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义今释》 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一(2/2)
《楞严大义今释》作者:楞严大义今释 2017-01-13 12:53
能看见。跋难陀龙(佛经所称龙神之名,译名善欢喜。)虽然无耳而能听声音。伽神女,(佛经所称女河神之名,伽是印度的河名。)不需用舌头而能知味,舜若多神,(佛经称虚空神。)虽无身体亦能感触。虚空神本来就没有身体与接触的感觉作用,佛施予神力,在自性光明中,照映他暂时具有身体,使他领略感触的情形。因为他的性质本来和风一样,根本就没有如同人类的身体。还有如一切得到灭尽定功力的人,到了寂灭果位境界的声闻们,例如现在在座的摩珂迦叶(金色头陀,传佛心印,又名大迎叶。)很久以前,已经灭除意识的作用。不必如通常人,用思想心念,即能凭自性功能,圆满灵明,了知一切事物。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六根,拔除了执着的胶固性,而能够圆满归伏到自性功能。静安久久,心性内在,譬如壁玉无瑕,晶莹发光。但能如此,所有四大种性的微妙放射作用,以及物质世间等一切变化现象,都犹如热汤销化冰雪。就可以随时随地,将一切妄念妄想化为自无上知觉。例如一个平常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如果很快地闭上眼睛,眼前就只有一片暗昧现象,六根也就看不清楚。那里,头与足,也都一样是看不明白了。但是这个人用手遍绕身体来摸,虽然看不见六根的形相,头足却有不同的区别。这个能够知觉的功能,还是依旧存在。所以应当知道能看见的自心能发挥功用,那就不会被黑暗现象所蒙蔽了。所以你若能使生理的六根与外界的现象都销融无得时,自然自性的本觉灵明,就发生圆融灵妙的功能了。”
阿难问:“如佛所说:最初要求证得正觉的因地之心,如果想要常住不变,必须和证得自性正觉的果地名目相应。那么,如证得自性果地中的所称的:菩提,(正觉)涅架,(寂灭)庵摩罗识,(白净识)真如,佛性,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名称。名称虽然同,其所表示的含义,都是称颂自性本体功能的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犹如金刚宝玉颠扑不破的长住不坏。但是现在这个看的,与听闻的,离开光明与黑暗,动与静,通与塞等等现象的映,就毕竟没有一个自体。犹如意识心念,离开面前外境的用,本来就无所有。何以用这些终将断灭的性能,做修证的基因地,而能获得上面所说的长住的果位呢?如果离开光明与暗,所看的就是绝对的虚空。如果没有面前的外景,意念的自就自然消灭。这样进退循环去研究,加以微细的去推导,本来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自体,也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所在处。这样一来,用什么做修证的因地,去求得无上正觉呢?佛在前面所说的自性本体,澄澄湛湛的精明,是圆满长住的。我们既然把握不住,好像并不是真诚的实话,结果犹如儿戏的理论。究竟怎样才是佛的真实道理,希望再赐慈悲,开发我们的愚昧!”
佛说:“你虽然博学多闻,还未灭尽一切习漏,你心里只是知道有一个个颠倒的原因。但是真实颠倒摆在你的前面时,你实在并不认识。我恐怕你虽然有诚心,还是没有信我的话。我现在姑且拿尘俗的事实,来解除你的疑惑。”这时,佛叫罗喉罗(佛之子,译名覆障)打钟一声。佛问阿难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我听到了”。过了一会,钟声停止了,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罗眠罗又打钟一声,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又答道:“都听到了。”佛又问阿难:“你怎样能听到?怎样听不到的?”阿难与大众都答道:”如果打钟发声,我们就听得到。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这时,佛又叫罗喉罗打钟一声,问阿难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过了一会,声音消灭了,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没有声。”再过一会,罗喉罗又来打钟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佛问阿难:“你怎样才叫它是有声?怎样才是无声?”阿难与大众都答说:”如果打钟发声,就叫做有声。钟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佛说:”你们现在何以这样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大众与阿难,听佛这样说,就问道:“我们怎样是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呢?”佛说:”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吗?你们就说有声。一忽儿答的是听到了,一忽儿答的是有声,这样如何不是胡乱说话呢?声音消灭了,没有响动,你就说听不到。如果实在听不到,能听闻的自性已经消灭等于是枯木。那么,钟声再打的时候,你何似又知道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呢?有声音或设有声音,自然是声响的作用。能听闻声响的自性,与有声无声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那个能闻的自性为您的需要而有无吗?能听闻的自性,如果实在绝对没有,知道绝对没有的又是谁呢?所以你要知道,声在能听闻的自性功能中,只是声音自己生起灭了。并不是因为你听见声生声灭而使你那个能听能闻的自性功能,随着而有而无。你既然还不清楚哪个是声响,哪个是能闻的自性。难怪你昏迷不悟,认为真带的自性将会断灭了。你更不应说:离开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没有能听闻的自性。为什么呢?譬如二个睡熟了的人,在他睡眠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人,就在那时,槌布或者舂米。这个睡熟了的人,在梦中听到这种舂米的声音,幻觉成为其他东西的响声。或者以为是打鼓,或者以为是在撞钟。他在做梦当中,就自奇怪这个钟的声音不够响亮,很像木石的声响。等到醒来一看,才知道是槌杵的春捣声音;他告诉家人说:我刚才在做梦,把这个春臼的声音,当做鼓响了。这个人在做梦当中,“难道不记得动与静,开闲或通塞吗?由此可见他的身体虽然睡眠了,他能听闻的自性,并没有昏迷。再迸一步来说:即使你的形体完全消灭,生命光辉的本能变迁了。这个能闻的自性,怎样能说会随你的形体而消灭呢?都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一切声色,跟着意识心念的变迁而流转不停。从来就不能自己开悟自性是清净的,灵妙的,常住不变的。他们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随外缘的变迁,追逐一切生灭的作用与现实。所以生生不已,”习染杂乱,因而流转不息了。‘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如果舍弃生灭的作用,守住真常不变的自性。定止久了,自性真常的光明便会现前。生理机能的六根本能,与相的外境六尘现象,以及意识心念的作用,就会顿时消除。思想的现状,就是清净自性的渣尘。意识信念的作用,就是清净官性的污垢。如果这两种都远离了,你的法眼(具见佛法所指自性的人眼)就会顿时了然清明,岂有不成无上正觉的道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这时,阿难又说:“佛虽然讲了第二义门,(修证的法则与原理)但是世间的人,如想解开此结,而不知道所结的中心在哪里、我相信这个结始终不能解开。就是我与在会一般还在求学的声闻,也是这样。由无始际以来,随同这些无明,俱生俱灭。虽然得到博学多闻的善根,出了家,专门来修学佛法,犹如患隔日虐病的人,有时好些,有时又病了。希望佛发大慈,伶悯我们这般陷溺太深的人,指示我们的身心所结在哪里?如何才可以解开?并且亦使将来的苦难众生,免得在生死海中旋转轮回。始终堕落于无明和**和烦恼的三有中。”
