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生活
《智慧书: 大师先哲的教诲 为人处事的智慧》作者:郑国明 2017-01-29 11:59
张茵译 善的生活
当今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甚至从浪漫时代就开始了),它贬低满足和美德,赞成自律、可靠、义务、创造、决定、自由、自我表现、奋斗、反抗等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按其本义或其极端形式来看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真理,即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好生活必须具有形式,不仅是在模式的意义上,而且是在由某种态度、姿态或“生活风格”所引起的意义上。怀特海称之为“主观形式”,他认为应该尊重成为我们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风格,尽管他也提到了其他风格。在我看来,自律和上述其他形式在这里也起了作用。但是,我还想补充理性以及和客观、理智的责任感等有关的品质。也许还应提到爱。至少可以说,如果弗洛姆等心理学家是正确的,那么要使一个人的生活成为善的,就不仅应该在道德意义上,还应该在非道德意义上是善的。人们不能过于关心自我生活的善,还应该考虑自我之外的原因和客体。
仅就善的生活所具有的内容、模式和主观形式而言,它们对不同的人无疑是完全不同的。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今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甚至从浪漫时代就开始了),它贬低满足和美德,赞成自律、可靠、义务、创造、决定、自由、自我表现、奋斗、反抗等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按其本义或其极端形式来看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真理,即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好生活必须具有形式,不仅是在模式的意义上,而且是在由某种态度、姿态或“生活风格”所引起的意义上。怀特海称之为“主观形式”,他认为应该尊重成为我们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风格,尽管他也提到了其他风格。在我看来,自律和上述其他形式在这里也起了作用。但是,我还想补充理性以及和客观、理智的责任感等有关的品质。也许还应提到爱。至少可以说,如果弗洛姆等心理学家是正确的,那么要使一个人的生活成为善的,就不仅应该在道德意义上,还应该在非道德意义上是善的。人们不能过于关心自我生活的善,还应该考虑自我之外的原因和客体。
仅就善的生活所具有的内容、模式和主观形式而言,它们对不同的人无疑是完全不同的。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