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仕途的玄机章节目录 >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5)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5)(2/2)

仕途的玄机作者:赵炜 2017-04-18 20:04
平”。如此则本朝两京十八名循吏中廉洁者有八人,比例为44.4%。

    就廉吏比率得出的结论是:西京时期,循吏中的廉吏比率为33.3%而酷吏中为43.75%,循吏不及酷吏10.45个百分点;东京时期,循吏中的廉吏比率为50%而酷吏中为37.5%,循吏超过酷吏12.5个百分点;两京合计则循吏大过酷吏2.8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就廉洁这一美德的普遍性论,循吏对酷吏略占优势;循吏之中自然不会出现王温舒、田延年那样的贪污不法之人,但是循吏中也没有类似张汤、尹齐、董宣、周纡那样极端廉洁的典型,这或许是性格使然。

    现在可以理解光武的伤感究竟因何而发,正是由于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光武决定给董宣以特别的哀荣。因为董宣曾担任二千石高官,光武特赐“艾绶”,以大夫的规格予以安葬{12}。

    本朝官阶秩序等级森严,严格区别的标志之一就是印绶的不同质地、颜色,离任官吏、削爵王侯必须交还印绶,王侯死后则将印绶传与嗣位者。西京时期,除帝王之家外只有立下不世殊勋的功臣才被允许印绶随葬,张汤之子张安世即是因为拥立宣帝的定策之功和列侯爵位而获特许印绶随葬。东京时期这一范围虽有扩大,但能够获此殊荣者也大体限制在诸侯王、列侯始封(第一代侯)、贵人、公主等高级贵族{13}。不具备印绶随葬的资格却由天子特诏允许,就成为极尊崇的礼遇。光武随后又拜董宣的儿子为郎中,他后来曾任齐国国相。

    六 一笥都尉樊晔

    即将出任河东郡都尉的樊晔待诏于云台,按照帝国高阶官吏在赴任前须赴阙向天子谢恩辞行的惯例,等待光武的召见{14}。

    樊晔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故城即今河南新野县治)人,是光武少年时代的至交。建武初年,樊晔得到光武征聘为侍御史。

    在云台等待的樊晔,多半要感叹人生难料,谁又会想到当年那个往来宛城(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市)的粮食贩子刘秀竟然会奄有天下?思绪随光武的到来被打断,光武赐樊晔宫中御用饮食,又把天子御用乘舆服物赐给一些,作为临别前的鼓励。

    这样的例行公事不足为奇,几乎每一位外任高阶官吏都会获得类似的赏赐。让樊晔心有所动的,是光武最后那一句玩笑,当年一笥(竹篮)饼换来如今一个都尉,这买卖怎么样?光武的玩笑把樊晔的思绪拉回地皇三年(22)。当年南阳发生饥荒,光武家中的宾客外出为盗,光武因担心被牵连躲到新野投靠姐夫邓晨,往来宛城贩卖谷物,不想在新野又因为犯事而被拘押,樊晔正好是一名市吏,也就是主管市场的官吏,接济过光武一笥饼。光武说的正是这个事情。显然,天子还是念旧情的,看来他的恩赐与任命不仅有鼓励的意思在其中,也有报答恩情的意味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