佛听了阿难的请求,就说:“你要想认识明白与生命俱来的无明,须知那个使你轮转在生死之流中的结根,并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你的六根。你现在想知道无上正觉,想从速证得解脱的安乐法门,要求得到寂静灵妙真常的果地,也不靠其他的东西。依然还是你的六根。”
阿难听了佛的开示,心里还是不明白。又问:“佛说我们在生死海中轮回的,以及得到安乐妙常的,并不是其他的东西,都是这六根的作用,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说,“生理机能的六根,与自然界的各种物理性能,从同一根源研发生。所以结缚与解脱,在根本体性上,并没有两样。这个分别意识的性能,只是虚妄暂时的现象,犹如虚空中的华文,幻也幻灭。你要知道,因为物理的作用;引发知觉的性能。因为生理的机能,才有六根的形相。六根形相与所知所见的这个作用,帮没有自性,就像交芦一样,(交芦是一种植物,不同于普通的芦芦苇,生长的时候,必须二茎交相并立,根处盘结相连。单独就会扑地,不能自立。外形实而中心虚。譬如心物与身心,都是相依为用,却又是一个体性所生。同时虽有而中间买空,因中空而能显有的作用。)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若把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认定是一个可以能知的东西,邢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明了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它的自住功能,本来是不可见的,无形相的。那便是无烦恼的寂灭清净真心。你何以在这中间,误认为再有其他东西存在?”这时,佛要把这种至理,以扼要简挺的辞句说出,综合起来,作一个偈语与闸难说:
其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真心自性的自体是空无形相的,没有任何三点东西存在。但却有生起一切万有(有为)的作用。万有之能生起作用,都是因缘的会觅因缘聚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万有的存在,只是时间空间里的暂有现象,暂有的存在是如幻的。须知自性以空为体;以一切相为相,以一切用为用。)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自性以空力体。体性伪空,是澄澄湛湛;寂灭无为的。既无一物存在,又是不生不灭。虽然因缘聚合,生起万有的作用;可是这一切万有,并不能实在固定地存在着。况如虚空星的华文,供起供灭。)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提出一个妄心的名词,只是为了显出真心的理性。其实不但妄心是妄有的;如果你执着认为有一个真心的存在、那么,这个真心的观念,也等于是一个妄心)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真心自性,并不是真的另有一个真心单独存在。但也不可以执着真心就没有一个自性存在。要离妄心意识的作用,才能证悟得到。所以在这个理性中间,你如何可以坚执地认为有一个能见的功能,或者把捉一个所见的作用呢?),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在本能与所发的作用中间,以及空与有的中间,真与妄的中间,体与用的中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真实自性。所以说自性的体用之间,像交芦一样,都是一体的两面。空有同源。而又不着于空有。)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空有本来同源,只是一体的二用。万有一切都从因缘所生而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所以缘生性空,性空缘生。有复归空,空能生有。凡夫众生被缘生的幻有所迷惑,六根所起的结缚,不能开解,所以追逐轮旋于生死的巨流里。若能超越幻有的缘生而证得真空自性,就是解脱,名为圣人。其实,以自性本体而言,在根本上,圣人与凡夫,都没有两样,本来是相同的。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根据上面所引用的交芦譬喻,便知自性体用一体两面的原理。你观察这个交芦的中间性能,说它是两个支干吧,它又本来同根。说它是一个根本吧,又发生两支的现状。说它的形状是一根实根吧,它的中心又是空的。说它的中心是空的吧,它又能产生实质的支干形状。无论事实上与理论上,都不能坚执地将任何一面作为定论。如果坚执地说它是空,或是有。便是错误的偏见。
迷晦即无明,发胡便解脱。
(如果坚执着空有任何一面的道理即是究竟;或误认有与空的一边,就是自性的根本。这样就被昏晦所最,就叫作无明。觉悟无明是空的,无明就会涣然消失,无明妄想,便一转而为灵明正觉,这样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但定要达到圆满解脱的果地;能够解除无始以来,生死习气的六根缠缚,必须先从某一根源开始修证;然后六根缠缚,依次解除。六根既经解脱,连那一个清净的境界也随着消失,而返还子自性本来。)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走觉。
(所以要达到解脱圆通的境界,在开始着手修证的时侯。对于六根门头的选择,就要审察注意。从哪一根着手修证,才能最合子自己,而能有所成就。选择确定以后,精进修持,得入本体功能之流,修成正觉的果位。)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佛法将身心见闻觉知的分别思惟意识作用,仔细剖析,说明它的现象,叫做法相,又称为唯识。大体区别识共有八种,所以也叫被八识。眼,耳、鼻、舌、身的个别作用,是前五识,第六是分别思惟的意识。第七是与生命俱来的我执,叫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身心一体,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识一切种子功能的总机枢。阿赖耶识的含藏一切种性功能,本来也是空有互相为体用的。它所以形成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是真有一个阿赖耶的存在。它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的种子;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的,所以显出作用。犹如一股暴流,生生不已,运行不息,绵绵密密,宛然形成它的现象。说它是自性真心的功能,可是它的自体却是空的,它不是真心的功能,可是离开作用,真心的功能,又无从产生。一般人很难了其中空有是一体二用的道理。说空就执着一个空,说有又执着一个有。佛说恐怕世人容易迷惑,所以平常不肯开示演说这个道理。)
