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灵山的路——和高行健相遇(2/2)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的部分英文节译,和她的介绍性论文"高行健的《灵山》"(GAO
XINGJIAN'S LINGSHAN / SOUL MOUNTAIN)。80年代末我离开中国,当在悉尼读到的《灵山》的英文节译时,已时隔多年,而且还隔了语种。他的东西读来竟是有些神奇。神奇的不仅是他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和由这种手法带出的似真犹幻的故事,也是隔了这么些年,和他的作品在这个无法预想的环境里再次相遇的心境。岁月变迁,人事沧桑,为自己也为别人,总不免有些感慨。
又隔了两年,我去巴黎时去看了高行健。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个很高的地方。他在电话里说是一栋白色的高楼,塔楼,最高的,像塔一样,你看到了就知道了。
那天我下了火车就开始下雨,他说要穿过的那片公园根本就是个山坡。我湿漉漉喘嘘嘘走上坡顶,脸上眼镜上都是水,果真,在眼前的水雾中看见几栋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楼。这些楼宇高耸在灰色的天空里,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华对照,显得孤寂和苍凉。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栋里,第十八层。当时眼前的景像极富象征,至今记忆犹新,但它喻示了什么,我却并不清楚。
他的室内很空旷,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致。这该是他画画的空间,除了写戏撰文,他的画也非常成功。我们在他的小客厅里坐下。墙上有一张写意的水墨画,几笔黑墨画成的一个人,斜倚在白色的宣纸上,左下角钤了个小小的红印章。这让我相信,高行健的行文写作,他富于个人风格的叙述手法,也得益于他的绘画审美。因为他的小说语言流动明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中国水墨的写意之美,很不同于西画的堆砌塑造。这也反映在他自己对语言的解说里。"我以为小说这门艺术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实现,而非对现实的模写。小说之所以有趣,因为用语言居然也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高行健《给我老爷买鱼竿·跋》)他的这种论述,可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的现代文学版本。
那天在他家,我们不知从何聊起,一聊竟聊了三个小时,他自始至终没有停过抽烟。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烟过度,给误诊为致命的肺癌,至使他抛下一切,跑去西南边区转了一大圈,后来写得了那本《灵山》。生命里的祸福,竟就这样转换了角色。
坐在他的客厅里,他说今年很忙,五个画展两部戏,一部由别人导,一部他自己来导,还有书要出。我们说了些现代艺术方面的话题,谈话慢慢转到写作上。高行健说他虽然已用法文写戏导戏,但还是用中文写小说,小说的文字量太大,如用法文写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就不堪负荷。说话间,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长篇《一个人的圣经》的样书就搁在桌上。
我们聊了很久,我表示想告辞,但主人却坐在那里没动,继续著抽烟。
他说,我现在没事,你再坐一会儿吧。
我又坐下。从澳洲跑到欧洲,我本就是出门看世界找人聊天来的。
这样我们又说起他的戏。我在十几年前已看过他在中国时发表的一些剧本。说到『车站』,我只随便问问,他居然说那戏在欧洲好几个国家,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演了。在德国演出,剧中原先的德国小痞子,变成了个朋克。在维也纳演出时,居然动用了刚造完还没有启用的新火车站,戏就在站台上演,观众在对面的站台上看。戏演了一个月,场场爆满。戏演完了,火车站也就正式启用了。
当时,我努力想回忆起十几年前一个夏天里看过的那些文字,它们在脑海里若有若无。后来回到悉尼,看完了台湾经联出版的《灵山》的中文原版,我更确信人生里零零星星的记忆和经验,虽然它们的意义或目的未必清楚,但有意无意间,都促成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
说人生来注定要受苦,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都过于夸张了,而灾难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感谢生活,这种感叹如同感谢我主,问题是你主是谁?命运,偶然性?你恐怕应该感谢的是对这自我的这种意识,对于自身存在的这种醒悟,才能从困境和苦恼中自拔。
……
