
2 月20 日,在暴风雪中,戈林将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罗森伯爵的城堡附近的一个冰湖上,戈林因无法马上返回,便在城堡中住下。罗森伯爵邀请戈林参观他的城堡,他们端着酒杯,边走边谈,城堡中几处雕刻着万卐形图案的地方引起了戈林的注意。他问罗森伯爵这是什么图案,伯爵解释说,这是在哥德兰岛发现的一种图案,是北欧人的祖先创造的神秘的符号,大约象征着太阳在所有地方升起的意思。戈林在这种图案前长久地伫立着,思索着这种奇特的图形的寓意。奇怪的是,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图形的戈林,不知为什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戈林正在凝神静思的时候,从楼梯上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漂亮女郎正拾级而下,她的美色使戈林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罗森伯爵见状急忙介绍说,这是他的妻妹卡琳·冯·福克女伯爵。卡琳早就听说过戈林,两周前《瑞典日报》的专访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夜里,戈林、罗森伯爵、卡琳三人在一起谈到很晚。戈林发现,待在这位温和、娴静的女人身边,就如同置身于一种美妙的氛围之中,忘却了烦恼,感到一种少有的平静、愉快。
随后,戈林和卡琳便开始了单独交往,戈林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女伯爵,卡琳对他也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的关系发展得极快,不久他们就同居了。
卡琳比戈林大5 岁,当时已有31 岁。她的丈夫是一名瑞典军官,他们的儿子托玛斯已经5 岁了,卡琳对枯燥的婚姻生活早已厌倦,她渴望带有浪漫情调的生活,向往新的天地,戈林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她的愿望。戈林与女伯爵的风流韵事很快就传开了,在那个年代,在斯德哥尔摩这座当时还很保守的城市中,这无疑是一桩丑闻,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面对人们的指指点点,戈林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悔意,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同他对卡琳的爱相比,这些大概根本就不值得放在心上。他太爱卡琳了,对她唯一的不满就是她迟迟不肯离婚。而卡琳不肯离婚的理由是,她不愿意失去孩子。卡琳的父母和姐姐对她的行为非常气愤,她的丈夫尼尔斯·冯·坎楚则以剥夺她的财产分割权和子女监护权相要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卡琳有些心烦意乱,但不管怎样,她对戈林的感情都是不可动摇的。
1920 年夏,戈林带着卡琳到德国旅行,两人在巴伐利亚山中的拜里施采尔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清静日子。回到瑞典后,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租了一所小房子公开同居了,这更惹怒了卡琳的家人。也许戈林的心中还残留着儿时母亲与冯·埃普施泰私通的阴影,他不愿同卡琳就这样长久地生活下去,他要得到正常的婚姻生活。戈林苦苦劝他的情人离婚,可卡琳还是强调她不能离婚的理由。
戈林看到他既无法改变现状,又舍不得同卡琳分开,便决定同卡琳离开多事的瑞典。戈林同卡琳回到了德国,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叫上克罗伊特的小村子住了下来。戈林想上大学,并在一所学校里报名学习经济。然而,他们身无分文,完成学业谈何容易。卡琳靠画画和作手工制品赚一点儿钱,维持两人的生活。不久卡琳得了一场病,戈林无钱交医疗费,就把卡琳的皮毛大衣当掉了。卡琳的丈夫尼尔斯得知他们的情况后,表现得异常大度,他给卡琳寄来了钱,让她赎回大衣,同时还寄来一张回斯德哥尔摩的机票,他仍然希望她回心转意。卡琳的父母也来信说,如果她肯回瑞典,他们就把在德洛特宁霍尔姆的别墅送给她。卡琳毫不犹豫地回信拒绝了他们。面对这一切,戈林百感交集,想想当年他是多么风光,即便流落北欧,也不曾如此落魄,今天到了这步田地,真不知应该怨谁。再想想卡琳放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要,甘愿跟着他远走他乡,现在竟沦落到衣食无着的境地,他不禁难过得要落泪。
又想到不知哪天才是出头之日,他更是黯然神伤。
