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执行离不开准备(2/2)
《准备赢得一切: 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作者:周续庚 2017-01-25 23:54
年营收30亿美元左右、市场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联想,居然收购了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这个每年营收达110亿美元的业务,而且动作又如此迅猛,再加上个人计算机领域历来收购大多以失败告终,联想此举,的确令人为之捏了一把汗。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联想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没有把握的事从来不干,难道他竟没有意识到这次收购所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吗?
面对种种质疑,柳传志是这样说的:
“情况其实不是像外界看到的那样,我们为这次收购做了充分的准备,很多工作我们都做在前头了。譬如联想更名、赞助奥运等等,这会使得联想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平稳地进行品牌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铺垫性的工作,但是宣布确实是有很大的突然性,主要是因为有保密协议。”
关于面临的风险,柳传志说道:
“在谈判和梳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清晰地分析出风险所在,而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
第一,客户是否会流失的问题。未来的5年里,我们将继续使用IBM的品牌。CEO以及销售团队并没有更换,这会给客户一种延续与IBM产生交易的熟悉感;另外应史蒂芬·沃德(原IBM个人系统集团资深副总裁,将在联想集团正式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之后,出任CEO一职——作者注)的要求,我们把销售总部设在纽约,这也是为了留住客户。
第二,员工是否会流失的问题。IBM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员工,经过了解,他们现在觉得有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会感到非常愉快。
第三,业务整合的问题。联想这些年在管理规范上,已经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次谈判和业务梳理中,双方的沟通非常顺畅,我们很有信心。
第四,是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因为走出去之后,我们要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要面对这些不同区域的法律和文化,这个对我们来讲可能相对生僻一些,需要再多做一些准备。
第五,文化的磨合。根据我们的经验,最难磨合的是高层的磨合,高层的融合就是杨元庆与史蒂芬的配合,这段时间他们一起工作,配合得非常好。”
由此看来,联想为此次收购做了非常详细和周密的调查,真正做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几年前,就曾有收购IBM的动议,但联想人认为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才搁置了这一动议。现在柳传志面对央视的采访,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正是准备,给了他充分的底气。
确实如此,联想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将这次收购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高度重视准备的柳传志。他将塑造企业比喻为盖房子,房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墙是管理能力,准备就是房子的地基。要想让房子牢固,地基就必须打好。
柳传志曾经说过:“我从不干被人称作勇气可嘉的事。”没有做好准备的事,哪怕再诱人,他也不会去冒险。正因为如此,当多数国内企业家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时,柳传志已就普遍困扰中国企业的生存、改制、交接班等一系列问题,给联想找到堪称业界典范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准备的力量。
现在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都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
想走在前面吗?那就先系紧鞋带,做好准备吧!
找到一双适合我的鞋,然后系紧鞋带儿,这就是我跑得最快的原因。
——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