自心取自心,非勾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谓理性上的真与妄。事实上的空与有。现象上的实与幻等等。以及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研发生的作用。它的真心体性,元本是空无形相的。现在想要明自真心的空性和一切现象的本元,都是以自心求取自心的体用。为了要辩驳幻有,因此说它是幻法,其实何曾有一个东西可以把捉。所以就真心空性的体上来说,根本无所谓勾有的存在。但是性空自体,遇因缘聚合,生起作用,就形成幻有的一切现象。不执着幻有的作用,虽然有勾有的现象,根本并不相干。但是如果执着以不取幻有才是究竟,这个不取的作用,还是幻的。自住真心的体住,无所谓非幻的现象。非幻尚且不存在,一切幻有的法则,不过都是为了剖析性空的本体所建立,哪里有个幻法可得呢?)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靡提,弹指超无学。
(上面所说的直指自性真心的理性,是究竟的了义教,是无门的法门。犹如妙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沾染丝毫泥渣。犹如颠扑不破的金刚王宝,是无上的正觉。也就是达到如幻三昧境界的捷径,弹指之间,就可以超过无学的果位。)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注五十),一路涅磐门。
(阿毗达磨,简译作论藏,就是真理的最究竟的理论。薄伽梵,也就是正觉成佛者的另一称呼。这三句是本偈语全篇的结论。说明上面所说的理性,就是最高深的理论。十方一切佛,都是从这一门而得入自性寂灭海(涅磐)的果地。通常认为理性的理论,与事实的实证是两回事。其实不只事与理本来合一。对理性真能透彻了解,也就可以达到实证的果地。如果只知道理性,事实验证不能达到,也就是对理性没有彻底的了解。须知最后解脱,乃是般若智慧的解脱。般若智慧,就是理性与实证泯然一体的究竟正觉。即不是有象,也不是无相,而历历不昧。所谓非生因之所生,实了因之所了。)
阿难与大众,听了佛总结的开示偈语,对于自性灵明的妙理,己有所领捂。心目开明,焕然一新。但是对于开解六结,一亦不守的道理与次序,还不能彻底了解。请求佛再加说明。于是佛拿起一条华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说:“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答道,“这个叫做结。”佛又连续在这条华巾上打了五个结。每次都问,“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都答说:”这些也都叫做结。”佛说,“这一条华巾,我最初打了一个结,你们就说是结。以后我连续每打一结,何以你们也都说是结?”阿难答,“这一华巾,本来只是一体。佛打一个结,就叫做一结。如果打了一百个结,就叫做百个结。现在佛不多也不少,只打了六个结,就不能说是五个,也不能说它是七个。”佛说:“这条华巾,只是一条整的,我打了六个结,就叫做六结。你看,华巾是一条整体,因为打成了结,就有不同的差别。最初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一个结。最后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六个结。第一与第六之间,可否随便变更它的次序?”阿难说:“一条华机既然打成了六个结。它的先后次序,迥然不同,决不能把六结的首尾倒置。即使尽我一生的聪明来推理,也不能把这六结胡乱定名。”佛说“这六个结。虽然不同,但是它的根本来源,都由一条华巾做成。若要把六结的次序搅乱,却是不可能的。你的六根,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它的本体究竟原是同一体性的,产生了作用,构成六个形态,于是它就毕竟不同了。你如果认为六结是多余的,只想守一才对,那如何可能呢”阿难说:“有结的存在,是非才会发生,才会有这个结与那个结不同的争执。佛如果把所有的结都解除了,结的本身既然不生,自然就没有了彼此。一个结的名都没有,更何况六个呢”佛说,“六根解脱,一也不守酌道理,王同这个一样。你要知道,·.你从无始以来,因为自性真心变态的妄动,发生了狂乱的知见。妄心狂见发动以后,就不止息。变态妄动的功能,产生了物理尘劳的作用。犹如眼睛极力注视虚空,因劳倦而发生变态的现象,便看到空中狂华乱舞。自性本来是澄湛精明的。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等物质,以及众生的生死涅磐,也都是自性本体功能变态妄动的狂劳颠倒现象。犹如空华无因而生,自然而灭。”
阿难问:”这种变态妄动的尘劳作用,既是结习难除,怎样才可以解脱呢?”佛就将手中所结的华巾,左右旋转牵动。问阿难说:“我这样左右牵制手中的华中,都不能解开这些结。究竟要怎样才可以解开结呢?”阿难答:“要想解开这些结,必须从结的中心去着手。”佛说:“一点也不错。要想解结,必须从中心下手。我所说的佛法,是讲一切万有现象,都从因缘所生。扩而充之,便可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法则,便能知道它的本来原滴滴的雨水,也都可以知道它的数量。如目前的种种现象:松树如何是直长的?荆棘如何是弯曲的?鹄如何会长自毛?乌鸦如何是玄黑的?这些现象,佛都能了解它的根源。所以你心里想选择六根门头,由此求得解脱。只要解除六根的结根,外界尘劳的现象,自然就消灭了。既然一切妄心妄想消亡了,余下的不是自性的真心,还是什么呢?我现在再问你这一条打了六个结的华巾,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一齐都解除了呢?”
阿难答:“这些个结,本来是依次结结成功的,现在也应当次第解开。因为这六个结,虽然同是一条整体所成,但结结的先后时间次序都不同,如何能够同时解除呢?”佛说:“你想要解脱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生理上六根的本能活动,如果先得到解脱,就可以先得到入空,我空的境界。进一步,使空性圆明自在,就达到法解脱。(智慧的解脱。)既达到法解脱的境界,所谓空的境界,也自然不生,这样才叫做菩萨从三摩地(定慧双融的三昧正定境界。)得到无生法忍。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阿难与大众,蒙佛不厌其详的开示,慧性觉悟,忽然圆通得到再无疑惑的地步。虽然领悟到一六解脱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达到圆通的本根。于是又请求道:“我们历劫飘零在生死苦海中,犹如苦儿一样,孤零地飘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虑,与佛谊属天伦血统。好像失乳孤儿,忽然遇着慈母。如果因此际全面能够成道,今天所听到的妙密法语的开示,就应该等于本悟。否则,同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唯有希望佛再发慈悲,教导我妙密庄严修持的法门,以完成佛开示的最终愿望。
这时,佛普告在会大众中的诸大菩萨,以及诸漏已尽的大阿罗汉们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们,在我教导的佛法当中,已经得成无学的果位。我现在问你们,大家最初发心的动机,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样是最圆满通达的?怎样才是进大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门?”
