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命(2/2)
《生存》作者:张建华 2017-02-07 10:13
还要掏三倍以上的价钱买日本人、欧洲人的微 波炉;如 果没有联想,中国人家用电脑的普及不会这样快,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不会有这样一个长足发 展;如果没有中国的华为集团,中国电信不可能这样快发展到这样的规模;如果没有中远集 团,中国进出口贸易成本将比今天高两倍,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正是中国这些企业,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同样,中国人不仅记住了这些企业的 产品,而 且也不会忘记这些企业。
从2002年开始,汽车真正开始走入中国人的家庭。但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让中国老百姓这么 快就能买得起汽车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吉利的李书福。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制造汽车有什么难?不就是一发动机装上按四个轮子吗?
2001年在CCTV的一次对话节目中,面对许多所谓“经济学家”、“精英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的指责、怀疑,他说:“请政府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他说:“汽车并不是某些人说 的 那样神秘,不就是一个发动机装上四个轮子吗?凭什么卖那么多钱?”李书福像一百年前美 国人福特一样,要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如果没有李书福在2002年把汽车价格一 步定到4万元以下,中国汽车降价速度能这么快吗?今天,几乎所有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记 忆犹新:一部德国大众桑塔纳轿车,20万元的价格,卖了十几年,在中国赚取了多少钱恐怕 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吉利这些企业用行动昭示了企业的使命。
从对照的国外样本企业历史看,一个企业的当期领导,不管其性格多么有魅力、目光多么远 大,迟早都要过世;企业当期的产品和服务事业最终也会过时。今天的市场需求必然有成为 明日黄花而销声匿迹的那一天。然而,具有使命基因的企业在经历了产品的多次更新换代和 几代叱咤风云的领导人之后,依然会生机勃勃。
这就是企业的变与不变。
企业使命是贯穿于企业血脉中的一种基因,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们这种基因的一 脉 相承。
一个成功的企业遵守、信奉企业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企业保持这种生命的基因与活力 。
缺乏使命意识,使一些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成为市场的投机者和赌徒,而在市场投机和设赌, 注定要被市场抛弃。二十年来,在中国市场冲杀出来的成功企业和企业家名单中我们发现, 那些曾经大红大紫、靠投机取巧红极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在成功名单中逐渐消失。我们 梳理这二十 年企业发展历程,有三位失败者留下的足迹耐人寻味:大邱庄企业创办人禹作敏、南德集团 创办人牟其中和欧亚农业的杨斌。
可以这样说,禹作敏是个先知先觉、胆子很大的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乘中国城市 产业调整和城市企业改革的机会,把大邱庄乡镇企业办得红红火火。禹作敏成为了当时 中国乡 镇企业的代表人物,但禹作敏很快暴露出中国农民的传统本性——想做“皇帝”。与我们两 千年 历史上那些造反农民领袖“推翻皇帝的目的是自己要做皇帝”一样,他办企业(禹作敏语: “带着穷人变富人”)的目的也是想当“皇帝”。禹作敏把大邱庄变成了“有政权、有武装 ” 的封建庄园。
牟其中的出名在于他的“99度+1度”经济理论和用罐头换飞机的实践。就是今天,我们 重新审视,依然会为他的创意而击掌。但他是一个生活在谎话和梦境中的企业家。
2002年,欧亚农业的杨斌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称:“我要改变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 这句话与数年前大邱庄企业集团创办人禹作敏、南德集团创办人牟其中的语言何其相似。
研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轨迹发现,主导了这些人走向失败的心理因素,是中国许多企业家共 同的心理痼疾。而他们因自己企业身陷囹圄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想清楚“我为什么 要办企业”这个问题,重复犯了相同的错误。
想一想“为什么要办企业的问题”,才能回到根本;而只有回到根本,企业才能永续发展。
从2002年开始,汽车真正开始走入中国人的家庭。但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让中国老百姓这么 快就能买得起汽车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吉利的李书福。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制造汽车有什么难?不就是一发动机装上按四个轮子吗?
2001年在CCTV的一次对话节目中,面对许多所谓“经济学家”、“精英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的指责、怀疑,他说:“请政府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他说:“汽车并不是某些人说 的 那样神秘,不就是一个发动机装上四个轮子吗?凭什么卖那么多钱?”李书福像一百年前美 国人福特一样,要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如果没有李书福在2002年把汽车价格一 步定到4万元以下,中国汽车降价速度能这么快吗?今天,几乎所有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记 忆犹新:一部德国大众桑塔纳轿车,20万元的价格,卖了十几年,在中国赚取了多少钱恐怕 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吉利这些企业用行动昭示了企业的使命。
从对照的国外样本企业历史看,一个企业的当期领导,不管其性格多么有魅力、目光多么远 大,迟早都要过世;企业当期的产品和服务事业最终也会过时。今天的市场需求必然有成为 明日黄花而销声匿迹的那一天。然而,具有使命基因的企业在经历了产品的多次更新换代和 几代叱咤风云的领导人之后,依然会生机勃勃。
这就是企业的变与不变。
企业使命是贯穿于企业血脉中的一种基因,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们这种基因的一 脉 相承。
一个成功的企业遵守、信奉企业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企业保持这种生命的基因与活力 。
缺乏使命意识,使一些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成为市场的投机者和赌徒,而在市场投机和设赌, 注定要被市场抛弃。二十年来,在中国市场冲杀出来的成功企业和企业家名单中我们发现, 那些曾经大红大紫、靠投机取巧红极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在成功名单中逐渐消失。我们 梳理这二十 年企业发展历程,有三位失败者留下的足迹耐人寻味:大邱庄企业创办人禹作敏、南德集团 创办人牟其中和欧亚农业的杨斌。
可以这样说,禹作敏是个先知先觉、胆子很大的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乘中国城市 产业调整和城市企业改革的机会,把大邱庄乡镇企业办得红红火火。禹作敏成为了当时 中国乡 镇企业的代表人物,但禹作敏很快暴露出中国农民的传统本性——想做“皇帝”。与我们两 千年 历史上那些造反农民领袖“推翻皇帝的目的是自己要做皇帝”一样,他办企业(禹作敏语: “带着穷人变富人”)的目的也是想当“皇帝”。禹作敏把大邱庄变成了“有政权、有武装 ” 的封建庄园。
牟其中的出名在于他的“99度+1度”经济理论和用罐头换飞机的实践。就是今天,我们 重新审视,依然会为他的创意而击掌。但他是一个生活在谎话和梦境中的企业家。
2002年,欧亚农业的杨斌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称:“我要改变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 这句话与数年前大邱庄企业集团创办人禹作敏、南德集团创办人牟其中的语言何其相似。
研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轨迹发现,主导了这些人走向失败的心理因素,是中国许多企业家共 同的心理痼疾。而他们因自己企业身陷囹圄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想清楚“我为什么 要办企业”这个问题,重复犯了相同的错误。
想一想“为什么要办企业的问题”,才能回到根本;而只有回到根本,企业才能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