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以来上的最奇特的一门课(2/2)
《哈佛修炼: 亲历肯尼迪政府学院》作者:袁岳 2017-02-09 11:46
唱出来的是什么,即不成调也不规矩,我只知道我是从心底用力唱出来的,随后,持久的掌声在我的耳旁轰然作响,我回到的座位上一直涨红着脸。
天啊,这是何种奇特的感受!尤其当我谱曲引吭时,我脑子一片空白,近百张聚精会神的脸,近百双蓝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眼睛在我眼前似乎消失了,我的心仿佛要被挖出来一样,整个世界都回荡在我的胸腔,我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但这一戏剧性的经历,却使我恍然大悟,揭开了这门课的谜。我领悟到领导的本质是充分自由的内容,让学生任其自然创造一个真实的群体环境,让你自己去观察和体会在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你自己的真实反应,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剖析真实的自我。一个成功的领导是能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人,他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长处和弱点,如何来扬长补短,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它,怎样把自己所想要的与别人沟通,以得到众人的合作和支持并且知道如何实现他的目标,而通往自由境界的充分自我表达的关键是懂得自我,懂得世界,这与佛教中的“自觉后而他觉”,道家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实在是同出一辙啊。后来,教授告诉我,在那种情形下即兴大声唱出自编的曲子,实际上是你内心世界的声音,里面的信息和涵义代表了一个本真的你,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还未能解析出这种信息和涵义,又是一个谜,我只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和经历中来领悟了。
修完“动员群体”这门课后,我接着便修了另一门领导学课程“领导的艺术”。如果说“动员群体”这门课像毕加索的抽象画,“领导的艺术”则像莫奈的印象画。至少,这两门课程给我的感觉如此。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肯尼迪学院考试采取的形式,有课堂答卷考试(in-class),回家限时考试(take-home),论文(paper),及小组论文(team-work)。其中小组论文考试,要求一篇规定的考试论文,由小组的几个成员合作完成,最后集体的得分也是个人的得分。据称,这种形式的目的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常,为了获得尽可能的高分这个共同利益,大家能同心协力,完成任务。但时常也有不幸的情况发生,小组成员之间意见相左,争执不下,闹得不欢而散,当然,每个人的成绩也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领导的艺术”这门课即将结束时,教授出的论文考题是,通过一个事件来看你熟悉的一位领导人,并分析出他(她)体现出的领导要素,要求以小组论文形式完成。班上我们四个中国学生自然凑成一组,结果证明我们中国小组的合作相当成功。
当我们小组碰头讨论时,我建议以邓小平处理香港问题为事例,来看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我说我们的目标,要争取我们中国学生小组的论文成为肯尼迪学院的一篇例文,以留下我们中国学生的成果和影响。于是,我们便分工,各自去作准备,收集资料,构思文章框架等。我们还商定,为保持整篇文章风格和思路一致,由一个人主笔初稿。当时,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多门功课的考试,时间紧迫,压力大。而我们小组中一个特别能干优秀的学生,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以让人惊异的速度,很快拿出一篇非常漂亮的初稿。其中主要内容是香港问题及“一国两制”国策背景介绍,及贯穿于处理香港问题整个过程中邓小平所体现出的领导品质。
我在文章最前面增添了邓小平生平简介,并在与其他世界领导人的比较中突出了邓小平的个性和伟大。
然后,我又仔细琢磨了整篇文章,我想,要得A,或选为肯尼迪学院的论文,还须上升到一个抽象的高度,理论上的或哲学上的,所以,我又增写了好几页,作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给我们上“领导的艺术”这门课的戈根教授,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任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四位美国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当拿回考卷时,我们看到这位大牌教授在我们这几个中国学生的劳动结晶上划了一个重重的A。他的评语平实而充满感情“语言是你们最大的困难,尽管其中的一些表达很笨拙,但这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邓的领导分析深刻透彻,可考虑将来作为肯尼迪学院的例文,向你们表示祝贺!”我想,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也不是我们分析有多么精辟,而是邓小平本人的伟大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折服了我们这位美国教授。
整个哈佛倡导的都是领导精神,从进校起,就开始树立学生的领导意识,明确提出哈佛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领导人。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就是商界领导人,公司CEO,法学院,政府学院,要出政界,公共领域的领导人,教育学院要培养教育界的带领人,神学院要宗教领袖。虽然,不是每一位哈佛毕业生都会成为什么领导人,但这种领导精神的倡导和培养,这种领导意识灌输和强化,我想,也确实加大了哈佛学生将来成为领导人物的机率。