(一)声。闻听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发言自述的,是桥陈那(译名了本际)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男众的名称,具乞化破魔等意义。桥陈那等五人,是从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后最先听佛说法得度的人。)他说:“我是最初见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后,也是对我王人最先说法得度的。佛为我们宣讲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就悟明四谛的道理。(四谛是苦、集、灭、道。说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实,世间是纯苦无乐,世人所认为的乐,只是偶然暂时相对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认苦为乐,并且还要去积极追逐苦果,自招种种烦恼。唯有自心灭除烦恼,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灭的乐果。若能随时随地观察思惟,息灭自己的烦恼,就是修持正道。).佛问我们理解与否时,我首先说理解到了。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当时理解得到的,并没有别的方法,只是听到佛说微妙道理的声音。由这声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领神会。息灭烦恼的苦果而得寂灭至乐的正道,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如我所实验得到的,还是以多听妙理为最好。从听妙理的声音悟道,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二)色。观察色相的修法:优波尼沙陀(译名色性空)起立自述说,“我也是最初看见佛成道的人。佛教我观察身体内外的不净相,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悟到一切色相的性能,都从不清净而来。身体的色质,终由白骨化为微尘。最后终归于虚空。推穷其究竟,虚空与色相,两种都没有自性,因此得成无学果值的道业。(不净观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对于烦恼障很重,贪欲心很盛的人,修之较为适当。观的人手方法,是运用思惟去看,观察,观想的意义。不净观包括九种想:1。胖胀想,2。青波想,3。坏想,4。血涂想,5。脓烂想,6。虫咬想,7。分散想,8。白骨想,9。烧想。人身是个臭皮囊,由死亡而到坏灭,自然地都会现出这九种现象。臭皮囊先发胖胀,跟着筑起青淤的颇色,开始一决一块地败坏。然后血化为脓,开始腐烂,生出蛆虫。皮内毛血渐渐分散完了,只剩了白骨一具。渐渐久了,白骨也就随风化为飞尘。无论官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男女老幼,美的丑的,到头来都是一样。所以修习这种方法;最容易生起离生出俗的观念。同时也很容易解脱人我的执着,和身体生理的障碍。这种修法,最好先由禅坐去思量观察。他人与自己,都是下个臭皮囊包装着一身内外不洁净的东西。什么是美的与丑的,皮包骨头以内,都是肚肠屎尿,有什么值得贪恋可爱呢!渐渐观察清楚,构成了一个观念。就觉得此身不值得留恋,心境非常乎静;妄想杂念渐渐冲淡,归于平静。到了这个程度,不净观即成就了。然后产生两种现象,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有,有的人并不一定会有。第一种现象,举目观看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具白骨骷髅架子。这种现象既已形成,就不必再继续做不净观或白骨观。只需要守住眉心中间一点白,制心一处,专精不乱。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第二种现象:并此一念亦自然而空,可以得入正定;由此精进不懈;逐步上进即可以证果。)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到了色性空的人。身体色质既已空尽,对于自性妙有功能,生起色质的作用,达到妙密圆通的果地。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的,从观想色相上起修,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三)香。嗅觉的修法,香严童子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听佛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现象。那时我就辞佛独居,宴息清心,寂然安处。扫除心理一切妄念。忽然看到比丘们燃烧沉水香,香气悠然进入我的鼻子孔里。我就观察这香的气味,既不是沉水香木所发生,也不是虚空研发出。既不是烟,又不是火。它进了鼻孔,不知香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无影无踪地去了,又不知道香味归到哪里?因此发现这个分别思维的意识,也是如此。妄想意识消散,就归于空寂。由此证得无烦恼的无漏果位。(说明意识妄想,犹如烟雾,时生时灭,来去都没有踪迹可寻。自然不必追寻执着,也不必去扫除清理,因此可得安然休息的境地。)佛就印证认可,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妄想意识的心理状态,与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能量互变,都如尘氛气流一样,时起时灭。从燃烧香气的道理,可以证到万有现象的微妙作用,悟澈自性的密圆功能。我是从香气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实验得到的,以鼻观香气庄严,乃是最上乘的修法。(佛法中教人烧燃好香,不仅是庄严道场,同时也具有从鼻观而得清心的妙用。至于可以解积驱虫,变更空气的洁净,还是其末节的作用而已。)
(四)味。舌观味性的修法:药王药上两位菩萨,及同行眷属五百天人们,起立自述说:“我从无始劫数以来,便是世上的良医。口里亲尝这个娑婆世界各种药物,草本的、木本的、金石等矿物,名称数量约有十万八千之多。这些物理性能,完全知道。所有药物的咸、甜、苦、辣、酸、淡等味性,以及它的变化作用,冷热、有毒、无毒的性格,我也完全了解。我因为从佛修学佛法,了知这一切味性,它的根本自性,既不是绝对不存在的空,也不是永远固定的有;既不是依赖身心的关系,才显见它的功能。但是离开身心,又不能表达它的作用。因为分别药物味性的初因,而得开悟自性本体的功能。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许我两弟兄是菩萨位中的人。现在佛的法会中,为传承佛法的法王子,(药王药上两昆仲,从久远劫数以来,遇琉璃光佛前身的教化,自己便发心历世为良医,做济世救人的功德事业,遍尝世间的药物性能。如以现代语来说,等于是个大医师,并且是研究物理他学的大药剂师。从真实的慈悲救济时动机出发,由尽知物理的性能,而悟得万物与人佳的本体。)我因为田了解味性而觉悟,发明自性,登于大乘菩萨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得到的,以研究亲尝物理的味性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五)触。