正是:人生风云多变幻,“英雄”落难谁人怜。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1918 年初,德国空军为了配合将于3 月份开始的对西线的大规模进攻,在建制方面作了变动,即将4 个战斗机中队合并成一个联合飞行中队。里希特霍芬任第一联合飞行中队队长,勒歇泽任第二联队的队长。自我感觉良好的戈林妒火中烧,却也无可奈何。
4 月21 日,里希特霍芬在空战中丧生,戈林认为自己是接任里希特霍芬职位的第一人选,不料,空军指挥部却任命了另外一个人担任指挥官。戈林终于明白了,他在空军上层人物心目中的分量还不够,要想接过被视为德国空军军魂和象征的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权杖,还需要再立战功。从4 月到6 月,戈林又击落了3 架敌机,这样,他击落的敌机累计己达21 架。
6 月下旬,里希特霍芬的继任者战死。7 月14 日,戈林终于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里希特霍芬中队的指挥权。可他并没来得及充分享受这份荣耀和细细品尝权力的滋味,因为德**队在西线节节败退,整个大战已接近尾声。7 月16 日,戈林又击落了一架敌机,这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落的最后一架敌机。
7 月18 日,协约**队在马恩河发起猛攻,俘获德军3 万余人,8 月,德军的16 个师又在亚眠被歼灭。9 月底,德军兴登堡元帅在德国枢密院宣布,德军已不能继续抵抗下去。
10 月初,协约**队突破了兴登堡防线,在北起伊普尔,南迄凡尔登的战线上全线出击,德军兵败如山倒,眼看着大势已去。
11 月3 日,德国基尔港的水兵起义,“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国彻底战败。
在此期间,戈林和他的战友们接二连三听到德军遭遇厄运的坏消息,他们终日惊恐不安,沉浸在战败的哀痛之中。战争结束了,作为战败国的军人,即使是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空军飞行员又会有什么出路?前途一片灰暗,每当想起这些,戈林就不免心悸。
1918 年11 月11 日清晨,巴黎北郊的康边森林晨雾弥漫,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协约国士兵。此时,在协约国前线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的专列车厢中,德国统帅部的两名代表正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国人觉得,这个初冬的日子被一片肃杀之气所笼罩。
德国战败的消息如一阵风一样,迅速传遍了德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尽管自1917 年以来,战败的预感就萦绕在德国人的心头,但这一旦成为现实,还是让人接受不了。皇帝跑了,接管政权的是以艾伯特为首的一些社会民主党党棍组成的临时政府,首都一片混乱,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怒火中烧的市民。他们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不知道明天该去哪里找工作,不知道贮藏室里最后一片面包吃完后该怎么办。
德国**为了夺取政权,在十一月革命后采取了一连串的政治行动。
1919 年元月15 日,**领导市民武装起义。柏林市区枪声不断,**临时组织起来的工人武装控制了火车站、电报局、煤气厂、自来水厂和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临时政府惊慌失措,他们动员起首都的一些陆军军官,并从外省调进军队,对德共发动的起义进行镇压。与此同时,在德国中部,汉堡、不来梅、慕尼黑都爆发了德共领导的工人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战斗。
在危急关头,艾伯特政府与德军统帅部结成了联盟。德军总参谋长格林纳后来在马格德堡的审讯中供认:“我们结成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威胁和苏维埃制度,每晚11 点至1 点之间,我们在司令部通过一根秘密电话线同德国首相协商一切。首先商定的是要夺取柏林工人士兵苏维埃的权力,以及调10 个师团开进柏林。”1917 年11 月至第二年4 月的几个月里,可以说,德国人是在血与火中度日。
言归正传,前面说到戈林正思量一展宏图时,却听到了德国战败的消息,他感到自己的前程就此被断送了。停火协议很快传到戈林所在的部队,按照这份协议,德国需交出5000 架飞机。戈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伙同下属,飞到达姆施塔特,将飞机藏了起来。他又同阿沙芬堡的造纸厂联系,把手下的大部分伙伴安置到了那里。戈林本人是不会甘心作一名造纸工人的,他心中那团权势的欲火,是不会熄灭的。他要到首都去,到那里去寻找他的天地。