(作者 赵一力)
天啊,这是何种奇特的感受!尤其当我谱曲引吭时,我脑子一片空白,近百张聚精会神的脸,近百双蓝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眼睛在我眼前似乎消失了,我的心仿佛要被挖出来一样,整个世界都回荡在我的胸腔,我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但这一戏剧性的经历,却使我恍然大悟,揭开了这门课的谜。我领悟到领导的本质是充分自由的内容,让学生任其自然创造一个真实的群体环境,让你自己去观察和体会在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你自己的真实反应,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剖析真实的自我。一个成功的领导是能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人,他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长处和弱点,如何来扬长补短,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它,怎样把自己所想要的与别人沟通,以得到众人的合作和支持并且知道如何实现他的目标,而通往自由境界的充分自我表达的关键是懂得自我,懂得世界,这与佛教中的“自觉后而他觉”,道家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实在是同出一辙啊。后来,教授告诉我,在那种情形下即兴大声唱出自编的曲子,实际上是你内心世界的声音,里面的信息和涵义代表了一个本真的你,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还未能解析出这种信息和涵义,又是一个谜,我只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和经历中来领悟了。
修完“动员群体”这门课后,我接着便修了另一门领导学课程“领导的艺术”。如果说“动员群体”这门课像毕加索的抽象画,“领导的艺术”则像莫奈的印象画。至少,这两门课程给我的感觉如此。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肯尼迪学院考试采取的形式,有课堂答卷考试(in-class),回家限时考试(take-home),论文(paper),及小组论文(team-work)。其中小组论文考试,要求一篇规定的考试论文,由小组的几个成员合作完成,最后集体的得分也是个人的得分。据称,这种形式的目的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常,为了获得尽可能的高分这个共同利益,大家能同心协力,完成任务。但时常也有不幸的情况发生,小组成员之间意见相左,争执不下,闹得不欢而散,当然,每个人的成绩也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领导的艺术”这门课即将结束时,教授出的论文考题是,通过一个事件来看你熟悉的一位领导人,并分析出他(她)体现出的领导要素,要求以小组论文形式完成。班上我们四个中国学生自然凑成一组,结果证明我们中国小组的合作相当成功。
当我们小组碰头讨论时,我建议以邓小平处理香港问题为事例,来看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我说我们的目标,要争取我们中国学生小组的论文成为肯尼迪学院的一篇例文,以留下我们中国学生的成果和影响。于是,我们便分工,各自去作准备,收集资料,构思文章框架等。我们还商定,为保持整篇文章风格和思路一致,由一个人主笔初稿。当时,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多门功课的考试,时间紧迫,压力大。而我们小组中一个特别能干优秀的学生,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以让人惊异的速度,很快拿出一篇非常漂亮的初稿。其中主要内容是香港问题及“一国两制”国策背景介绍,及贯穿于处理香港问题整个过程中邓小平所体现出的领导品质。
我在文章最前面增添了邓小平生平简介,并在与其他世界领导人的比较中突出了邓小平的个性和伟大。
然后,我又仔细琢磨了整篇文章,我想,要得A,或选为肯尼迪学院的论文,还须上升到一个抽象的高度,理论上的或哲学上的,所以,我又增写了好几页,作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给我们上“领导的艺术”这门课的戈根教授,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任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四位美国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当拿回考卷时,我们看到这位大牌教授在我们这几个中国学生的劳动结晶上划了一个重重的A。他的评语平实而充满感情“语言是你们最大的困难,尽管其中的一些表达很笨拙,但这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邓的领导分析深刻透彻,可考虑将来作为肯尼迪学院的例文,向你们表示祝贺!”我想,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也不是我们分析有多么精辟,而是邓小平本人的伟大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折服了我们这位美国教授。
整个哈佛倡导的都是领导精神,从进校起,就开始树立学生的领导意识,明确提出哈佛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领导人。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就是商界领导人,公司CEO,法学院,政府学院,要出政界,公共领域的领导人,教育学院要培养教育界的带领人,神学院要宗教领袖。虽然,不是每一位哈佛毕业生都会成为什么领导人,但这种领导精神的倡导和培养,这种领导意识灌输和强化,我想,也确实加大了哈佛学生将来成为领导人物的机率。
(作者 赵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