观察身体感触的修法:贤首菩萨及其同伴道侣等十六位开士,起立自述说:“我们从前在威音王佛的时侯,听闻到佛法,就发心出家了。因为随例跟着僧众入浴,忽然悟到水的因缘。它既不能洗涤尘垢,也不能洗净身体,水始终是中性的。无论洁净与污垢,它都不沾滞,自性得无所有。这种过去世所了解的记忆,直到今生都不会忘记。从那个时侯起,佛就称我为贤首。现在从佛出家,到达无学的果位,(水性永远是清净的,无论污秽或干净的东西,它都不容纳。轻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本性自己还是不垢不净,自性真心犹如水性。微细的,好的妄想,犹如本土的浮尘,轻轻地随时溜去。粗重的,恶的**;犹如水中的沉淀,深深地沉埋下来。但是能知能觉的自性,却始终不变、由此体会,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相。再说,心上的妄念,犹如水上的浮尘与波纹。沤生沤灭,以及浮尘与波纹的变化,又始终变不了水性。但能心如止水,静观心波浮尘的变化,皆如梦幻,自然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际。贤首菩萨,过去世虽然从佛出家,但常以轻慢的心,傲视别人,因此堕落尘劫。后来转从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对一切众生,决不轻视。对任何人,都很恭敬。所以得到贤首的名号。)我因为微妙为感触,明白了自性有如止水的道理,得到佛的法要,成为继承佛道统的法王子。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历经验得到的,从微妙感触作用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妙法。"
阿难问:“如佛所说:最初要求证得正觉的因地之心,如果想要常住不变,必须和证得自性正觉的果地名目相应。那么,如证得自性果地中的所称的:菩提,(正觉)涅架,(寂灭)庵摩罗识,(白净识)真如,佛性,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名称。名称虽然同,其所表示的含义,都是称颂自性本体功能的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犹如金刚宝玉颠扑不破的长住不坏。但是现在这个看的,与听闻的,离开光明与黑暗,动与静,通与塞等等现象的映,就毕竟没有一个自体。犹如意识心念,离开面前外境的用,本来就无所有。何以用这些终将断灭的性能,做修证的基因地,而能获得上面所说的长住的果位呢?如果离开光明与暗,所看的就是绝对的虚空。如果没有面前的外景,意念的自就自然消灭。这样进退循环去研究,加以微细的去推导,本来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自体,也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所在处。这样一来,用什么做修证的因地,去求得无上正觉呢?佛在前面所说的自性本体,澄澄湛湛的精明,是圆满长住的。我们既然把握不住,好像并不是真诚的实话,结果犹如儿戏的理论。究竟怎样才是佛的真实道理,希望再赐慈悲,开发我们的愚昧!”
佛说:“你虽然博学多闻,还未灭尽一切习漏,你心里只是知道有一个个颠倒的原因。但是真实颠倒摆在你的前面时,你实在并不认识。我恐怕你虽然有诚心,还是没有信我的话。我现在姑且拿尘俗的事实,来解除你的疑惑。”这时,佛叫罗喉罗(佛之子,译名覆障)打钟一声。佛问阿难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我听到了”。过了一会,钟声停止了,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罗眠罗又打钟一声,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又答道:“都听到了。”佛又问阿难:“你怎样能听到?怎样听不到的?”阿难与大众都答道:”如果打钟发声,我们就听得到。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这时,佛又叫罗喉罗打钟一声,问阿难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过了一会,声音消灭了,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没有声。”再过一会,罗喉罗又来打钟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佛问阿难:“你怎样才叫它是有声?怎样才是无声?”阿难与大众都答说:”如果打钟发声,就叫做有声。钟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佛说:”你们现在何以这样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大众与阿难,听佛这样说,就问道:“我们怎样是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呢?”佛说:”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吗?你们就说有声。一忽儿答的是听到了,一忽儿答的是有声,这样如何不是胡乱说话呢?声音消灭了,没有响动,你就说听不到。如果实在听不到,能听闻的自性已经消灭等于是枯木。那么,钟声再打的时候,你何似又知道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呢?有声音或设有声音,自然是声响的作用。能听闻声响的自性,与有声无声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那个能闻的自性为您的需要而有无吗?能听闻的自性,如果实在绝对没有,知道绝对没有的又是谁呢?所以你要知道,声在能听闻的自性功能中,只是声音自己生起灭了。并不是因为你听见声生声灭而使你那个能听能闻的自性功能,随着而有而无。你既然还不清楚哪个是声响,哪个是能闻的自性。难怪你昏迷不悟,认为真带的自性将会断灭了。你更不应说:离开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没有能听闻的自性。为什么呢?譬如二个睡熟了的人,在他睡眠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人,就在那时,槌布或者舂米。这个睡熟了的人,在梦中听到这种舂米的声音,幻觉成为其他东西的响声。或者以为是打鼓,或者以为是在撞钟。他在做梦当中,就自奇怪这个钟的声音不够响亮,很像木石的声响。等到醒来一看,才知道是槌杵的春捣声音;他告诉家人说:我刚才在做梦,把这个春臼的声音,当做鼓响了。这个人在做梦当中,“难道不记得动与静,开闲或通塞吗?由此可见他的身体虽然睡眠了,他能听闻的自性,并没有昏迷。再迸一步来说:即使你的形体完全消灭,生命光辉的本能变迁了。这个能闻的自性,怎样能说会随你的形体而消灭呢?都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一切声色,跟着意识心念的变迁而流转不停。从来就不能自己开悟自性是清净的,灵妙的,常住不变的。他们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随外缘的变迁,追逐一切生灭的作用与现实。所以生生不已,”习染杂乱,因而流转不息了。‘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如果舍弃生灭的作用,守住真常不变的自性。定止久了,自性真常的光明便会现前。生理机能的六根本能,与相的外境六尘现象,以及意识心念的作用,就会顿时消除。思想的现状,就是清净自性的渣尘。意识信念的作用,就是清净官性的污垢。如果这两种都远离了,你的法眼(具见佛法所指自性的人眼)就会顿时了然清明,岂有不成无上正觉的道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这时,阿难又说:“佛虽然讲了第二义门,(修证的法则与原理)但是世间的人,如想解开此结,而不知道所结的中心在哪里、我相信这个结始终不能解开。就是我与在会一般还在求学的声闻,也是这样。由无始际以来,随同这些无明,俱生俱灭。虽然得到博学多闻的善根,出了家,专门来修学佛法,犹如患隔日虐病的人,有时好些,有时又病了。希望佛发大慈,伶悯我们这般陷溺太深的人,指示我们的身心所结在哪里?如何才可以解开?并且亦使将来的苦难众生,免得在生死海中旋转轮回。始终堕落于无明和**和烦恼的三有中。”
