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计(1)(2/2)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作者:李安石 2017-01-30 23:27
体必有两面,能利亦能害。如果对手很相信阴阳,说不定可以用阴阳打败他;反过来说,利用阴阳,但却不可受制于阴阳。
拓跋不信阴阳取北燕
南北朝时,北魏开国之君魏道武帝拓跋就是个不信星相、五行的雄才大略之主。
拓跋在位期间,不断开疆辟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
公元三九六年,拓跋 率军攻取后燕,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兵临后燕国都中山城下;正当拓跋要下令攻城时,太史令晁崇进谏:
“今日攻城恐怕不太吉利,当年商纣王就是在甲子日败亡的;今天就是甲子日,兵家大都忌讳在今日出兵。”
拓跋一听,哈哈大笑道:“商纣王败亡于甲子日,但周武王不就是在甲子日兴起的吗?”
于是下令攻城,果然灭了后燕。
阴阳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就看怎么看待。
(2)寒暑,简单讲,就是天气冷热。
(3)时制,就是时令、季节。
前面的阴阳指的是无形的客观世界,而寒暑和时制指的则是有形的客观世界。打仗时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天时不对,地利不宜时,先天上立足点就不好,仗打起来,自然先立于难胜之地了。
周瑜利用寒暑时制大破曹操
汉末的赤壁之战,开战前,周瑜就胸有成竹地对吴主孙权说:
“现在天气寒冷,野地无草,马料供应困难,曹兵又大多是北方士卒,不但不善于水战,而且容易水土不服,这都是兵家大忌。曹操虽号称百万大兵,但天时不利,地利不宜,其实未战已先败矣!”
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完全正确,赤壁之战最后以曹操大败告终,三国鼎立之势遂成,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谋略家之一范蠡说:
“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意思是说,若客观环境不佳,决不主动兴起干戈。原因很简单:客观环境的制约力太强了,不是人力所能轻易对抗的;所以,聪明人做任何事,一定应天顺人,才会有较大的胜算。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者,地形、地利也。这是有形的客观环境,包含下列三种:
远近,路程距离。
险易,地形的好坏,是否易于行军。
广狭,道路的宽窄。
死生,奋战则生,反之则亡,让人非生即死的险恶地形。
拓跋不信阴阳取北燕
南北朝时,北魏开国之君魏道武帝拓跋就是个不信星相、五行的雄才大略之主。
拓跋在位期间,不断开疆辟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
公元三九六年,拓跋 率军攻取后燕,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兵临后燕国都中山城下;正当拓跋要下令攻城时,太史令晁崇进谏:
“今日攻城恐怕不太吉利,当年商纣王就是在甲子日败亡的;今天就是甲子日,兵家大都忌讳在今日出兵。”
拓跋一听,哈哈大笑道:“商纣王败亡于甲子日,但周武王不就是在甲子日兴起的吗?”
于是下令攻城,果然灭了后燕。
阴阳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就看怎么看待。
(2)寒暑,简单讲,就是天气冷热。
(3)时制,就是时令、季节。
前面的阴阳指的是无形的客观世界,而寒暑和时制指的则是有形的客观世界。打仗时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天时不对,地利不宜时,先天上立足点就不好,仗打起来,自然先立于难胜之地了。
周瑜利用寒暑时制大破曹操
汉末的赤壁之战,开战前,周瑜就胸有成竹地对吴主孙权说:
“现在天气寒冷,野地无草,马料供应困难,曹兵又大多是北方士卒,不但不善于水战,而且容易水土不服,这都是兵家大忌。曹操虽号称百万大兵,但天时不利,地利不宜,其实未战已先败矣!”
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完全正确,赤壁之战最后以曹操大败告终,三国鼎立之势遂成,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谋略家之一范蠡说:
“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意思是说,若客观环境不佳,决不主动兴起干戈。原因很简单:客观环境的制约力太强了,不是人力所能轻易对抗的;所以,聪明人做任何事,一定应天顺人,才会有较大的胜算。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者,地形、地利也。这是有形的客观环境,包含下列三种:
远近,路程距离。
险易,地形的好坏,是否易于行军。
广狭,道路的宽窄。
死生,奋战则生,反之则亡,让人非生即死的险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