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2/2)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作者: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2017-01-10 17:27
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都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甚至使敌国将领和南方少数民族,也无不赞叹信服。
虽然诸葛亮身居相位,独揽大权,但为人极其清廉。他曾上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死时,“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传》)。郦道元作《水经注》,在记沔水时,深为感叹:“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营所在。”诸葛亮生前不谋私利,不蓄私产,死后因此赢得人们真切的思念。直到唐代,蜀中士民,歌思遗烈,祭祀神灵,始终不绝。在中国政治家中,还没有哪个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得到世人如此由衷的崇敬,“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亮
杜甫所游谒的武侯祠,原在惠陵(刘备墓)西南。明初,蜀献王朱椿认为丞相祠堂与帝王庙宇并立,于祀制不合,便以“君臣宜一体”为理由,废弃武侯祠,在刘备殿东侧塑诸葛亮像陪祀。明末,武侯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明代遗址重建武侯祠,以前殿祀刘备,后殿奉诸葛,今天所见的,仍是这个君臣合庙。虽然大门高悬着“汉昭烈庙”的金字匾额,在建造时,又有意抬高前殿的殿基,以示“君尊臣卑”的差别,但人们始终把它称为“武侯祠”,以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在世人的眼中,诸葛亮作为智慧、廉洁、清正的象征,其地位要远在任何帝王之上。
关于武侯祠前的大柏,还有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建造乾清宫,派少司马冯清到四川寻找大树。冯清看到武侯祠前的古柏,正中心意,就派了许多人前来砍伐。忽然空中飞来无数乌鸦,鸣噪不止,齐啄砍伐者眼睑,结果只好作罢。从这件事看,乌鸦相貌虽然丑陋,但正义感极强,人们一贯鄙视,实在是以貌取鸟,有失公正。作为史实,这件事有些离奇,但若想了解民意,那么再也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了。
虽然诸葛亮身居相位,独揽大权,但为人极其清廉。他曾上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死时,“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传》)。郦道元作《水经注》,在记沔水时,深为感叹:“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营所在。”诸葛亮生前不谋私利,不蓄私产,死后因此赢得人们真切的思念。直到唐代,蜀中士民,歌思遗烈,祭祀神灵,始终不绝。在中国政治家中,还没有哪个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得到世人如此由衷的崇敬,“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亮
杜甫所游谒的武侯祠,原在惠陵(刘备墓)西南。明初,蜀献王朱椿认为丞相祠堂与帝王庙宇并立,于祀制不合,便以“君臣宜一体”为理由,废弃武侯祠,在刘备殿东侧塑诸葛亮像陪祀。明末,武侯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明代遗址重建武侯祠,以前殿祀刘备,后殿奉诸葛,今天所见的,仍是这个君臣合庙。虽然大门高悬着“汉昭烈庙”的金字匾额,在建造时,又有意抬高前殿的殿基,以示“君尊臣卑”的差别,但人们始终把它称为“武侯祠”,以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在世人的眼中,诸葛亮作为智慧、廉洁、清正的象征,其地位要远在任何帝王之上。
关于武侯祠前的大柏,还有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建造乾清宫,派少司马冯清到四川寻找大树。冯清看到武侯祠前的古柏,正中心意,就派了许多人前来砍伐。忽然空中飞来无数乌鸦,鸣噪不止,齐啄砍伐者眼睑,结果只好作罢。从这件事看,乌鸦相貌虽然丑陋,但正义感极强,人们一贯鄙视,实在是以貌取鸟,有失公正。作为史实,这件事有些离奇,但若想了解民意,那么再也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