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宗镜录略讲章节目录 > 《宗镜录略讲》 第59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

《宗镜录略讲》 第59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2/2)

宗镜录略讲作者:宗镜录略讲 2017-01-10 17:01
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定力的功德来的。“佛藏”,佛的一切智慧的根本是从定中来。“佛住处”,佛最后涅盘是涅到哪里去啊?难道是到馆子去端个盘子就叫涅盘啊!所谓涅盘是佛永远都在那个定中不动。然而当我们称念他的名号时,他可也听得清清楚楚。

    “何所不具”,得了止,神通、智慧、菩提样样自然具足。反过来说,一天到晚只想得神通、智慧、菩提而不修定,那些就永远只是妄想而不能成就。“何所不除”,得了止就能解除一切障碍。“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为第一义以止安心。”刚才讲的是第一义,至高无上定慧的修法。重点在于要体会到“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而常照”,虽然此心在定中但能做一切的事业。“照而常寂”,尽管在一切事务上,在红尘滚滚中,但此心在定中。要能做到这样才是第一义的于止安心,这是无上大定。

    下文接着谈观,止与观是大有差别的。刚刚我们提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寂与照是否就是止观呢?差不多是一样,而中间有很微细的差别。寂照是成果的说法,止观则是制造过程的说法。换句话说,止观是因、寂照是果。

    现在讲到观的方面,观是观察。有些同学说,经典的道理我都听懂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观。现在再说明一次,希望各位用心体会,比如你们打坐,下座后说,老师今天我坐得不好。我说为什么?腿好麻哦!唉呀!心好乱。我问:你知不知道嘛?他说:知道呀!心乱时知不知道?也知道呀!这就是观嘛!所谓观就是你看到了。不是眼睛看到而是你知道腿麻、心乱,观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观的作用。但这只是普遍生理及心理层次的观。佛法的观还要更进一步,比如说,我现在觉腿麻得受不了,这种感觉传达到大脑,而有了知觉,脑子知道了,你要观察这个麻到底是脑子晓得才麻呢?还是腿麻?你要好好观察这个麻的作用究竟是如何起来的。这个研究在禅宗就叫做参,教理上就称为观。这是第二个层次。

    到了第三层次这样一观,心的本体就是真如,这一念自然就空,这一念空了以后,你知道这一念空了,空空灵灵的,这个境界就是观照,这样就可以进入佛法了。

    乱动脑筋与不动脑筋的人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推寻道理。七觉中有择觉支。八正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于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最为尊妙。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有一个人跑来说,老师呀!我打坐不行耶!一上座我就想睡觉。止状沉寂,一打起坐来永远是沉默的。这里的寂非涅盘的寂静而是昏迷。而且在沉寂当中,非我悦乐,不喜欢这个沉闷,换句话说,有人不喜欢修定,因为一修定他说容易昏沉。对于这一种人,法师们就要注意不要硬是教他学打坐,“当为说观”教他如何做观想。“推寻道理”或教他做学问研究经教。因为容易昏沉的人,天生就不用心,懒得动脑筋,根据我的经验,一千人大约有九百五十人是这样子的。

    明朝末年顾亭林对于时世很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南方之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南方人太聪明了,大伙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玩,从来没有讲过人话。北方之士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因此对于沉寂的人,不要认为他是个人才,沉默寡言,其实往往是他脑瓜子做到极点,懒得用心。因此,这时候你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引起他的兴趣,使他能研究教理,让他在这方面用心。所以佛经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里头有择觉支,选择研究佛法。八正道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度,也就是智慧度,非要用心不可。“于法门中为主为导”,因此智慧的观察在佛法中还是个主体。

    修禅宗的人有些说,用心就是打妄想,不用心就好了,因此有许多年轻人字写不好,文章也不学。他说我要学禅呀!因为要做到无妄想,因此不能用心。他以为这就是道。宗喀巴大师说,这样修道,他生来世当心变成老黑猪。

    “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因为你用心去观,去参这个理,所以才有悟。因此,禅宗的名言,疑则悟,小疑小悟、大疑则大悟。比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要好好去参,这叫话头,话头就是问题。古人叫做话头,现代的术语就叫找问题,因此学禅要找问题,因为找问题而悟了的叫做观慧。

    观也好、慧也好、中国禅宗叫做悟也好,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当知观慧最为尊妙”.他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观与智慧在佛法里头为最尊、最妙。很多人学佛不肯用心研究,而光是打坐,在那里痴痴地等待开悟,这是错误的,因此要修观慧。“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各种经典都广泛地赞叹观慧的重要,因此教育方法,要看他的性向、根器,再想办法诱导他走入智慧的路线,观慧修成此心就安了。

    观无碍解脱法门

    若勤修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病识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随便宜以观安心。

    “若勤修现”,一个学佛的人若精勤修习观慧,深刻地研究、仔细地反省。“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能产生正信而不迷信,才能得戒,守戒若呆板地照教条做就不对了,而是要用智慧去守。得“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学圆满了以后才能够得到解脱。学佛是为了求解脱,心里头坏的习惯解脱不了不叫学佛。解脱靠什么?靠解脱知见。“知病识药”,学佛要教导人家也好、要自修也好,要晓得毛病在哪一方面?应该要用哪个方法,自己要认识呀!不肯用心、不肯认识,有些人说,我什么都懂,就是我这个好。像这种人是永远也修不成功的。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病,也认不清病的来源,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因此,要清楚自己心理行为的毛病,要知道修哪个法门来对治才有道理。

    该修定的时候修定,有时候修定久了会落昏沉,此时就要转出来修观了。“化道大行”,乃至定慧到了以后你的教化大行。“众善普会”,所度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善事自然成就。“莫复过观”,因此要想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修慧观,把道理研究清楚,这是修观的重要。以这样来教化人,就叫做“随便宜以现安心”就是占了便宜了,这样你就得了喜乐、很快地成就。

    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观能破暗”,智慧一观照就破除了黑桶的黑暗,自然内在就发光了,“能照道”,能照菩提大道。“能除怨”,观慧一来心里头会发慈悲心而做到怨亲平等。心里头若有怨气、闷气,智慧一观,就发现这样不对,原来我被这个境界给困住了,当下风停影歇,云开月淡了。因此,观能除怨。“能得宝”,得智慧之宝。“倾邪山、竭爱海”,倾倒了邪见之山,竭干了爱水之海。“皆观之力”,都是观慧的成就。众生有哪一种烦恼,就用哪一种观行来修持对治而成就的,就叫做“对治以观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