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修养与境界(2)(2/2)
《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作者:杨昌洪 2017-01-24 01:37
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他将其作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即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冯友兰在他的《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
一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求温饱,衣食足而已。
二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熙熙攘攘,皆为名利往来而已。
三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舍我求义,求大利,求大道。
四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之全,人必知宇宙之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挥,始能尽性。”超俗尽性,返璞归真了。
3.人生的六种态度
人生的六种态度是指:顺世的态度,愤世的态度,游世的态度,入世的态度,出世的态度,超世的态度。
顺世的态度是指顺应这个世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只有顺应这个世界。这也是庄子的处世法则之一。庄子认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就是说生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就像黑夜与白天,所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冯友兰在他的《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
一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求温饱,衣食足而已。
二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熙熙攘攘,皆为名利往来而已。
三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舍我求义,求大利,求大道。
四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之全,人必知宇宙之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挥,始能尽性。”超俗尽性,返璞归真了。
3.人生的六种态度
人生的六种态度是指:顺世的态度,愤世的态度,游世的态度,入世的态度,出世的态度,超世的态度。
顺世的态度是指顺应这个世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只有顺应这个世界。这也是庄子的处世法则之一。庄子认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就是说生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就像黑夜与白天,所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