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2017-02-13 11:36
谋部岗位上出来到各部队充任高级军事首长的,就有朱可夫、瓦图京、麦列茨科夫等一大批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则是这方面最好的代表人物。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在这方面,除最高统帅斯大林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也是他工作职责所决定的。作为战争年代在职时间最长的苏军总参谋长,他不仅要统筹全局,参与策划各条战线、各个方向上的一系列战役活动,而且还要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独当一面,做好自己所在方向上的战役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于这两项工作都不得偏废,使他不得不经常地在战争前线与莫斯科指挥中枢之间飞来飞去,长期奔波。只是到战争末期,由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元帅负伤牺牲,他才主动提出辞去总参谋长一职以接替该方面军的指挥工作。为此,斯大林又专门把他安排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6名成员之一,以示对他的须臾不可离。
在苏军众多的统帅人物中,华西列夫斯基向有儒将之称。他性格敦厚,待人热诚,严于律己,谦逊自处。他尊重每一个人,从最高统帅到集团军或军师一级的首长。一次,在完成一次重大战役行动之后,斯大林曾对他开玩笑似地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从来也没有欺侮过。”他从来不认为粗暴是统帅性格的特征,也不认为它是指挥军队的重要因素。他自己也曾说过,“要心平气和并且不让自己提高嗓门,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是……经常要攥紧拳头直到手指发疼,默不作声,克制自己不去骂人或吼叫。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应是苏联军事首长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相信部属,尊重并信任下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苏德战争初期那样很不利的困难局面下,要保持严密的组织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极力提倡集体的团结精神,努力造成一种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压力,而是感受到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首长们的有力支持这样一种工作气氛。他对下级历来热情、关怀、坦诚和信任,所以在总参谋部深受大家的爱戴,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勇敢沉着、机敏干练。他曾在战争期间不止一次地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在前线作战部队工作,但是每次都能准时圆满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他写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都非常全面而极其明确。他的这一素质深得斯大林的赏识,所以当需要深入地分析某个问题、制定某种可靠决定或提出某项完善的建议时,斯大林常常把他派到前线去。斯大林十分相信华西列夫斯基的判断和建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他的一个特殊天赋是能在事件的发展中抓住主要的东西,及时作出正确结论,并能极为清楚地预见到事件发展的趋势。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相反,他总是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话,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能耐心地讨论并做说服工作,最后往往使对方心悦诚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坚定。具有此种勇气和本领的,在苏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他和朱可夫、安东诺夫等极少数几个人。
在作战风格上,华西列夫斯基的特点是决心大,计划周密,力图合围敌人,切断其退路;或分割敌军集团,以便随着战役发展而各个歼灭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麦麦尔战役,尤其是东普鲁士战役和庞大的远东作战中,这种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所有的作战行动中,他都随时准备无条件地效忠祖国。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反对任何吹嘘。在取得战役胜利后,即使是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作用。
第二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给统帅下的定义是:“统帅乃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或战役战略大军团,具有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的雄才大略,并能运用作战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军事学术的军事家或军事首脑。统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探索和运用可导致作战胜利的作战方法的才干。”
华西列夫斯基自己也认为,指挥战争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完全应该把那些在战场上最卓越地表现出自己的军事艺术和才能、勇敢和必胜信念的军事首长列入统帅的范畴”。在他看来,不仅方面军司令,而且集团军司令级的高级军事首长也应被列入统帅之列。他曾写道:“衡量战争年代里统帅活动成绩的准绳,当然是完成战略性的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的任务以及把敌人打得惨败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不愧为一代统帅,他无愧于自己的英名和所得到的褒奖!
在考察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他一生起到过特别大影响的人,应该首推早年的苏军总部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他们像伯乐一样发现了他,随后又培养和提拔了他。前者把他由基层部队的团级指挥员调到了红军军训部,由此他才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全面认识了解苏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后者把他调入了苏军总参谋部,并在随后直接把他推荐给了最高统帅斯大林,从而使之得以进入苏军最高指挥中枢。当然,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斯大林本人对他的推重和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一直对斯大林给予的关怀和器重深为感激,并始终认为斯大林不愧为最可钦佩的军事天才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骄傲领袖。
话说回来,任何别人的推荐和赏识,都必须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为既定基础,不要说在军事领域内和战争年代中,就是在其他没有较大风险的领域内或和平时期,这也照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用一句中国话来说,成事在天,谋事则完全在人。所谓事在人为,此之谓也。
关于本书的结构安排,考虑到丛书的创意和整体性,作者着重写了传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战前的军事生涯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用以说明其从士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其他则未便涉及。
最后,作者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本书的材料收集工作是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得到了戴茂林等同志的大力帮助。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过一本中文版的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传或较完备的介绍性作品。无疑,这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其中有些关系到时间和具体事件的准确性问题,不得不去翻阅大量相关的著述或文字。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戴茂林及所有给我帮助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之忧!