佛听了阿难的请求,就说:“你要想认识明白与生命俱来的无明,须知那个使你轮转在生死之流中的结根,并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你的六根。你现在想知道无上正觉,想从速证得解脱的安乐法门,要求得到寂静灵妙真常的果地,也不靠其他的东西。依然还是你的六根。”
阿难听了佛的开示,心里还是不明白。又问:“佛说我们在生死海中轮回的,以及得到安乐妙常的,并不是其他的东西,都是这六根的作用,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说,“生理机能的六根,与自然界的各种物理性能,从同一根源研发生。所以结缚与解脱,在根本体性上,并没有两样。这个分别意识的性能,只是虚妄暂时的现象,犹如虚空中的华文,幻也幻灭。你要知道,因为物理的作用;引发知觉的性能。因为生理的机能,才有六根的形相。六根形相与所知所见的这个作用,帮没有自性,就像交芦一样,(交芦是一种植物,不同于普通的芦芦苇,生长的时候,必须二茎交相并立,根处盘结相连。单独就会扑地,不能自立。外形实而中心虚。譬如心物与身心,都是相依为用,却又是一个体性所生。同时虽有而中间买空,因中空而能显有的作用。)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若把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认定是一个可以能知的东西,邢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明了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它的自住功能,本来是不可见的,无形相的。那便是无烦恼的寂灭清净真心。你何以在这中间,误认为再有其他东西存在?”这时,佛要把这种至理,以扼要简挺的辞句说出,综合起来,作一个偈语与闸难说:
其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真心自性的自体是空无形相的,没有任何三点东西存在。但却有生起一切万有(有为)的作用。万有之能生起作用,都是因缘的会觅因缘聚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万有的存在,只是时间空间里的暂有现象,暂有的存在是如幻的。须知自性以空为体;以一切相为相,以一切用为用。)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自性以空力体。体性伪空,是澄澄湛湛;寂灭无为的。既无一物存在,又是不生不灭。虽然因缘聚合,生起万有的作用;可是这一切万有,并不能实在固定地存在着。况如虚空星的华文,供起供灭。)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提出一个妄心的名词,只是为了显出真心的理性。其实不但妄心是妄有的;如果你执着认为有一个真心的存在、那么,这个真心的观念,也等于是一个妄心)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真心自性,并不是真的另有一个真心单独存在。但也不可以执着真心就没有一个自性存在。要离妄心意识的作用,才能证悟得到。所以在这个理性中间,你如何可以坚执地认为有一个能见的功能,或者把捉一个所见的作用呢?),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在本能与所发的作用中间,以及空与有的中间,真与妄的中间,体与用的中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真实自性。所以说自性的体用之间,像交芦一样,都是一体的两面。空有同源。而又不着于空有。)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空有本来同源,只是一体的二用。万有一切都从因缘所生而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所以缘生性空,性空缘生。有复归空,空能生有。凡夫众生被缘生的幻有所迷惑,六根所起的结缚,不能开解,所以追逐轮旋于生死的巨流里。若能超越幻有的缘生而证得真空自性,就是解脱,名为圣人。其实,以自性本体而言,在根本上,圣人与凡夫,都没有两样,本来是相同的。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根据上面所引用的交芦譬喻,便知自性体用一体两面的原理。你观察这个交芦的中间性能,说它是两个支干吧,它又本来同根。说它是一个根本吧,又发生两支的现状。说它的形状是一根实根吧,它的中心又是空的。说它的中心是空的吧,它又能产生实质的支干形状。无论事实上与理论上,都不能坚执地将任何一面作为定论。如果坚执地说它是空,或是有。便是错误的偏见。
迷晦即无明,发胡便解脱。
(如果坚执着空有任何一面的道理即是究竟;或误认有与空的一边,就是自性的根本。这样就被昏晦所最,就叫作无明。觉悟无明是空的,无明就会涣然消失,无明妄想,便一转而为灵明正觉,这样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但定要达到圆满解脱的果地;能够解除无始以来,生死习气的六根缠缚,必须先从某一根源开始修证;然后六根缠缚,依次解除。六根既经解脱,连那一个清净的境界也随着消失,而返还子自性本来。)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走觉。
(所以要达到解脱圆通的境界,在开始着手修证的时侯。对于六根门头的选择,就要审察注意。从哪一根着手修证,才能最合子自己,而能有所成就。选择确定以后,精进修持,得入本体功能之流,修成正觉的果位。)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佛法将身心见闻觉知的分别思惟意识作用,仔细剖析,说明它的现象,叫做法相,又称为唯识。大体区别识共有八种,所以也叫被八识。眼,耳、鼻、舌、身的个别作用,是前五识,第六是分别思惟的意识。第七是与生命俱来的我执,叫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身心一体,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识一切种子功能的总机枢。阿赖耶识的含藏一切种性功能,本来也是空有互相为体用的。它所以形成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是真有一个阿赖耶的存在。它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的种子;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的,所以显出作用。犹如一股暴流,生生不已,运行不息,绵绵密密,宛然形成它的现象。说它是自性真心的功能,可是它的自体却是空的,它不是真心的功能,可是离开作用,真心的功能,又无从产生。一般人很难了其中空有是一体二用的道理。说空就执着一个空,说有又执着一个有。佛说恐怕世人容易迷惑,所以平常不肯开示演说这个道理。)