(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第六十一节 )
XINGJIAN'S LINGSHAN / SOUL MOUNTAIN)。80年代末我离开中国,当在悉尼读到的《灵山》的英文节译时,已时隔多年,而且还隔了语种。他的东西读来竟是有些神奇。神奇的不仅是他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和由这种手法带出的似真犹幻的故事,也是隔了这么些年,和他的作品在这个无法预想的环境里再次相遇的心境。岁月变迁,人事沧桑,为自己也为别人,总不免有些感慨。
又隔了两年,我去巴黎时去看了高行健。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个很高的地方。他在电话里说是一栋白色的高楼,塔楼,最高的,像塔一样,你看到了就知道了。
那天我下了火车就开始下雨,他说要穿过的那片公园根本就是个山坡。我湿漉漉喘嘘嘘走上坡顶,脸上眼镜上都是水,果真,在眼前的水雾中看见几栋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楼。这些楼宇高耸在灰色的天空里,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华对照,显得孤寂和苍凉。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栋里,第十八层。当时眼前的景像极富象征,至今记忆犹新,但它喻示了什么,我却并不清楚。
他的室内很空旷,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致。这该是他画画的空间,除了写戏撰文,他的画也非常成功。我们在他的小客厅里坐下。墙上有一张写意的水墨画,几笔黑墨画成的一个人,斜倚在白色的宣纸上,左下角钤了个小小的红印章。这让我相信,高行健的行文写作,他富于个人风格的叙述手法,也得益于他的绘画审美。因为他的小说语言流动明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中国水墨的写意之美,很不同于西画的堆砌塑造。这也反映在他自己对语言的解说里。"我以为小说这门艺术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实现,而非对现实的模写。小说之所以有趣,因为用语言居然也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高行健《给我老爷买鱼竿·跋》)他的这种论述,可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的现代文学版本。
那天在他家,我们不知从何聊起,一聊竟聊了三个小时,他自始至终没有停过抽烟。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烟过度,给误诊为致命的肺癌,至使他抛下一切,跑去西南边区转了一大圈,后来写得了那本《灵山》。生命里的祸福,竟就这样转换了角色。
坐在他的客厅里,他说今年很忙,五个画展两部戏,一部由别人导,一部他自己来导,还有书要出。我们说了些现代艺术方面的话题,谈话慢慢转到写作上。高行健说他虽然已用法文写戏导戏,但还是用中文写小说,小说的文字量太大,如用法文写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就不堪负荷。说话间,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长篇《一个人的圣经》的样书就搁在桌上。
我们聊了很久,我表示想告辞,但主人却坐在那里没动,继续著抽烟。
他说,我现在没事,你再坐一会儿吧。
我又坐下。从澳洲跑到欧洲,我本就是出门看世界找人聊天来的。
这样我们又说起他的戏。我在十几年前已看过他在中国时发表的一些剧本。说到『车站』,我只随便问问,他居然说那戏在欧洲好几个国家,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演了。在德国演出,剧中原先的德国小痞子,变成了个朋克。在维也纳演出时,居然动用了刚造完还没有启用的新火车站,戏就在站台上演,观众在对面的站台上看。戏演了一个月,场场爆满。戏演完了,火车站也就正式启用了。
当时,我努力想回忆起十几年前一个夏天里看过的那些文字,它们在脑海里若有若无。后来回到悉尼,看完了台湾经联出版的《灵山》的中文原版,我更确信人生里零零星星的记忆和经验,虽然它们的意义或目的未必清楚,但有意无意间,都促成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
说人生来注定要受苦,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都过于夸张了,而灾难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感谢生活,这种感叹如同感谢我主,问题是你主是谁?命运,偶然性?你恐怕应该感谢的是对这自我的这种意识,对于自身存在的这种醒悟,才能从困境和苦恼中自拔。
……
(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第六十一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