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章节目录 > 学会长大(1)

学会长大(1)(2/2)

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作者:高超 2017-01-29 11:55
越过战略转折点的企业才会长治久安。

    宗庆后认为,企业要面对未来的挑战,必须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我认识,居安思危。企业必须意识到,整个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竞争的基础正悄然改变。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艰难的自我超越。能否超越自我,决定了企业能否再塑辉煌或者从此走向没落。大多数在前一阶段最辉煌最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觉醒得最晚、输得最惨的企业。很多企业是在销售额最高的时候开始走向没落的,这正是因为他们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而忽略了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时候,为什么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却开始退步?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20世纪80年代建立并持续发展了近20年的中国最成功企业,在一个全新的市场发展阶段正面临着“战略转折点”。

    关于战略转折点,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葛洛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下的定义是:

    “就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端。”

    这个变化最可能让一个企业从此上一个新的台阶,迈向未来的发展,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没落的开始。在转折点出现的时候,无论是整体产业结构、竞争方式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不能把握战略转折点,对于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宗庆后曾经坦言:“在我一生中,令我困惑的时刻有三个,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三个困惑的时刻也都是娃哈哈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坎是娃哈哈果奶。在娃哈哈果奶投产后不久,当地防疫站对我们果奶进行抽检,得出的结果是检验不合格。而我们在果奶项目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全厂上下2000多人的心血可谓倾注其中。若果奶项目真的搁置,最大的伤害不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整体士气的重挫。这次是我带领娃哈哈怀着雄心壮志进入新的食品领域时,遭遇的困惑和迷茫。而动力则来自于职工大会上,2000多双比我更迷茫、更惶恐的眼睛。当时,我的脑海里想到的是:我可以不吃饭,但他们不能不吃饭,他们的家庭不能不吃饭。一时间,什么都想做的我,什么都做不了。

    幸运的是防疫站的批文重新出台,并明确说明之前由于检验标准不一样得出娃哈哈果奶不合格的结论有误,娃哈哈果奶是合格的产品,可以恢复生产。当孩子们看到娃哈哈果奶重新回到超市的货架上时,娃哈哈又加强了宣传力度,在报纸上和电视里进行循环的广告投放,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出了AD钙奶。这一冷一热的炒作,令娃哈哈在全国的知名度更高,认可的人也更多。

    另外一个困惑的时刻,是与达能洽谈合资的事情。我在1996年与达能合资时已看出它的胃口很大,一直想全方位地控制中国的食品领域。而现在看到的事实,是达能与中国饮料企业、乳品企业的合作,最终还是走到了收购别人的地步。而当时我看到娃哈哈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管理层思想僵化的苗头也呈现出来,小富则安的心态在企业里普遍存在。摆在我面前的是娃哈哈需要利用外资扩张企业版图和引入国际经验,但又要提防跨国巨头,不被它“吃掉”,就在这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上,我折腾了不少日子。

    我再三思量后,还是与达能合资,但合资的方式是项目的合资,而不是整个集团的合资,娃哈哈除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在项目合资的过程中娃哈哈从12亿总资产里拿出3个亿以及品牌不动,始终稳坐大股东的位置。

    这次与达能的合资,是娃哈哈的第二个转折点,我们初步尝到了股权多元化的甜头。到了1999年,娃哈哈集团通过了股份改制,实现了管理层持股,进一步消除了体制隐患,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现在的娃哈哈集团,是一个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公司,但治理结构很健全。今天的达能在娃哈哈没有一个代表,不仅仅是因为有一纸协约,更重要的是,娃哈哈充裕的现金流和丰厚的分红面,使达能既安心又无话可说。

    回过头来解释我选择与达能合资的动力,可能只有一句:中国饮料业舍我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