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1)(2/2)
《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作者:王玉新 2017-02-07 11:07
一道难题,曾有无数人为之努力,但没人能够成功。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自此,歌德巴赫猜想便深深地植根在陈景润的心中。老师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学生将成为穷其毕生去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
1950年,陈景润考取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到三年级进入刚刚成立的数学系。虽然是大学,但陈景润享受的却是研究生待遇,因为数学系有4个教授、一个助教和4个学生。陈景润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开始了他最快乐、舒畅的生活。
1953年,由于成绩优异,百废待兴的国家又急需人才,陈景润和他的同学们就提前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了北京,成为一名中学的数学教师。
陈景润对自己所获得的好运并没有欢天喜地,相反地,他感到忧愁和恐惧。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许多缺点乃至缺陷的人,最要命的就是不善交往和言谈,这经常让他觉得与人打交道是一件又累又麻烦的事。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自己能是一个好老师吗?
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同样是演算数学题,换在了课堂上,陈景润就感到不幸福。他口中呐呐,含糊不清,学生更是如坠云雾。他一次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对他、还有数学也失去了耐心。这样的心境,再加上生活的过分简单随意,对他身体造成了伤害,他一年住了6次院,做了3次手术,成了有名的“病秧子”。
在这样的窘况下,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他十分艰难地“啃”完了华罗庚的新著《堆垒素数论》。同时,他还开始为可能的失业做准备:节省每一分钱,以在失业后还能维持一段生活,让他能继续进行数学研究。至于以后怎么办,就不想了。对于数学他才思敏捷,可对于生活,他不愿动脑甚至无从动脑。
一次,陈景润所在中学的校长见到厦门大学校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王亚南,立刻好好地把陈景润质疑了一番。王亚南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厦大最好的学生。他认为,即使陈景润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那也只是他不适合这个工作。王亚南把陈景润带回了厦大,把他安排在厦大图书馆,却又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潜心研究数学。
1954年,21岁的陈景润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对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改进。华罗庚从文章中看到了陈景润超人的数学才华。于是,1956年年底,陈景润又被召回北京,在数学研究所作实习研究员。
华罗庚所长提出: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去奋力摘取那颗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
当时,陈景润住在中科院数学所集体宿舍的病号房,按照规定,晚上10点必须熄灯。熄灯之后,陈景润总是拿着纸和笔,到楼内洗手间席地而坐,埋头计算题目,常常通宵达旦。别人问他:“我经常失眠,就怕缺觉。我睡得比你多,精神没你足,这是怎么回事?”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失眠说明不缺觉,应该起来工作。”
为了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规定自己每天凌晨3点学外语,每天去图书馆。他投入到了痴迷发呆的程度。中午闭馆时间到了,管理员大声地问里面是否有人,全神贯注的陈景润听不见。等他发现自己被锁在里面,就又回到老地方,扎进书堆里去了。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自此,歌德巴赫猜想便深深地植根在陈景润的心中。老师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学生将成为穷其毕生去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
1950年,陈景润考取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到三年级进入刚刚成立的数学系。虽然是大学,但陈景润享受的却是研究生待遇,因为数学系有4个教授、一个助教和4个学生。陈景润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开始了他最快乐、舒畅的生活。
1953年,由于成绩优异,百废待兴的国家又急需人才,陈景润和他的同学们就提前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了北京,成为一名中学的数学教师。
陈景润对自己所获得的好运并没有欢天喜地,相反地,他感到忧愁和恐惧。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许多缺点乃至缺陷的人,最要命的就是不善交往和言谈,这经常让他觉得与人打交道是一件又累又麻烦的事。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自己能是一个好老师吗?
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同样是演算数学题,换在了课堂上,陈景润就感到不幸福。他口中呐呐,含糊不清,学生更是如坠云雾。他一次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对他、还有数学也失去了耐心。这样的心境,再加上生活的过分简单随意,对他身体造成了伤害,他一年住了6次院,做了3次手术,成了有名的“病秧子”。
在这样的窘况下,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他十分艰难地“啃”完了华罗庚的新著《堆垒素数论》。同时,他还开始为可能的失业做准备:节省每一分钱,以在失业后还能维持一段生活,让他能继续进行数学研究。至于以后怎么办,就不想了。对于数学他才思敏捷,可对于生活,他不愿动脑甚至无从动脑。
一次,陈景润所在中学的校长见到厦门大学校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王亚南,立刻好好地把陈景润质疑了一番。王亚南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厦大最好的学生。他认为,即使陈景润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那也只是他不适合这个工作。王亚南把陈景润带回了厦大,把他安排在厦大图书馆,却又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潜心研究数学。
1954年,21岁的陈景润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对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改进。华罗庚从文章中看到了陈景润超人的数学才华。于是,1956年年底,陈景润又被召回北京,在数学研究所作实习研究员。
华罗庚所长提出: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去奋力摘取那颗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
当时,陈景润住在中科院数学所集体宿舍的病号房,按照规定,晚上10点必须熄灯。熄灯之后,陈景润总是拿着纸和笔,到楼内洗手间席地而坐,埋头计算题目,常常通宵达旦。别人问他:“我经常失眠,就怕缺觉。我睡得比你多,精神没你足,这是怎么回事?”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失眠说明不缺觉,应该起来工作。”
为了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规定自己每天凌晨3点学外语,每天去图书馆。他投入到了痴迷发呆的程度。中午闭馆时间到了,管理员大声地问里面是否有人,全神贯注的陈景润听不见。等他发现自己被锁在里面,就又回到老地方,扎进书堆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