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气质 2(2/2)
《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作者:宝利嘉 2017-02-09 11:43
为
1981年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产业心理学家哈瑞·利文森博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当管理者才能耗尽的时候》。当时人们并没有太多注意“耗尽”(burn out)这一现象。但从那以后(部分由于这篇文章的原因),“耗尽”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也就成为《哈佛商业评论》的经典著作之一,不断有读者要求重印。因此,像对待其他的经典论文一样,在该文发表许多年以后,《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将它再版,在再版的后记中利文森指出,在论文写作后的15年中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利文森写到:现实发生的变化已经使文章写作的整个前提不再有效。组织机构不再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员工,因此求职者必须为自己寻找机会。“耗尽”因此在今天成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但现在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关键是依靠个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利文森写道,这个计划必须抛弃一切对与固定职业相联系的技术性技能的依赖:“任何一项专门的技能永远不会成为实现自力更生的长期的源泉,因为它在市场中随时面临着丧失其价值的风险。”
相反,个体必须围绕着他所说的“个性化行为”来建立自己的工作轨迹,这些个性化行为(他把这些行为列成一张表)正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气质性的性格特征。
无论你具有本质上的冷静,还是自然的热情,或是拥有不加雕琢的魅力,抑或天生就有坚忍不拔的耐性,你的行为都会渗透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正处于你本性的核心,那么你的紧张程度就会缓解。
无论你称它为性格,或者是个性化行为,或者是气质,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你的个性必须成为你职业的一个要素。
在过去,公司并不欢迎在自己职位上展示个性的员工,今天——由于传统态度的惯性——公司也并不总是赞成从气质出发选择工作的做法。但事实却是,最出色的工作正是由那些工作中运用(而不是绕过)自身气质的人完成的。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认真考虑这一事实并在招聘中开始对求职者的个性化行为进行关注。
无论你未来的老板是否理解将气质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作为一名求职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在今天的市场上与别人竞争。这就是传统箴言“了解你自己”以及“保持真实的自我”的现代版诠释。这两句话的作者分别是苏格拉底和莎士比亚,他们在说这番话时当然不可能想到当代的公司。但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因为“当代”公司是建立在固定职业的基础之上的。在后固定职业化的社会中,最为可靠的也许还是古老的智慧。
1981年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产业心理学家哈瑞·利文森博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当管理者才能耗尽的时候》。当时人们并没有太多注意“耗尽”(burn out)这一现象。但从那以后(部分由于这篇文章的原因),“耗尽”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也就成为《哈佛商业评论》的经典著作之一,不断有读者要求重印。因此,像对待其他的经典论文一样,在该文发表许多年以后,《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将它再版,在再版的后记中利文森指出,在论文写作后的15年中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利文森写到:现实发生的变化已经使文章写作的整个前提不再有效。组织机构不再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员工,因此求职者必须为自己寻找机会。“耗尽”因此在今天成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但现在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关键是依靠个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利文森写道,这个计划必须抛弃一切对与固定职业相联系的技术性技能的依赖:“任何一项专门的技能永远不会成为实现自力更生的长期的源泉,因为它在市场中随时面临着丧失其价值的风险。”
相反,个体必须围绕着他所说的“个性化行为”来建立自己的工作轨迹,这些个性化行为(他把这些行为列成一张表)正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气质性的性格特征。
无论你具有本质上的冷静,还是自然的热情,或是拥有不加雕琢的魅力,抑或天生就有坚忍不拔的耐性,你的行为都会渗透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正处于你本性的核心,那么你的紧张程度就会缓解。
无论你称它为性格,或者是个性化行为,或者是气质,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你的个性必须成为你职业的一个要素。
在过去,公司并不欢迎在自己职位上展示个性的员工,今天——由于传统态度的惯性——公司也并不总是赞成从气质出发选择工作的做法。但事实却是,最出色的工作正是由那些工作中运用(而不是绕过)自身气质的人完成的。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认真考虑这一事实并在招聘中开始对求职者的个性化行为进行关注。
无论你未来的老板是否理解将气质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作为一名求职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在今天的市场上与别人竞争。这就是传统箴言“了解你自己”以及“保持真实的自我”的现代版诠释。这两句话的作者分别是苏格拉底和莎士比亚,他们在说这番话时当然不可能想到当代的公司。但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因为“当代”公司是建立在固定职业的基础之上的。在后固定职业化的社会中,最为可靠的也许还是古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