自心取自心,非勾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谓理性上的真与妄。事实上的空与有。现象上的实与幻等等。以及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研发生的作用。它的真心体性,元本是空无形相的。现在想要明自真心的空性和一切现象的本元,都是以自心求取自心的体用。为了要辩驳幻有,因此说它是幻法,其实何曾有一个东西可以把捉。所以就真心空性的体上来说,根本无所谓勾有的存在。但是性空自体,遇因缘聚合,生起作用,就形成幻有的一切现象。不执着幻有的作用,虽然有勾有的现象,根本并不相干。但是如果执着以不取幻有才是究竟,这个不取的作用,还是幻的。自住真心的体住,无所谓非幻的现象。非幻尚且不存在,一切幻有的法则,不过都是为了剖析性空的本体所建立,哪里有个幻法可得呢?)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靡提,弹指超无学。
(上面所说的直指自性真心的理性,是究竟的了义教,是无门的法门。犹如妙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沾染丝毫泥渣。犹如颠扑不破的金刚王宝,是无上的正觉。也就是达到如幻三昧境界的捷径,弹指之间,就可以超过无学的果位。)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注五十),一路涅磐门。
(阿毗达磨,简译作论藏,就是真理的最究竟的理论。薄伽梵,也就是正觉成佛者的另一称呼。这三句是本偈语全篇的结论。说明上面所说的理性,就是最高深的理论。十方一切佛,都是从这一门而得入自性寂灭海(涅磐)的果地。通常认为理性的理论,与事实的实证是两回事。其实不只事与理本来合一。对理性真能透彻了解,也就可以达到实证的果地。如果只知道理性,事实验证不能达到,也就是对理性没有彻底的了解。须知最后解脱,乃是般若智慧的解脱。般若智慧,就是理性与实证泯然一体的究竟正觉。即不是有象,也不是无相,而历历不昧。所谓非生因之所生,实了因之所了。)
阿难与大众,听了佛总结的开示偈语,对于自性灵明的妙理,己有所领捂。心目开明,焕然一新。但是对于开解六结,一亦不守的道理与次序,还不能彻底了解。请求佛再加说明。于是佛拿起一条华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说:“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答道,“这个叫做结。”佛又连续在这条华巾上打了五个结。每次都问,“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都答说:”这些也都叫做结。”佛说,“这一条华巾,我最初打了一个结,你们就说是结。以后我连续每打一结,何以你们也都说是结?”阿难答,“这一华巾,本来只是一体。佛打一个结,就叫做一结。如果打了一百个结,就叫做百个结。现在佛不多也不少,只打了六个结,就不能说是五个,也不能说它是七个。”佛说:“这条华巾,只是一条整的,我打了六个结,就叫做六结。你看,华巾是一条整体,因为打成了结,就有不同的差别。最初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一个结。最后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六个结。第一与第六之间,可否随便变更它的次序?”阿难说:“一条华机既然打成了六个结。它的先后次序,迥然不同,决不能把六结的首尾倒置。即使尽我一生的聪明来推理,也不能把这六结胡乱定名。”佛说“这六个结。虽然不同,但是它的根本来源,都由一条华巾做成。若要把六结的次序搅乱,却是不可能的。你的六根,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它的本体究竟原是同一体性的,产生了作用,构成六个形态,于是它就毕竟不同了。你如果认为六结是多余的,只想守一才对,那如何可能呢”阿难说:“有结的存在,是非才会发生,才会有这个结与那个结不同的争执。佛如果把所有的结都解除了,结的本身既然不生,自然就没有了彼此。一个结的名都没有,更何况六个呢”佛说,“六根解脱,一也不守酌道理,王同这个一样。你要知道,·.你从无始以来,因为自性真心变态的妄动,发生了狂乱的知见。妄心狂见发动以后,就不止息。变态妄动的功能,产生了物理尘劳的作用。犹如眼睛极力注视虚空,因劳倦而发生变态的现象,便看到空中狂华乱舞。自性本来是澄湛精明的。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等物质,以及众生的生死涅磐,也都是自性本体功能变态妄动的狂劳颠倒现象。犹如空华无因而生,自然而灭。”
阿难问:”这种变态妄动的尘劳作用,既是结习难除,怎样才可以解脱呢?”佛就将手中所结的华巾,左右旋转牵动。问阿难说:“我这样左右牵制手中的华中,都不能解开这些结。究竟要怎样才可以解开结呢?”阿难答:“要想解开这些结,必须从结的中心去着手。”佛说:“一点也不错。要想解结,必须从中心下手。我所说的佛法,是讲一切万有现象,都从因缘所生。扩而充之,便可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法则,便能知道它的本来原滴滴的雨水,也都可以知道它的数量。如目前的种种现象:松树如何是直长的?荆棘如何是弯曲的?鹄如何会长自毛?乌鸦如何是玄黑的?这些现象,佛都能了解它的根源。所以你心里想选择六根门头,由此求得解脱。只要解除六根的结根,外界尘劳的现象,自然就消灭了。既然一切妄心妄想消亡了,余下的不是自性的真心,还是什么呢?我现在再问你这一条打了六个结的华巾,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一齐都解除了呢?”
阿难答:“这些个结,本来是依次结结成功的,现在也应当次第解开。因为这六个结,虽然同是一条整体所成,但结结的先后时间次序都不同,如何能够同时解除呢?”佛说:“你想要解脱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生理上六根的本能活动,如果先得到解脱,就可以先得到入空,我空的境界。进一步,使空性圆明自在,就达到法解脱。(智慧的解脱。)既达到法解脱的境界,所谓空的境界,也自然不生,这样才叫做菩萨从三摩地(定慧双融的三昧正定境界。)得到无生法忍。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阿难与大众,蒙佛不厌其详的开示,慧性觉悟,忽然圆通得到再无疑惑的地步。虽然领悟到一六解脱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达到圆通的本根。于是又请求道:“我们历劫飘零在生死苦海中,犹如苦儿一样,孤零地飘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虑,与佛谊属天伦血统。好像失乳孤儿,忽然遇着慈母。如果因此际全面能够成道,今天所听到的妙密法语的开示,就应该等于本悟。否则,同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唯有希望佛再发慈悲,教导我妙密庄严修持的法门,以完成佛开示的最终愿望。
这时,佛普告在会大众中的诸大菩萨,以及诸漏已尽的大阿罗汉们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们,在我教导的佛法当中,已经得成无学的果位。我现在问你们,大家最初发心的动机,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样是最圆满通达的?怎样才是进大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门?”
