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做小官之苦(2/2)
《古典诗词漫话·纵放悲歌》作者:古典诗词漫话·纵放悲歌 2017-01-10 17:25
如此,知县最重要的公务,是按时向乡民催交钱粮,而老百姓总是设法拖欠,催交钱粮要靠皮鞭木棍。祝允明是一个饱学风流之士,终日冥想天地宇宙之精微,哪能干得好这种虎狼之差?完不成任务,不但自己的收入无来处,还得受上司的指斥,甚至停发有限的俸禄。据祝允明在广州所作《归兴》诗,他到兴宁的第二年就被罚俸,那更是不惠不宁了。
三四句写眼前之事。当时祝允明只带了老妻照顾起居,儿女远隔万里,又无酒朋诗侣相伴,恐怕在吴中的风流行径,在这里也难以重演。如此寂寞,不免辜负了大好春光,白白地看它从眼前流过。现下乘舟行水,连绵三日,尤其觉得无聊。不知道这次出行是为了什么缘故,就诗中看,大约是执行公务。中国文人在困顿之际,常会找出些理由自我排解。苏轼曾贬官惠州,作《食荔枝》诗安慰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陶渊明做彭泽令,也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五六句中,祝允明却反用典故,怨怪荔枝还涩,不能吃;酒也未熟,喝不成。当然,荔枝和酒都会熟,祝允明只是发脾气,想不出在这鬼地方有任何好处。
结句原有小注,说明吟诗时正子规(杜鹃鸟)飞过,遂有了最后二句。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子规的叫声是唤“哥哥”莫要远行。这两句后悔自己来此做倒霉的小县令,有归去之意。
后来祝允明升迁为应天府通判,官署在南京,地位比原来高了一些,繁华都市的环境,也比原来舒适得多,照理该满意了吧?然而他还是心烦。通判终究只是个掌管农田水利及粮运之类杂务的佐僚,没什么实权,又乏味得很。而且,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有全套不管实事的中央机构,大小官员麇集于此,勾心斗角的丑态,远过于偏远小县。他终于辞去官职,回家赋闲。此前作有《危机》一诗:
世途开步即危机,鱼解深潜鸟解飞。欲免虞罗唯一字,灵方千首不如归。
这诗跟前一首诗,都是触兴而发,写出在宦途中难以适应的处境与心态。祝允明从年轻时就很想做官,觉得借此可以显示自己的超群之才。但一旦入仕,却浑身难受。固然小官不好做,大官也得从小官做起,平步青云总是少的。说来说去,是书读得太多,道理想得太透,皮不厚,心不黑,手不狠。文豪做官,往往如此,只是在低卑的职位上转了一圈,仍回到老地方,还白白惹一肚子气。
三四句写眼前之事。当时祝允明只带了老妻照顾起居,儿女远隔万里,又无酒朋诗侣相伴,恐怕在吴中的风流行径,在这里也难以重演。如此寂寞,不免辜负了大好春光,白白地看它从眼前流过。现下乘舟行水,连绵三日,尤其觉得无聊。不知道这次出行是为了什么缘故,就诗中看,大约是执行公务。中国文人在困顿之际,常会找出些理由自我排解。苏轼曾贬官惠州,作《食荔枝》诗安慰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陶渊明做彭泽令,也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五六句中,祝允明却反用典故,怨怪荔枝还涩,不能吃;酒也未熟,喝不成。当然,荔枝和酒都会熟,祝允明只是发脾气,想不出在这鬼地方有任何好处。
结句原有小注,说明吟诗时正子规(杜鹃鸟)飞过,遂有了最后二句。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子规的叫声是唤“哥哥”莫要远行。这两句后悔自己来此做倒霉的小县令,有归去之意。
后来祝允明升迁为应天府通判,官署在南京,地位比原来高了一些,繁华都市的环境,也比原来舒适得多,照理该满意了吧?然而他还是心烦。通判终究只是个掌管农田水利及粮运之类杂务的佐僚,没什么实权,又乏味得很。而且,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有全套不管实事的中央机构,大小官员麇集于此,勾心斗角的丑态,远过于偏远小县。他终于辞去官职,回家赋闲。此前作有《危机》一诗:
世途开步即危机,鱼解深潜鸟解飞。欲免虞罗唯一字,灵方千首不如归。
这诗跟前一首诗,都是触兴而发,写出在宦途中难以适应的处境与心态。祝允明从年轻时就很想做官,觉得借此可以显示自己的超群之才。但一旦入仕,却浑身难受。固然小官不好做,大官也得从小官做起,平步青云总是少的。说来说去,是书读得太多,道理想得太透,皮不厚,心不黑,手不狠。文豪做官,往往如此,只是在低卑的职位上转了一圈,仍回到老地方,还白白惹一肚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