临行前,戈林的部下在阿沙芬堡的一个啤酒馆里为他饯行。他一面大口地喝着啤酒,一面大谈德国的境遇。在他看来,德国绝对不应该战败,战败的原因不在他们这些军人身上,他泪流满面地宣告“我们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在悲壮的气氛中,戈林同大家辞别。
不久,戈林与另一名王牌飞行员恩斯特·乌德特回到了柏林。混乱中的柏林并没有给戈林带来希望,没有任何人肯顾及一下他,把他安置到一个地方。说起来也是,连皇帝都跑了,一个前飞行员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呢?到了这个时候,谁还管你是不是曾击落22 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戈林见在首都实在没有任何发展的余地,便跑到慕尼黑,同寡居的母亲住在一起。而慕尼黑做为巴伐利亚的首府,此时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
**人建立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已成为柏林临时政府的眼中钉,他们发誓要将其置于死地,为此正在四处调集军队准备围打慕尼黑,戈林见势不妙,便匆匆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
在柏林和慕尼黑接连受挫的戈林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目前在德国找不到什么出路。因此,他决定离开饱受战争摧残的西欧,打道北上,到北欧去谋求发展。
1918 年的北欧,比起疮痍满目、哀鸿遍野的西欧来说,无疑是一块福地。
戈林先是到了丹麦的哥本哈恨,以他那德国空军中赫赫有名的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指挥官的身份,很快便立住了脚跟。丹麦的福克公司首先邀请他做试飞员,请他试飞一种新型飞机。戈林知道这下子机会来了,便同意接受这项工作,但条件是对方要将这架飞机送给他作为报酬。在当时的丹麦,技艺高超的飞行员实在难找,福克公司只好忍痛同意了戈林提出的苛刻的条件。试飞成功,戈林不但拥有了一架自己的飞机,而且在当地声名鹊起。1919 年春,丹麦政府筹建空军,请他推荐最好的机型,这使他过了一把当权威的瘾。可风头还是没有出够,戈林将他过去手下的4 名飞行员请来,同他一道作特技试飞。戈林自然要大肆炫耀一番,他们的飞行技术也确实使丹麦人膛目结舌。
此后的几个月,戈林财源茂盛,比如,他在欧登塞作了两天特技表演,丹麦人便送给他2500 克朗。这种没有什么目标却有着丰厚收入的生活,使戈林的浪荡公子的劣根性又露了出来。就在完成欧登塞试飞的当夜,戈林便喝得酪配大醉,恶作剧地将他所住饭店客人放在房间外面的鞋倒来换去,找不到鞋的客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夜深人静之时,他还用手推车推着几个姑娘在街上大声唱歌,直到被送进了警察局。
清醒后的戈林觉得这种生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不想再在丹麦呆下去了。这年的夏天,他驾驶着他的福克飞机来到了瑞典。在瑞典的马尔姆斯莱特,戈林卖掉了飞机,加入刚刚建立的瑞典航空公司,成为一名飞行员。
很快,戈林又陷入了苦恼之中。他发现在社交场合,每当介绍起他,一说到他是中尉,对方脸上便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这总令他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他了解到,他的军衔在瑞典社交界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最起码应该有一个上尉军衔。为此,他在斯德哥尔摩给他过去的部队写了一封信,要求准许他以上尉的身份转业,强调这将“对我的平民生涯至关重要”,还说如果军方同意他的要求,他愿意放弃自己的抚恤金和伤残津贴。两个月后,戈林如愿以偿。
于是,在斯德哥尔摩社交界,有了一位赫尔曼·戈林上尉,对这位年轻潇洒。谈吐得体的前德**队王牌飞行员,很多人产生了好感。戈林还在报纸上就一些飞行问题发表评论,著名的《瑞典日报》对他作了专访。戈林重新活跃起来,他觉得这里可能适合他发展,他差不多决定要在瑞典定居了。
1920 年2 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瑞典人走进了航空公司,他指名包租戈林的飞机,他要乘机到他的城堡罗克尔斯塔特去,这个人就是瑞典社交界名人埃里克·冯·罗森伯爵。戈林答应了他的要求,设想到这件偶然的事情却使戈林改变了长住瑞典的打算。
