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2/2)
《KPI “关键绩效”指引成功》作者:姜定维 2017-02-09 11:23
动的明确指向,它包含了“标准”的概念,即行动的结果是否是你所需要的,可以用这个标准去对比。行动 在实施过程中会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达到不同的结果。没有目标指引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应该为目标服务。有些时候,在没有目标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行动可能实现愿望,但其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从师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工作很稳定,而且有不错的收入。他想做一番事业,想有所成就。但什么是“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是这位同学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模糊的,因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感觉到MBA很吃香,辞职去考MBA就是一个行动。
师弟毕业后工作不如意,觉得很失落。这说明他的实际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收入更高,机会更多”。这个目标包含在“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这个愿意望中,但它比这个愿望要具体。
把师弟行动的结果与目标对照,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师弟就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没有实现目标,也与愿望不一致。
我们知道,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过往的经验与学识,另外一个是能证明,应聘者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这个同学虽然拿到了学历,但是他的经验与过往的业绩不能证明可为新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他的行动只是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没有在经验与业绩上下功夫。
看来,要明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向,否则等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田永亮初回家乡时的学雷锋行动,结果遇到挫折,就是这个道理。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愿望
田永亮的第一阶段的愿望是什么呢?
通过部队的教育,田永亮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产生了“象雷锋一样”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部队的几年中,田永亮始终刻苦军事训练、努力帮助战友、争做好人好事等,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88年,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并当上了班长,随后又被评为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等。可以说田永亮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阶段中,田永亮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决心做“雷锋的传人”,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邻居扫雪,慷慨地将自己的粮食给乞讨者,不收贫困乡亲的医药费等等。他是按照在部队的行为模式做好人好事,也就是按照在部队“学雷锋”的方式,把“部队的雷锋”带给乡亲们。结果,事与愿违,乡亲们不认为他是雷锋,不认可他的“好人好事”,被认为脑子有毛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他的行动,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与他最初的愿望,“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大相径庭。
在第三阶段中,田永亮经过痛苦思考,觉得自己的初衷与愿望是正确的。但行动的结果不支持自己的愿望。于是他重新梳理了目标,改变了行为方法,不但继续作好人好事,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引进科技项目,建立小学,宣传雷锋思想,帮助乡亲提高素质。通过作这些事情后,田永亮得到了乡亲的认可。这一回,他的愿望在一步步地实现。
通过对田永亮几个阶段愿望、行动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二阶段他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结果与愿望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二阶段的结果与愿望有落差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田永亮的目标开始分析。
从师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工作很稳定,而且有不错的收入。他想做一番事业,想有所成就。但什么是“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是这位同学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模糊的,因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感觉到MBA很吃香,辞职去考MBA就是一个行动。
师弟毕业后工作不如意,觉得很失落。这说明他的实际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收入更高,机会更多”。这个目标包含在“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这个愿意望中,但它比这个愿望要具体。
把师弟行动的结果与目标对照,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师弟就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没有实现目标,也与愿望不一致。
我们知道,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过往的经验与学识,另外一个是能证明,应聘者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这个同学虽然拿到了学历,但是他的经验与过往的业绩不能证明可为新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他的行动只是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没有在经验与业绩上下功夫。
看来,要明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向,否则等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田永亮初回家乡时的学雷锋行动,结果遇到挫折,就是这个道理。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愿望
田永亮的第一阶段的愿望是什么呢?
通过部队的教育,田永亮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产生了“象雷锋一样”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部队的几年中,田永亮始终刻苦军事训练、努力帮助战友、争做好人好事等,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88年,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并当上了班长,随后又被评为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等。可以说田永亮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阶段中,田永亮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决心做“雷锋的传人”,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邻居扫雪,慷慨地将自己的粮食给乞讨者,不收贫困乡亲的医药费等等。他是按照在部队的行为模式做好人好事,也就是按照在部队“学雷锋”的方式,把“部队的雷锋”带给乡亲们。结果,事与愿违,乡亲们不认为他是雷锋,不认可他的“好人好事”,被认为脑子有毛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他的行动,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与他最初的愿望,“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大相径庭。
在第三阶段中,田永亮经过痛苦思考,觉得自己的初衷与愿望是正确的。但行动的结果不支持自己的愿望。于是他重新梳理了目标,改变了行为方法,不但继续作好人好事,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引进科技项目,建立小学,宣传雷锋思想,帮助乡亲提高素质。通过作这些事情后,田永亮得到了乡亲的认可。这一回,他的愿望在一步步地实现。
通过对田永亮几个阶段愿望、行动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二阶段他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结果与愿望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二阶段的结果与愿望有落差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田永亮的目标开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