(一)声。闻听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发言自述的,是桥陈那(译名了本际)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男众的名称,具乞化破魔等意义。桥陈那等五人,是从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后最先听佛说法得度的人。)他说:“我是最初见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后,也是对我王人最先说法得度的。佛为我们宣讲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就悟明四谛的道理。(四谛是苦、集、灭、道。说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实,世间是纯苦无乐,世人所认为的乐,只是偶然暂时相对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认苦为乐,并且还要去积极追逐苦果,自招种种烦恼。唯有自心灭除烦恼,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灭的乐果。若能随时随地观察思惟,息灭自己的烦恼,就是修持正道。).佛问我们理解与否时,我首先说理解到了。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当时理解得到的,并没有别的方法,只是听到佛说微妙道理的声音。由这声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领神会。息灭烦恼的苦果而得寂灭至乐的正道,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如我所实验得到的,还是以多听妙理为最好。从听妙理的声音悟道,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二)色。观察色相的修法:优波尼沙陀(译名色性空)起立自述说,“我也是最初看见佛成道的人。佛教我观察身体内外的不净相,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悟到一切色相的性能,都从不清净而来。身体的色质,终由白骨化为微尘。最后终归于虚空。推穷其究竟,虚空与色相,两种都没有自性,因此得成无学果值的道业。(不净观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对于烦恼障很重,贪欲心很盛的人,修之较为适当。观的人手方法,是运用思惟去看,观察,观想的意义。不净观包括九种想:1。胖胀想,2。青波想,3。坏想,4。血涂想,5。脓烂想,6。虫咬想,7。分散想,8。白骨想,9。烧想。人身是个臭皮囊,由死亡而到坏灭,自然地都会现出这九种现象。臭皮囊先发胖胀,跟着筑起青淤的颇色,开始一决一块地败坏。然后血化为脓,开始腐烂,生出蛆虫。皮内毛血渐渐分散完了,只剩了白骨一具。渐渐久了,白骨也就随风化为飞尘。无论官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男女老幼,美的丑的,到头来都是一样。所以修习这种方法;最容易生起离生出俗的观念。同时也很容易解脱人我的执着,和身体生理的障碍。这种修法,最好先由禅坐去思量观察。他人与自己,都是下个臭皮囊包装着一身内外不洁净的东西。什么是美的与丑的,皮包骨头以内,都是肚肠屎尿,有什么值得贪恋可爱呢!渐渐观察清楚,构成了一个观念。就觉得此身不值得留恋,心境非常乎静;妄想杂念渐渐冲淡,归于平静。到了这个程度,不净观即成就了。然后产生两种现象,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有,有的人并不一定会有。第一种现象,举目观看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具白骨骷髅架子。这种现象既已形成,就不必再继续做不净观或白骨观。只需要守住眉心中间一点白,制心一处,专精不乱。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第二种现象:并此一念亦自然而空,可以得入正定;由此精进不懈;逐步上进即可以证果。)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到了色性空的人。身体色质既已空尽,对于自性妙有功能,生起色质的作用,达到妙密圆通的果地。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的,从观想色相上起修,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三)香。嗅觉的修法,香严童子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听佛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现象。那时我就辞佛独居,宴息清心,寂然安处。扫除心理一切妄念。忽然看到比丘们燃烧沉水香,香气悠然进入我的鼻子孔里。我就观察这香的气味,既不是沉水香木所发生,也不是虚空研发出。既不是烟,又不是火。它进了鼻孔,不知香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无影无踪地去了,又不知道香味归到哪里?因此发现这个分别思维的意识,也是如此。妄想意识消散,就归于空寂。由此证得无烦恼的无漏果位。(说明意识妄想,犹如烟雾,时生时灭,来去都没有踪迹可寻。自然不必追寻执着,也不必去扫除清理,因此可得安然休息的境地。)佛就印证认可,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妄想意识的心理状态,与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能量互变,都如尘氛气流一样,时起时灭。从燃烧香气的道理,可以证到万有现象的微妙作用,悟澈自性的密圆功能。我是从香气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实验得到的,以鼻观香气庄严,乃是最上乘的修法。(佛法中教人烧燃好香,不仅是庄严道场,同时也具有从鼻观而得清心的妙用。至于可以解积驱虫,变更空气的洁净,还是其末节的作用而已。)
(四)味。舌观味性的修法:药王药上两位菩萨,及同行眷属五百天人们,起立自述说:“我从无始劫数以来,便是世上的良医。口里亲尝这个娑婆世界各种药物,草本的、木本的、金石等矿物,名称数量约有十万八千之多。这些物理性能,完全知道。所有药物的咸、甜、苦、辣、酸、淡等味性,以及它的变化作用,冷热、有毒、无毒的性格,我也完全了解。我因为从佛修学佛法,了知这一切味性,它的根本自性,既不是绝对不存在的空,也不是永远固定的有;既不是依赖身心的关系,才显见它的功能。但是离开身心,又不能表达它的作用。因为分别药物味性的初因,而得开悟自性本体的功能。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许我两弟兄是菩萨位中的人。现在佛的法会中,为传承佛法的法王子,(药王药上两昆仲,从久远劫数以来,遇琉璃光佛前身的教化,自己便发心历世为良医,做济世救人的功德事业,遍尝世间的药物性能。如以现代语来说,等于是个大医师,并且是研究物理他学的大药剂师。从真实的慈悲救济时动机出发,由尽知物理的性能,而悟得万物与人佳的本体。)我因为田了解味性而觉悟,发明自性,登于大乘菩萨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得到的,以研究亲尝物理的味性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五)触。观察身体感触的修法:贤首菩萨及其同伴道侣等十六位开士,起立自述说:“我们从前在威音王佛的时侯,听闻到佛法,就发心出家了。因为随例跟着僧众入浴,忽然悟到水的因缘。它既不能洗涤尘垢,也不能洗净身体,水始终是中性的。无论洁净与污垢,它都不沾滞,自性得无所有。这种过去世所了解的记忆,直到今生都不会忘记。从那个时侯起,佛就称我为贤首。现在从佛出家,到达无学的果位,(水性永远是清净的,无论污秽或干净的东西,它都不容纳。轻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本性自己还是不垢不净,自性真心犹如水性。微细的,好的妄想,犹如本土的浮尘,轻轻地随时溜去。粗重的,恶的**;犹如水中的沉淀,深深地沉埋下来。但是能知能觉的自性,却始终不变、由此体会,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相。再说,心上的妄念,犹如水上的浮尘与波纹。沤生沤灭,以及浮尘与波纹的变化,又始终变不了水性。但能心如止水,静观心波浮尘的变化,皆如梦幻,自然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际。贤首菩萨,过去世虽然从佛出家,但常以轻慢的心,傲视别人,因此堕落尘劫。后来转从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对一切众生,决不轻视。对任何人,都很恭敬。所以得到贤首的名号。)我因为微妙为感触,明白了自性有如止水的道理,得到佛的法要,成为继承佛道统的法王子。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历经验得到的,从微妙感触作用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