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收购——巧妙收购,善意始终(12)(2/2)
《跟李嘉诚学创业》作者:张岩雨,李问渠 2017-02-07 11:19
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全系论控股地位,以怡和最显;若论资产,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怡和集团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置地公司的主席。
据马世民的分析,怡和高层一直有“恐工症”,于是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1970年代,怡和大举进军海外。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成功,其后多被出售。而华资财团则趁怡和在港控制力日衰之机,以低价吸入大量地皮,积极发展物业。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自此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就先后落入了华资的手中。连怡和旗下的九龙仓和港灯已先后被华资两大巨头控制。“四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英资在香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怡和虽然仍是最大的英资洋行,但其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香港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已对华资财团的野心有了防备。纽璧坚为防意外,重新调整全系控股结构,其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但是,“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病。敌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难以幸免,可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据马世民的分析,怡和高层一直有“恐工症”,于是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1970年代,怡和大举进军海外。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成功,其后多被出售。而华资财团则趁怡和在港控制力日衰之机,以低价吸入大量地皮,积极发展物业。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自此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就先后落入了华资的手中。连怡和旗下的九龙仓和港灯已先后被华资两大巨头控制。“四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英资在香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怡和虽然仍是最大的英资洋行,但其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香港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已对华资财团的野心有了防备。纽璧坚为防意外,重新调整全系控股结构,其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但是,“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病。敌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难以幸免,可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