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伦敦·剑桥(3)(2/2)
《时光里的欧洲》作者:郝景芳 2017-04-18 20:20
被历史铭记。他的政治论述直接影响了杰佛逊、麦迪逊和许多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
1689年,当牛顿遇到洛克的时候,洛克刚从荷兰的逃亡中归来。在接下来的两年间,牛顿和洛克成为至交好友。两个人交换了大量书信,讨论圣经经文问题,牛顿向洛克倾诉了自己内心的很多情感困扰。有的时候,很难想象一段很短时期中的一对朋友竟能改变历史如此之多。洛克和牛顿保持了真挚的友谊,走过了历史注定的多事之秋。
没有流血的革命
光荣革命。多事之秋。
1688年的伦敦注定与众不同。在阅读一百年后的法国大革命史和两百多年后的俄国和中国革命史,有一个突出的印象会刻上心头:革命就是牺牲与战斗的血泪史。大革命发明了断头台,每天数以千计的人头在疯狂的呐喊中落地;俄国革命以布尔什维克的**主义告终,解放的梦想结束于更加严酷的独裁;中国革命以彻底的战争作为基础,从内战到抗战,再到文化革命的人人对战。旧时代的势力在交替中更新,在更新中炮火连天。在这样的历史中,革命似乎等于无尽的鲜血。
可是历史上有一场革命不是这样。
英国革命,没有流血的战争。它似乎是一场软弱的挫败,但结果却带来兵不血刃的革命。它看上去只是一次普通的王位交叠,但实际上带来了政体的转折。英国并不是和平的国度,数百年王位争夺分分合合,玫瑰战争似乎无穷无尽,辉格党和托利党闹得不可开交,新教与天主教也拼得你死我活,王权和民权始终拉锯,可是尽管如此,最终的转换却在一次和平的更迭中平稳进行了。现代国家诞生,英国从此进入君主立宪制,议会掌握权力,政治框架从那时延续至今。
这是如何发生的?听上去仿佛不可思议。
从最客观的角度,英国也不是没有发生争斗。在光荣革命前半个世纪,以议会为信念的辉格党人和以传统为信念的托利党人之间也有大规模冲突。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王权和议会间矛盾扩大。国王的对外政策失败,财政困难,增加借款,宗教问题也引起民众的担忧。1628年,大名鼎鼎的克伦威尔作为议会代表,发表反对国王的演说,引起国王恐慌,国王调集军队,强行解散议会。克伦威尔在几年的蛰伏之后成为了铁骑将军,与王党展开战斗。他带兵多次凯旋,战胜了贵族的军队,肃清王党守军,将国王赶至苏格兰。议会宣布自己为最高权力机构,克伦威尔却没有抵抗住权力的诱惑,将权力集中,登基加冕成王。尽管战争最后仍然以王权告终,但这些胜利奠定了半个世纪之后的议会地位。克伦威尔的雕塑至今仍竖立在威斯敏斯特议会宫的墙外,赫然醒目。
1689年,当牛顿遇到洛克的时候,洛克刚从荷兰的逃亡中归来。在接下来的两年间,牛顿和洛克成为至交好友。两个人交换了大量书信,讨论圣经经文问题,牛顿向洛克倾诉了自己内心的很多情感困扰。有的时候,很难想象一段很短时期中的一对朋友竟能改变历史如此之多。洛克和牛顿保持了真挚的友谊,走过了历史注定的多事之秋。
没有流血的革命
光荣革命。多事之秋。
1688年的伦敦注定与众不同。在阅读一百年后的法国大革命史和两百多年后的俄国和中国革命史,有一个突出的印象会刻上心头:革命就是牺牲与战斗的血泪史。大革命发明了断头台,每天数以千计的人头在疯狂的呐喊中落地;俄国革命以布尔什维克的**主义告终,解放的梦想结束于更加严酷的独裁;中国革命以彻底的战争作为基础,从内战到抗战,再到文化革命的人人对战。旧时代的势力在交替中更新,在更新中炮火连天。在这样的历史中,革命似乎等于无尽的鲜血。
可是历史上有一场革命不是这样。
英国革命,没有流血的战争。它似乎是一场软弱的挫败,但结果却带来兵不血刃的革命。它看上去只是一次普通的王位交叠,但实际上带来了政体的转折。英国并不是和平的国度,数百年王位争夺分分合合,玫瑰战争似乎无穷无尽,辉格党和托利党闹得不可开交,新教与天主教也拼得你死我活,王权和民权始终拉锯,可是尽管如此,最终的转换却在一次和平的更迭中平稳进行了。现代国家诞生,英国从此进入君主立宪制,议会掌握权力,政治框架从那时延续至今。
这是如何发生的?听上去仿佛不可思议。
从最客观的角度,英国也不是没有发生争斗。在光荣革命前半个世纪,以议会为信念的辉格党人和以传统为信念的托利党人之间也有大规模冲突。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王权和议会间矛盾扩大。国王的对外政策失败,财政困难,增加借款,宗教问题也引起民众的担忧。1628年,大名鼎鼎的克伦威尔作为议会代表,发表反对国王的演说,引起国王恐慌,国王调集军队,强行解散议会。克伦威尔在几年的蛰伏之后成为了铁骑将军,与王党展开战斗。他带兵多次凯旋,战胜了贵族的军队,肃清王党守军,将国王赶至苏格兰。议会宣布自己为最高权力机构,克伦威尔却没有抵抗住权力的诱惑,将权力集中,登基加冕成王。尽管战争最后仍然以王权告终,但这些胜利奠定了半个世纪之后的议会地位。克伦威尔的雕塑至今仍竖立在威斯敏斯特议会宫的墙外,赫然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