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决策管理(2/2)
《个体的崛起: 欧洲首席管理大师谈自主性管理》作者:莱恩哈德·斯普伦格 2017-02-09 11:54
做法并非处处适用,有时候处于紧急状况,就必须马上做出决策。当然,决策越快,风险就越高。管理人员必须决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选择是合适的。但是,很多管理阶层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愿意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不愿意和员工合作,这时,沟通过程就没有作用了。如果他们和员工能密切沟通的话,员工们就会支持这些依情况而定的计划—关键在于信任。 我们不仅需要圆形的会议桌,还需要刚正不阿的决策态度。特别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受员工重视的等级决策模式,还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员工无法达成统一,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就要派上用场,这也是他们的任务。检验管理人员能力最好的办法是:看看当主管不在时,员工们的绩效如何。最好的主管就是“多余”的主管。 次要秩序管理 如果我们注意到决策结果的滞后作用和副作用时,就会发现领导的复杂性要远远超出我们当初的想像。有时候,决策的副作用(次要秩序)和决策结果(主要秩序)影响力一样,甚至比决策结果还要大。决策通常只侧重解决短期困境,但其副作用可能是长期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希腊城市里房子的墙很脏,很难看,那是因为,清扫墙需要交税;墨西哥市政府为了减轻市中心的空气污染问题,规定某些汽车只能在单数日进市区,另一些汽车只能在双数日进市区,结果,短期内汽车数目就增加了好几倍;有些银行用账号表示新增顾客的数量,结果导致数量激增,产生大量的行政费用;某石油公司为了节省全球分公司开会的旅费,积极采用视频会议,结果那些从未谋面的人变成了朋友,为了保持友谊,他们制造各种见面机会,结果反而提高了公司的旅费开支;某位销售主管,为了某种产品的促销,提出了让经销商分红的建议,结果公司的另一种产品无人问津。 就像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一样,一种改变会使另一种改变成为必要。其实这是多此一举,管理人员就为了显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就像有人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他们总是抱怨别人开得太慢了,其实他们忘了,是因为自己开得太快了,所以才觉得别人开得慢。管理人员经常对员工们抱怨:“改变!”其实,他们自己没看到,正因为主管的言行,下级才丧失了改变的兴趣,因为他们对主管的话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决策次要秩序本身就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如果把目标协定和奖金制度挂钩,就减少了达成协定以外目标的可能性。为了达成另外的目标,你就必须用新的奖金制度与之挂钩,这只会造成员工对奖金制度的依赖性;同时,这种做法还忽略了副作用的存在,强大的副作用很可能会危及到原来的成果,使问题更严重。因为副作用一般会延后发生,而且也容易脱离原来的路线,其严重性就很容易被低估。很少有企业对现行措施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采取防范措施,他们只注意短期内的成功;而且,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也确实很难。就像有人所说的:“不能被测量的事物就无法被管理。”企业顾问也是一样,他们解决主要问题,而后解决由主要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次要问题。 管理次要问题,需要企业中有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和动态的体系与之相对应。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的做法,都会产生新问题或增加复杂程度,我们必须尽量估算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也许,你会采取“干脆不解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因为解决副作用的行动实在太大了。不做决策也是一种决策方法,并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由于手头的信息太少,又缺乏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我们经常面对无法分析的局面。面对复杂情况,你可能会害怕或手足无措,不过,无论如何,你要鼓起勇气,因为这是一个决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