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企业文化塑造P&G(3)
《再靠近一点看宝洁: 值得研究学习的行销典范》作者:萧富峰 2017-01-30 23:13
(一)重视人才
除了少数特殊的状况之外,P&G坚持招募刚从学校毕业的社会新鲜人,从基础开始培育,让每一位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後,用开放的心胸接受P&G文化的洗礼,认识企业精神,融入组织、发展自我。配合足以媲美MBA的完整训练课程,以及主管孜孜不倦的谆谆教诲,佐以适时的职务调整与工作变动,将员工培养成为完全的“P&G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P&G采取内部升迁制,即除非内部欠缺的特定专业人才等少数例外状况,否则P&G一定是从内部拔擢人才,不从外面挖角。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是相当独特的作法,虽然其优缺点见仁见智,学者专家也各有正反意见,不过,对于P&G而言,这种作法不仅提供了员工努力打拼的动力,也让其文化传承变得简单许多。
P&G有多重视员工呢?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在911攻击事件当天,P&G全球总部立即宣布,全球人员24小时内暂停飞行,以策安全。试想,P&G每天有多少人在全球各地飞行,进行各种商业任务,停飞一天的损失相当可观,但为了人员安全的考量,P&G还是毫不犹豫地作了这样的决策。2002年3月31日发生的大地震,令台北人受到相当大的惊吓,捷运因此暂停运作数小时,并造成若干伤亡。宝侨家品的内部联络网络也在地震的当下立即启动,即身为主管者,必须在12小时内尽速联络到部属,确定对方的生命财产是否安全,是否需要何种协助。万一12小时内仍无法联络到下属,就要采取积极行动,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如果有高阶主管前来台湾视察,坐下来先讨论的不是业绩或市场,一定先切入有关人的问题,因为人是P&G最关切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支柱则是品牌)。
由于以招募社会新鲜人为主,再加上内部升迁制,人员发展(human development)就变成重要关键,以确保青出于蓝会胜于蓝,不会一代不如一代。基于此,P&G对于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一向不遗余力,年度的绩学评估里,也将人员发展当作主管人员的评估要项之一,以加重主管人员在人才培育上的责任,并希望主管能够担负起指导部属的重责大任。这种藉由主管对部属的持续指导(coaching),并从类似师徒制的运作方式,要求主管将自己的一身功夫与经验传授给部属,并不断地从旁提点与扶持,是P&G得以持续传承强势文化与经营know-how的主要关键之一。
由于代代相传的关系,每个主管都习惯藉由循循善诱的指导,教导部属,因为他/她们也是这样一路被教上来。在P&G里,每个人都是这样被带大的,coaching也就变成代代相传的习惯,使每个P&G人自然而然地去做,不会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力这样做,干嘛要栽培部属来威胁自己的地位,以及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等的问题。
在指导的过程中,主管必须要以身作则,扮演好角色典范(role model)的角色。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身为主管,言行不一致将使部属感到混淆而无所适从,不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部属的学习效果也会因而大受影响,文化的传承与know-how的指导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P&G不仅会让主管人员清楚地了解到,指导是身为主管应尽的义务,也会让主管明白,唯有扮演好角色典范才是有效的指导。
除此之外,P&G人已被训练(或被薰陶)得非常擅于适时运用肯定(recognition)的手法,给予对方正面的回馈与鼓励,并激励他人继续努力。肯定的手法不一而足,所表达的心意当然也有轻重的不同,其中从拍拍肩膀、口头赞美、写个纸条致意、发e-mail给相关人员及其主管表达赞美,重点在于让对方的主管知道受肯定者的优异表现、在会议上公开表扬。P&G大中华区每年更会发放50股的P&G股票给当年度有特别杰出表现的员工,称之为股票认购权(recognition share),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光是被提名角逐,就被员工视为莫大的肯定了,若果真在激烈的角逐之後能够雀屏中选,更是极大的荣耀,不仅会在宝侨家品年度员工大会上接受总经理的公开表扬,还会刊登在P&G的内部网站上。
然则,肯定手法果真可以如此神奇?就笔者所见,它的确发挥了相当大的激励与润滑作用,因为主动、适时且不吝啬地对优异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让受肯定者倍感窝心,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受到感激与肯定、并因而激发出更大的冲劲与干劲。当人们愿意主动且持续地给予他人肯定,并成为肯定高手时,其背後所潜藏的意义至少包括他(她)懂得心怀感激,不会将别人的卖命打拼视之为当然,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就(credit),不会沈溺于个人英雄主义等,对于企业顺利运作与团队合作的推动相当有助益。