此外,本书的撰写是在极为仓促的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事件中完成的,又兼作者自己能力、水平所限,因此它很可能存在包括各方面的疏漏或失误之处。凡此种种,敬希有识专家和读者诸君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在不胜惶恐中祈盼您的赐教。
1994年8月31日
于青灯下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在这方面,除最高统帅斯大林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也是他工作职责所决定的。作为战争年代在职时间最长的苏军总参谋长,他不仅要统筹全局,参与策划各条战线、各个方向上的一系列战役活动,而且还要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独当一面,做好自己所在方向上的战役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于这两项工作都不得偏废,使他不得不经常地在战争前线与莫斯科指挥中枢之间飞来飞去,长期奔波。只是到战争末期,由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元帅负伤牺牲,他才主动提出辞去总参谋长一职以接替该方面军的指挥工作。为此,斯大林又专门把他安排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6名成员之一,以示对他的须臾不可离。
在苏军众多的统帅人物中,华西列夫斯基向有儒将之称。他性格敦厚,待人热诚,严于律己,谦逊自处。他尊重每一个人,从最高统帅到集团军或军师一级的首长。一次,在完成一次重大战役行动之后,斯大林曾对他开玩笑似地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从来也没有欺侮过。”他从来不认为粗暴是统帅性格的特征,也不认为它是指挥军队的重要因素。他自己也曾说过,“要心平气和并且不让自己提高嗓门,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是……经常要攥紧拳头直到手指发疼,默不作声,克制自己不去骂人或吼叫。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应是苏联军事首长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相信部属,尊重并信任下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苏德战争初期那样很不利的困难局面下,要保持严密的组织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极力提倡集体的团结精神,努力造成一种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压力,而是感受到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首长们的有力支持这样一种工作气氛。他对下级历来热情、关怀、坦诚和信任,所以在总参谋部深受大家的爱戴,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勇敢沉着、机敏干练。他曾在战争期间不止一次地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在前线作战部队工作,但是每次都能准时圆满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他写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都非常全面而极其明确。他的这一素质深得斯大林的赏识,所以当需要深入地分析某个问题、制定某种可靠决定或提出某项完善的建议时,斯大林常常把他派到前线去。斯大林十分相信华西列夫斯基的判断和建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他的一个特殊天赋是能在事件的发展中抓住主要的东西,及时作出正确结论,并能极为清楚地预见到事件发展的趋势。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相反,他总是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话,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能耐心地讨论并做说服工作,最后往往使对方心悦诚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坚定。具有此种勇气和本领的,在苏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他和朱可夫、安东诺夫等极少数几个人。
在作战风格上,华西列夫斯基的特点是决心大,计划周密,力图合围敌人,切断其退路;或分割敌军集团,以便随着战役发展而各个歼灭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麦麦尔战役,尤其是东普鲁士战役和庞大的远东作战中,这种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所有的作战行动中,他都随时准备无条件地效忠祖国。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反对任何吹嘘。在取得战役胜利后,即使是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作用。
第二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给统帅下的定义是:“统帅乃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或战役战略大军团,具有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的雄才大略,并能运用作战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军事学术的军事家或军事首脑。统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探索和运用可导致作战胜利的作战方法的才干。”
华西列夫斯基自己也认为,指挥战争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完全应该把那些在战场上最卓越地表现出自己的军事艺术和才能、勇敢和必胜信念的军事首长列入统帅的范畴”。在他看来,不仅方面军司令,而且集团军司令级的高级军事首长也应被列入统帅之列。他曾写道:“衡量战争年代里统帅活动成绩的准绳,当然是完成战略性的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的任务以及把敌人打得惨败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不愧为一代统帅,他无愧于自己的英名和所得到的褒奖!
在考察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他一生起到过特别大影响的人,应该首推早年的苏军总部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他们像伯乐一样发现了他,随后又培养和提拔了他。前者把他由基层部队的团级指挥员调到了红军军训部,由此他才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全面认识了解苏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后者把他调入了苏军总参谋部,并在随后直接把他推荐给了最高统帅斯大林,从而使之得以进入苏军最高指挥中枢。当然,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斯大林本人对他的推重和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一直对斯大林给予的关怀和器重深为感激,并始终认为斯大林不愧为最可钦佩的军事天才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骄傲领袖。
话说回来,任何别人的推荐和赏识,都必须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为既定基础,不要说在军事领域内和战争年代中,就是在其他没有较大风险的领域内或和平时期,这也照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用一句中国话来说,成事在天,谋事则完全在人。所谓事在人为,此之谓也。
关于本书的结构安排,考虑到丛书的创意和整体性,作者着重写了传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战前的军事生涯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用以说明其从士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其他则未便涉及。
最后,作者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本书的材料收集工作是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得到了戴茂林等同志的大力帮助。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过一本中文版的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传或较完备的介绍性作品。无疑,这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其中有些关系到时间和具体事件的准确性问题,不得不去翻阅大量相关的著述或文字。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戴茂林及所有给我帮助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之忧!
此外,本书的撰写是在极为仓促的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事件中完成的,又兼作者自己能力、水平所限,因此它很可能存在包括各方面的疏漏或失误之处。凡此种种,敬希有识专家和读者诸君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在不胜惶恐中祈盼您的赐教。
1994年8月31日
于青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