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章节目录 > 与高手下棋(1)

与高手下棋(1)(2/2)

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作者:高超 2017-01-29 11:55
比较而言。80年代末,国内曾有大大小小的民族可乐品牌近10个。短短几年间,在洋可乐所构筑的收购、兼并、联合风潮中一一败北。

    可乐在中国实际上已具有70多年的历史了。

    1927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并迅速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此后,可口可乐在天津、青岛等地亦相继设厂。1948年,上海装瓶厂成为美国以外的第一家年产超过100万箱的装瓶厂。

    但让大多数中国人真正认识可乐,还得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

    1978年底,一列载着可口可乐的火车由香港开往中国内地,使可口可乐饮料成为最先到达重新开放的中国的外国消费品。没过多久,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装瓶厂。

    在消费者惊异于这种新饮料颜色、口感特别的同时,国内饮料业的同行更是被其迅猛的市场扩张所震撼。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抵御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国内饮料业的巨大冲击,以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广和等八大饮料厂为代表的国内饮料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冠以不同名称的可乐,如重庆的天府可乐、山东崂山可乐、河南少林可乐、上海幸福可乐、北京的昌平可乐、杭州的中国可乐等。这样,国内饮料界打响了第一次可乐大战。

    第一次可乐大战的结局导致了国内饮料行业的重新洗牌。1989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饮料业的跨国巨头,仅在一年之内就让中国饮料业几乎全线崩溃。仅杭州一个城市,就有100多家饮料厂被迫停产。1994年,一度被摆上人民大会堂国宴席的重庆天府可乐被百事可乐正式收编,至此,中国八大饮料厂中除上海正广和通过合资手段生存下来外,其他七家均被两乐收入囊中,历史将之称为“两乐水淹七军”。

    香港报纸当时评论:“中国软饮料业的半壁江山被洋人占去了”。两乐开始逐步控制了国内的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可口可乐为例,2000年其在中国已设有23家装瓶厂,年销量为45亿箱,占据了碳酸饮料市场的33%。

    宗庆后挑战可口可乐,在一开始不仅受到内部的质疑,在整个业界,包括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人都对之持怀疑态度。

    可口可乐是好惹的吗?一位哈佛大学的营销教授得知娃哈哈要生产碳酸饮料,不无吃惊地对宗庆后说:“你知道吗?在美国,有三件事被认为是只有靠上帝帮忙才能实现的,一是彩票中头奖,二是当选美国总统,三是战胜可口可乐。”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双方的实力。在上马非常可乐之前的1997年,可口可乐的营业收入为185亿美元,而娃哈哈1997的总收入则为人民币211亿元,可口可乐是娃哈哈的70多倍!

    当非常可乐刚刚登台亮相时,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上,管理工程系一名教授讲解了这一市场竞争必将空前激烈的案例。他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假设题:非常可乐若能在中国可乐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那是极大的成功;市场占有率若能超过洋可乐,那是巨大的成功;若能打出牌子,与洋可乐持久作战达10年至15年,也是成功。如今,非常可乐无疑已迈出走向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清华大学的这位教授在实地考察了娃哈哈公司后感叹不已:“非常可乐”成功的开局,是靠了独特的娃哈哈精神——坚韧不拔,永不言败!

    娃哈哈员工都说,非常可乐99%是宗庆后一个人的功劳。今天我们看待这一事件,可以将之称为“功劳”,而当年宗庆后是承受了难以言喻的压力的:

    应该说非常可乐的问世使中国的舆论界包括理论界都不看好,倒是台湾的媒体认为可口可乐跟百事可乐在中国是碰到强劲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