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章节目录 > 第六章 男人30,抓住机遇: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5)

第六章 男人30,抓住机遇: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5)(2/2)

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作者:邢延国 2017-02-10 19:17
来了。这时,武王率领各路诸侯军约五万人伐纣,与纣王七十万大军会于商郊牧野。

    五万对七十万,兵力的优势在纣王一边,但“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人心的优势在武王一边。结果一战灭了殷纣。

    盟津观兵时,武王看到了诸侯对自己的需求;牧野之战前,武王观到了殷人对自己的需求。所谓借势,就是借助这两种需求。需求的范围越大、越强烈,势就越大、越成熟,乘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就高。

    草船借箭是大家熟悉的借助天时的一个经典,当然还有其他的势。诸葛亮看到曹军虽然在总兵力上远远超过孙刘联军,但是他们不习惯水战,刚投降的荆州水军人心未定,所以曹军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不敢轻易出战。即将出现的大雾掩护了吴军的部队,曹军不清楚吴军的兵力,只能远距离用箭射击。所以他大胆地作出了“草船借箭”的决策。

    在借势上,诸葛亮利用了三方面的有利因素:吴兵在与曹军水战中刚取得胜利,士气高昂,却不怕深入险地,而曹军对水战心怀恐惧,不会轻易出战;江上大雾迷漫,吴军虚张声势,曹军不知来敌实力,不敢出寨迎战;曹操生性多疑,总担心中圈套,故而吴军越是近寨寻战,曹操越是不敢出战。吴军于是只管放心地接箭,雾散时方扬长而去。

    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

    曾经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又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

    胡雪岩认为,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内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