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33章 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2/2)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作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2017-01-10 16:51
达鼻柱。(2)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会阴部、经尾闾骨端,斜绕臀部,入肾脏。(3)起于目内眦处,上额、头顶部、入络于脑,又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4)从少腹直上,过肚脐,上连贯心脏、进入喉部、上达面颊、绕唇、抵目下中央部位(分布见图)。
(二)任脉: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1)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穴,沿腹、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再上行颊部,经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贯脊,上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三)冲脉: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四)带脉:带脉起于十四椎,当季胁部下面,环行横绕腰腹,约相当于系腰带的一圈(分布见图)。
(五)阳[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经股外侧,分布于胁肘,循行于肩膊外侧,沿颈,上抵口吻旁,达目内眦,入发际,循耳后,到达风池穴,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穴入脑(分布见图)。
(六)阴[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穴,循内踝,股内侧,过阴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咙入面部,抵目内眦,再上行至脑(分布见图)。
(七)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穴,上沿股外侧,抵腰侧部,斜上肩胛处,上颈后,分布至耳后,到头额处,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颈后风府穴(分布见图)。
(八)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穴,上沿腿、股内侧,进入少腹部,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会合(原文及分布见图)。
(二)任脉: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1)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穴,沿腹、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再上行颊部,经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贯脊,上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三)冲脉: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四)带脉:带脉起于十四椎,当季胁部下面,环行横绕腰腹,约相当于系腰带的一圈(分布见图)。
(五)阳[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经股外侧,分布于胁肘,循行于肩膊外侧,沿颈,上抵口吻旁,达目内眦,入发际,循耳后,到达风池穴,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穴入脑(分布见图)。
(六)阴[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穴,循内踝,股内侧,过阴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咙入面部,抵目内眦,再上行至脑(分布见图)。
(七)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穴,上沿股外侧,抵腰侧部,斜上肩胛处,上颈后,分布至耳后,到头额处,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颈后风府穴(分布见图)。
(八)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穴,上沿腿、股内侧,进入少腹部,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会合(原文及分布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