经由持续的训练与指导,P&G人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与自处之道,笔者归纳出明显的文化因子作进一步的讨论与说明,让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包括主人翁精神、信任、沟通协调、business focus、创新、团队合作、顾客导向/市场导向、品牌的重要性、与他人分享、重视知识管理与学习、拒绝罹患NIH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从具体资料、事实为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了少数特殊的状况之外,P&G坚持招募刚从学校毕业的社会新鲜人,从基础开始培育,让每一位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後,用开放的心胸接受P&G文化的洗礼,认识企业精神,融入组织、发展自我。配合足以媲美MBA的完整训练课程,以及主管孜孜不倦的谆谆教诲,佐以适时的职务调整与工作变动,将员工培养成为完全的“P&G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P&G采取内部升迁制,即除非内部欠缺的特定专业人才等少数例外状况,否则P&G一定是从内部拔擢人才,不从外面挖角。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是相当独特的作法,虽然其优缺点见仁见智,学者专家也各有正反意见,不过,对于P&G而言,这种作法不仅提供了员工努力打拼的动力,也让其文化传承变得简单许多。
P&G有多重视员工呢?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在911攻击事件当天,P&G全球总部立即宣布,全球人员24小时内暂停飞行,以策安全。试想,P&G每天有多少人在全球各地飞行,进行各种商业任务,停飞一天的损失相当可观,但为了人员安全的考量,P&G还是毫不犹豫地作了这样的决策。2002年3月31日发生的大地震,令台北人受到相当大的惊吓,捷运因此暂停运作数小时,并造成若干伤亡。宝侨家品的内部联络网络也在地震的当下立即启动,即身为主管者,必须在12小时内尽速联络到部属,确定对方的生命财产是否安全,是否需要何种协助。万一12小时内仍无法联络到下属,就要采取积极行动,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如果有高阶主管前来台湾视察,坐下来先讨论的不是业绩或市场,一定先切入有关人的问题,因为人是P&G最关切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支柱则是品牌)。
由于以招募社会新鲜人为主,再加上内部升迁制,人员发展(human development)就变成重要关键,以确保青出于蓝会胜于蓝,不会一代不如一代。基于此,P&G对于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一向不遗余力,年度的绩学评估里,也将人员发展当作主管人员的评估要项之一,以加重主管人员在人才培育上的责任,并希望主管能够担负起指导部属的重责大任。这种藉由主管对部属的持续指导(coaching),并从类似师徒制的运作方式,要求主管将自己的一身功夫与经验传授给部属,并不断地从旁提点与扶持,是P&G得以持续传承强势文化与经营know-how的主要关键之一。
由于代代相传的关系,每个主管都习惯藉由循循善诱的指导,教导部属,因为他/她们也是这样一路被教上来。在P&G里,每个人都是这样被带大的,coaching也就变成代代相传的习惯,使每个P&G人自然而然地去做,不会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力这样做,干嘛要栽培部属来威胁自己的地位,以及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等的问题。
在指导的过程中,主管必须要以身作则,扮演好角色典范(role model)的角色。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身为主管,言行不一致将使部属感到混淆而无所适从,不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部属的学习效果也会因而大受影响,文化的传承与know-how的指导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P&G不仅会让主管人员清楚地了解到,指导是身为主管应尽的义务,也会让主管明白,唯有扮演好角色典范才是有效的指导。
除此之外,P&G人已被训练(或被薰陶)得非常擅于适时运用肯定(recognition)的手法,给予对方正面的回馈与鼓励,并激励他人继续努力。肯定的手法不一而足,所表达的心意当然也有轻重的不同,其中从拍拍肩膀、口头赞美、写个纸条致意、发e-mail给相关人员及其主管表达赞美,重点在于让对方的主管知道受肯定者的优异表现、在会议上公开表扬。P&G大中华区每年更会发放50股的P&G股票给当年度有特别杰出表现的员工,称之为股票认购权(recognition share),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光是被提名角逐,就被员工视为莫大的肯定了,若果真在激烈的角逐之後能够雀屏中选,更是极大的荣耀,不仅会在宝侨家品年度员工大会上接受总经理的公开表扬,还会刊登在P&G的内部网站上。
然则,肯定手法果真可以如此神奇?就笔者所见,它的确发挥了相当大的激励与润滑作用,因为主动、适时且不吝啬地对优异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让受肯定者倍感窝心,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受到感激与肯定、并因而激发出更大的冲劲与干劲。当人们愿意主动且持续地给予他人肯定,并成为肯定高手时,其背後所潜藏的意义至少包括他(她)懂得心怀感激,不会将别人的卖命打拼视之为当然,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就(credit),不会沈溺于个人英雄主义等,对于企业顺利运作与团队合作的推动相当有助益。
经由持续的训练与指导,P&G人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与自处之道,笔者归纳出明显的文化因子作进一步的讨论与说明,让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包括主人翁精神、信任、沟通协调、business focus、创新、团队合作、顾客导向/市场导向、品牌的重要性、与他人分享、重视知识管理与学习、拒绝罹患NIH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从具体资料、事实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