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生存章节目录 >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2/2)

生存作者:张建华 2017-02-07 10:13
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倒是企业管理的实践,却一直在不断 探 索 、不断创新。这应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这也 告诉我们,世界上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没有一种可以完全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

    海尔的张瑞敏说:“日本、美国的管理方法要学习,但在实践中不能照搬,因为它们和中国 的现状不一样。这就需要你自己不断去探索,去发展,去改造。”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格兰仕发展中的“合适就是最好”的模式。

    格兰仕是个真正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从弱小到强大,没有政府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经营者 对资本彻底负责。格兰仕是个真正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主导产品占全球市场35%的份额 , 与全球一百多家跨国公司达成合作;是真正超速发展的经营模式,主导产品三年做到全国第 一名(70%的市场份额),六年做到全球第一名;是真正持续增长的绩优企业,按照国际标准 , “持续增长”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仅收入和利润在增长,而且股东总回报(包括股票 价值和股息收入)高于资金成本。

    格兰仕的前身桂洲羽绒制品厂是一家乡镇企业,主要业务是洗涤鹅鸭羽毛,供外销单位出口 。19 82年,梁庆德与港商及广东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建华南毛纺厂,1983年建成投产,年 产量3000吨。1984年桂洲羽绒厂扩建为年产水洗羽绒600吨、产值达3000万元的大厂。1985 年至1986年,又先后与港商合资建成华丽服装公司,与美国商人合资建立华美实业公司,生 产的羽绒被和服装直接出口。1988年成立桂洲畜产品企业(集团)公司。1989年与港方合资 建成桂洲毛纺有限公司,1991年中外合资华诚染整厂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同时格兰仕牌羽绒 被、羽绒服装进入国内市场。1992年,格兰仕羽绒制品的销售收入为3000万元,整个企业的 产值达18亿元。1992年6月桂洲畜产品企业(集团)公司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 司。

    1991年,梁庆德先生在其羽绒制品在国内市场打开销路之时,看到了国内羽绒制品市场的前 景非常有限,于是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为此进行了一年多的市场调研。经过调查他发现, 在当时众多的家电产品中,惟有微波炉备受冷遇,而且品牌也多为外国品牌,市场容量非 常有限(约为50万台)。而且微波炉放在家中只是一个摆设或被当成奢侈品,使用率很低。绝 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该产品,只当成可有可无的摆设,有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加上价格较贵 ,因此,许多行家当时并不看好该产品。但经过仔细的分析,梁先生决定卖掉羽绒生产线引 进微波炉生产线。

    严格地说,十年前格兰仕是跨行业“转身”,而不是多元化,现在是走专业化的集成之路。 更重要的是,格兰仕将自己的“转身”,放到了世界产业链中去考虑。

    第一次,梁庆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世界轻纺加工业开始从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向中国分 流的时机。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家电产业供应链网络开始向中国转移,不起眼的 微波炉也在这次大行情中寻找栖身之地。

    大量“拿来”国外生产线。当国内企业为没有核心技术而苦恼时,格兰仕大胆提出要做“世 界 工厂”,将战略目标锁定在低附加值的长线型、成熟性产业,并迅猛做大、做强的战略规则 。在欧美等 发达国家,由于其劳动力成本高,要生产微波炉等低附加值产品,利润极低。格兰仕便充分 利用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量“拿来”国外生产线,经过几年拼杀,一举成为全 球微波炉超级“巨无霸”。

    我的朋友、《人民日报》经济记者朱建红称:“格兰仕的实践,本质上讲已追寻到了一条中 国 产业经济与世界接轨的通道,尽管这肯定不是惟一的出路模式。此乃格兰仕之最大价值所在 ,甚至 称它为开放的中国产业经济做出了历史贡献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