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锄头砸向他的脑袋(2/2)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作者: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2017-01-10 13:10
助学的活动,资助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贫困生。经济新闻部的记者倾巢出动,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去贫困生家庭采访。
在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我找到了贫困生小李家。两间破旧的平房,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小李和他的父母毕恭毕敬地接待我。故事并不特别,千千万万类似故事中的一个:夫妻双双下岗,做点小生意度日。小李考上了重点大学,第一年需交各种费用一万元。夫妻俩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又各处求告借得3000元,而余下的5000元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办法了。开学日期临近。一家人心急如焚。说着说着,小李的父亲,一条七尺汉子,眼角滚出了豆大的泪珠。一旁的小李,瘦瘦弱弱,眼神十分无助。
我心里一阵难受。如果小李无法跨进大学校门,也许会像当年的我一样,缩在一个卑微的角落,小草般默默无闻地生长--而这小草本应成为大树。
采访将完的时候,小李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塞到我的手里。我怎忍心吃?再三推辞,都被三双手同时挡住。三双眼睛看得我的脸滚烫。我埋下头默默地吃,热气迷住了我的眼。出门时,三人坚持要送我。我掏出两百元,放在小李手掌里。小李和他父母都有点不好意思,却也收下了,再三道谢。他们把我送出巷子,一直送到大街上。
我走出很远,回头看到他们还站在那里,像三座雕像,眼泪一下子涌上来。也就是这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记者角色。我想,我要对得起这一家三口纯朴、信任的目光,我要做个好记者。我熬了一个通宵,就小李的遭遇写成一篇长稿。刊发后,小李被列入爱心助学活动的资助名单,顺利进入大学校门。一家三口来到报社,紧紧抱住了我。
同事们从一个个贫困生家庭采访归来,聚在一起交流采访心得,纷纷感叹底层民众生活之艰难。陈郁却在一旁发起牢骚,说什么他去采访的那一家穷是穷,却也太抠了;说他要是写篇稿子就能帮助那家人解决几千元的学费问题,一个劲埋怨那家人连他去采访的来回打车费都不给他报销。
同事们听他这么说都不说话了。陈郁还越说越来劲,说是依他看,任何社会都有贫富差距,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再正常不过,大学少了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个词迅速窜入我的脑海:“激情”。是的,陈郁的稿子里面缺少的正是激情。对一个新闻人来说,没有激情,无异于一个匠人。激情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用心在生活。生活本身是门大学问,它的内核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在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我找到了贫困生小李家。两间破旧的平房,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小李和他的父母毕恭毕敬地接待我。故事并不特别,千千万万类似故事中的一个:夫妻双双下岗,做点小生意度日。小李考上了重点大学,第一年需交各种费用一万元。夫妻俩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又各处求告借得3000元,而余下的5000元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办法了。开学日期临近。一家人心急如焚。说着说着,小李的父亲,一条七尺汉子,眼角滚出了豆大的泪珠。一旁的小李,瘦瘦弱弱,眼神十分无助。
我心里一阵难受。如果小李无法跨进大学校门,也许会像当年的我一样,缩在一个卑微的角落,小草般默默无闻地生长--而这小草本应成为大树。
采访将完的时候,小李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塞到我的手里。我怎忍心吃?再三推辞,都被三双手同时挡住。三双眼睛看得我的脸滚烫。我埋下头默默地吃,热气迷住了我的眼。出门时,三人坚持要送我。我掏出两百元,放在小李手掌里。小李和他父母都有点不好意思,却也收下了,再三道谢。他们把我送出巷子,一直送到大街上。
我走出很远,回头看到他们还站在那里,像三座雕像,眼泪一下子涌上来。也就是这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记者角色。我想,我要对得起这一家三口纯朴、信任的目光,我要做个好记者。我熬了一个通宵,就小李的遭遇写成一篇长稿。刊发后,小李被列入爱心助学活动的资助名单,顺利进入大学校门。一家三口来到报社,紧紧抱住了我。
同事们从一个个贫困生家庭采访归来,聚在一起交流采访心得,纷纷感叹底层民众生活之艰难。陈郁却在一旁发起牢骚,说什么他去采访的那一家穷是穷,却也太抠了;说他要是写篇稿子就能帮助那家人解决几千元的学费问题,一个劲埋怨那家人连他去采访的来回打车费都不给他报销。
同事们听他这么说都不说话了。陈郁还越说越来劲,说是依他看,任何社会都有贫富差距,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再正常不过,大学少了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个词迅速窜入我的脑海:“激情”。是的,陈郁的稿子里面缺少的正是激情。对一个新闻人来说,没有激情,无异于一个匠人。激情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用心在生活。生活本身是门大学问,它的内核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