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上演的剧本(2/2)
《天下残局》作者:天下残局 2017-01-29 11:32
们却不吃这套,推举一个代表到他家“讲数”。福康安大怒:小胥竟敢公然索贿?代表不卑不亢,说:岂敢岂敢。但您这次报销军费多至数千万,账务繁冗,势必多招一些会计,日夜赶办,争取在数月之内清账,乘着皇上心情好,批上“同意报销”四字,才叫皆大欢喜。若舍不得花钱增雇人手,仅就现有之人陆续办理,则幾年下来都搞不定。届时,皇上一见:今日所奏乃西军报销,明日所奏又西军报销;必然生厌,万一说出两句重话,被那些承风希旨的言官们听到,借题发挥,说不定就办出一件贪污公款的巨案。因此,让您及时缴部费,实在是一片好心啊。福康安一听,还真有道理,立即批了二百万的部费。这个例子说明,部费面前,人人平等。
湘军大功告成,曾国藩却犯了愁。他可没有福康安的大手笔,能拿出数百万的部费将手头的巨额发票——共计约三千万两——给报掉;可部费又赖不掉,怎么办?正在为难的时候,慈禧开口了,说,湘军所有军费不必上交明细账目,只须“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即可。照那胥吏的逻辑,可以说,慈禧越俎代庖做了车夫,让曾国藩先上车,不买票。
此物比道德文章更贵重
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单靠一份工资,不要说中产阶级,大部分京官们的餬口养家都成问题。外官则不然,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组成的“陋规”更是大笔进项;“陋规”并非贪污受贿的“黑钱”,而是地方官利用行政、财政系统中的诸多“特性”,向绅民设立的收费项目,人称“无形之加赋,有形之勒索”。京、外之间收入悬殊,但是,京官亦可利用行政系统的“特性”去影响外官的铨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外官的乌纱,其间利害,孰敢小觑?于是,京、外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冯桂芬说:“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外官之别敬、炭敬、冰敬”;此三敬便是这种调剂的主要形式。炭敬(冬季)和冰敬(夏季)是外官每年两次的常课。外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冰、炭两敬,属常年账目,细水长流,为数不巨。别敬是机动项目,乃动辄过万。曾任陕西粮道、河南布政使的张集馨,自撰年谱便记录了数次别敬的数额,平均一算,每次花费约一万四千馀两。这些钱的绝大部分,都会送给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堂官等高官,自不必论。有意思的是,授受之间偶尔也发生一些具有“人情味”的特例。例如带曾国藩出道的老大——穆彰阿,任大学士,入军机处,兼掌翰林院(高级干部培训中心);大小官员向他进贡,数额惊人。但是,纯乎以官自肥,并非穆彰阿这种“权迷”型权臣的风格。为构建、维护和扩充权力网,他固然需要钱;然而,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权力建设的“滚动开发”,不会单纯提现,以满足一己之私。对有才学、有能力的中下级僚属,他还能设身处地,少收甚至不收。劳崇光——国藩友,同属“穆党”——外放为道员(约当今日地级干部),临行至穆府道别,奉上别敬五十两。穆彰阿手一挥,说:州道小官那里送得起如此厚礼?此去好自为之,(发了财),来日回京再补行礼数不迟。
大佬们对油水丰厚的地方高官就没这么客气了。曾国藩以“中兴领袖”的身份入京,各处码头一拜,开销二万两。李鸿章、左宗棠进京,别敬花费各在四万两以上,算是中兴时期的豪举。所以,曾国荃说:“有时,此物比道德文章更觉贵重,其势使之然也”。
湘军大功告成,曾国藩却犯了愁。他可没有福康安的大手笔,能拿出数百万的部费将手头的巨额发票——共计约三千万两——给报掉;可部费又赖不掉,怎么办?正在为难的时候,慈禧开口了,说,湘军所有军费不必上交明细账目,只须“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即可。照那胥吏的逻辑,可以说,慈禧越俎代庖做了车夫,让曾国藩先上车,不买票。
此物比道德文章更贵重
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单靠一份工资,不要说中产阶级,大部分京官们的餬口养家都成问题。外官则不然,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组成的“陋规”更是大笔进项;“陋规”并非贪污受贿的“黑钱”,而是地方官利用行政、财政系统中的诸多“特性”,向绅民设立的收费项目,人称“无形之加赋,有形之勒索”。京、外之间收入悬殊,但是,京官亦可利用行政系统的“特性”去影响外官的铨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外官的乌纱,其间利害,孰敢小觑?于是,京、外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冯桂芬说:“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外官之别敬、炭敬、冰敬”;此三敬便是这种调剂的主要形式。炭敬(冬季)和冰敬(夏季)是外官每年两次的常课。外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冰、炭两敬,属常年账目,细水长流,为数不巨。别敬是机动项目,乃动辄过万。曾任陕西粮道、河南布政使的张集馨,自撰年谱便记录了数次别敬的数额,平均一算,每次花费约一万四千馀两。这些钱的绝大部分,都会送给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堂官等高官,自不必论。有意思的是,授受之间偶尔也发生一些具有“人情味”的特例。例如带曾国藩出道的老大——穆彰阿,任大学士,入军机处,兼掌翰林院(高级干部培训中心);大小官员向他进贡,数额惊人。但是,纯乎以官自肥,并非穆彰阿这种“权迷”型权臣的风格。为构建、维护和扩充权力网,他固然需要钱;然而,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权力建设的“滚动开发”,不会单纯提现,以满足一己之私。对有才学、有能力的中下级僚属,他还能设身处地,少收甚至不收。劳崇光——国藩友,同属“穆党”——外放为道员(约当今日地级干部),临行至穆府道别,奉上别敬五十两。穆彰阿手一挥,说:州道小官那里送得起如此厚礼?此去好自为之,(发了财),来日回京再补行礼数不迟。
大佬们对油水丰厚的地方高官就没这么客气了。曾国藩以“中兴领袖”的身份入京,各处码头一拜,开销二万两。李鸿章、左宗棠进京,别敬花费各在四万两以上,算是中兴时期的豪举。所以,曾国荃说:“有时,此物比道德文章更觉贵重,其势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