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掌权控权(1)-(图)(2/2)
《公司权力: 走出贪权的人性之恶》作者:李朝曙 2017-02-09 11:21
高手,在电池行业,比亚迪是狼,赶走了三洋、索尼等势力强大的日本狼。在比亚迪,王传福是头狼。他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力,比亚迪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他拍板,他甚至不用与其他高层商议,不在乎其他股东提出质疑,也不屑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说三道四。“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王传福认为。他说这话很是自信,因为他生就狼王的资本。他是电池行业的专家,他从本科、研究生到后来的事业,没有离开过电池,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比亚迪,几乎没人比他更懂电池。 正是出于技术上的自信,王传福锐利的眼光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穿透烟幕,直击机会。1993年,他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镍镉电池。买不起千万元的生产线,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成立公司的当年,他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2000年,他不顾非议,毅然投入巨资开始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进军国际市场就把价格从日本人垄断的8美元拉到2.5美元,2年时间抢到全球23%市场。镍镉电池全球第一,镍氢电池第二,锂电池第三。此后的王传福又作了一个决策,进军汽车业,造电动汽车,造世界上第一辆F1电动车。于是,他力排众议,花3亿多入主了陕西秦川汽车。 像很多国内的民营企业一样,在这个他用了7年半时间缔造的电池王国里,他是君主。他带领他的公司蒸蒸日上,让他的管理层和员工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对他的判断和决策足够信赖。王传福认为他要对他的王国负责,就需要一段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他习惯于此。只有这样他才有把握掌控他对技术和市场的判断,并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另外一家民企老板对王传福的说法不以为然:“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不是说一件事情你做好了,另外一件你也能做好,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这样的话不会进入王传福的大脑。他只喜欢技术型的人才,他愿意看到他们按照他曾经走过的路径成长,从技术型向管理型逐渐拓宽,直至二者完美结合。这体现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上,就是技术和市场管理始终由王传福一人牢牢掌控。 看来,没有比这种集权更简单有效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