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掌控媒体章节目录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1)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1)(2/2)

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掌控媒体作者:李仁虎 2017-01-31 01:39


    新闻媒介争取知情权的斗争也促使了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新闻媒体共同展开了争取信息自由和公开记录的运动。《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的颁布实施就是这一运动的结果。到1970年,全美国除了5个州,其余都立法规定要公开涉及公共事务的记录和会议,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指定专人,即新闻发言人,对新闻界接触信息和参加会议的要求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美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如今的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在各种场合:新闻发布会,客户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合作伙伴见面会……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发言人——可能是CEO也可能是公关经理们训练有素的语言,不卑不亢的态度,统一的口径……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随着现代西方政府的行政事务日趋复杂,政府逐渐发现很难在一切问题上获得公众的赞同。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必须赢得公众的舆论支持。为此,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必须包含公共信息的传播活动。总的来说,在西方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它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20年来,这一制度在对外宣传上发挥了突出贡献,为各国媒体提供了权威信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但这一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级人民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省级政府相继实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其中最早开始动作的是北京市。2003年1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北京市局级以上单位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国人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解往往是在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中的郑重表态。我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正是如此,是为了满足中央政府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近年来,我国各地建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突破了内外有别的传统宣传模式上建立起来的,是在主导性、全面宣传架构下进行内外兼顾的整合,更多的是为了推动政务公开、透明,增进政府和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推行政务公开,树立地方政府良好形象;有利于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建立有效、顺畅、权威、快捷的新闻传播和沟通渠道。构筑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迅速传播政府政策、事实真相,避免不实消息的流传,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公民的尊重和知情权的有力保障;也是媒体传递信息和新闻时效性的呼唤。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以及目前正在推广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传媒和公众能够透过新闻发言人这一管道,直接了解政府的现行政策、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追问政府对某个问题所持的立场等,这与以往对公共信息的封闭堵塞、对传媒所持的回避做法相比,无疑是开放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