2 月20 日,在暴风雪中,戈林将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罗森伯爵的城堡附近的一个冰湖上,戈林因无法马上返回,便在城堡中住下。罗森伯爵邀请戈林参观他的城堡,他们端着酒杯,边走边谈,城堡中几处雕刻着万卐形图案的地方引起了戈林的注意。他问罗森伯爵这是什么图案,伯爵解释说,这是在哥德兰岛发现的一种图案,是北欧人的祖先创造的神秘的符号,大约象征着太阳在所有地方升起的意思。戈林在这种图案前长久地伫立着,思索着这种奇特的图形的寓意。奇怪的是,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图形的戈林,不知为什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戈林正在凝神静思的时候,从楼梯上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漂亮女郎正拾级而下,她的美色使戈林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罗森伯爵见状急忙介绍说,这是他的妻妹卡琳·冯·福克女伯爵。卡琳早就听说过戈林,两周前《瑞典日报》的专访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夜里,戈林、罗森伯爵、卡琳三人在一起谈到很晚。戈林发现,待在这位温和、娴静的女人身边,就如同置身于一种美妙的氛围之中,忘却了烦恼,感到一种少有的平静、愉快。
随后,戈林和卡琳便开始了单独交往,戈林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女伯爵,卡琳对他也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的关系发展得极快,不久他们就同居了。
卡琳比戈林大5 岁,当时已有31 岁。她的丈夫是一名瑞典军官,他们的儿子托玛斯已经5 岁了,卡琳对枯燥的婚姻生活早已厌倦,她渴望带有浪漫情调的生活,向往新的天地,戈林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她的愿望。戈林与女伯爵的风流韵事很快就传开了,在那个年代,在斯德哥尔摩这座当时还很保守的城市中,这无疑是一桩丑闻,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面对人们的指指点点,戈林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悔意,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同他对卡琳的爱相比,这些大概根本就不值得放在心上。他太爱卡琳了,对她唯一的不满就是她迟迟不肯离婚。而卡琳不肯离婚的理由是,她不愿意失去孩子。卡琳的父母和姐姐对她的行为非常气愤,她的丈夫尼尔斯·冯·坎楚则以剥夺她的财产分割权和子女监护权相要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卡琳有些心烦意乱,但不管怎样,她对戈林的感情都是不可动摇的。
1920 年夏,戈林带着卡琳到德国旅行,两人在巴伐利亚山中的拜里施采尔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清静日子。回到瑞典后,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租了一所小房子公开同居了,这更惹怒了卡琳的家人。也许戈林的心中还残留着儿时母亲与冯·埃普施泰私通的阴影,他不愿同卡琳就这样长久地生活下去,他要得到正常的婚姻生活。戈林苦苦劝他的情人离婚,可卡琳还是强调她不能离婚的理由。
戈林看到他既无法改变现状,又舍不得同卡琳分开,便决定同卡琳离开多事的瑞典。戈林同卡琳回到了德国,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叫上克罗伊特的小村子住了下来。戈林想上大学,并在一所学校里报名学习经济。然而,他们身无分文,完成学业谈何容易。卡琳靠画画和作手工制品赚一点儿钱,维持两人的生活。不久卡琳得了一场病,戈林无钱交医疗费,就把卡琳的皮毛大衣当掉了。卡琳的丈夫尼尔斯得知他们的情况后,表现得异常大度,他给卡琳寄来了钱,让她赎回大衣,同时还寄来一张回斯德哥尔摩的机票,他仍然希望她回心转意。卡琳的父母也来信说,如果她肯回瑞典,他们就把在德洛特宁霍尔姆的别墅送给她。卡琳毫不犹豫地回信拒绝了他们。面对这一切,戈林百感交集,想想当年他是多么风光,即便流落北欧,也不曾如此落魄,今天到了这步田地,真不知应该怨谁。再想想卡琳放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要,甘愿跟着他远走他乡,现在竟沦落到衣食无着的境地,他不禁难过得要落泪。
又想到不知哪天才是出头之日,他更是黯然神伤。
正是:人生风云多变幻,“英雄”落难谁人怜。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