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历史的玄机章节目录 > 萧何——功冠群臣的第一宰相(3)

萧何——功冠群臣的第一宰相(3)(2/2)

历史的玄机作者:常桦,岳卫平 2017-04-18 19:25
,自己得个好名声,不知道把我看成什么样的君主了。所以我才要把他关起来。”

    王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为民请命,这是相国应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是收了商人的贿赂呢?当初您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英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由萧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得关中,不过举手投足之劳。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尚且不图,难道今天会贪图商人的一点贿赂吗?何况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秦皇听不见臣下对自己过失的批评,才一意孤行。李斯即使能承担过错,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这样怀疑相国,一定是没有仔细考虑吧!”刘邦听了,心里虽不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所以当天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了萧何。

    萧何已是花甲之人,对刘邦素来谨慎恭敬;因为全身戴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他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来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这个样子,也觉得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正为民终于还是承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旧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寡言了。

    刘邦晚年时,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做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定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做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他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积劳成疾,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胸怀大度。

    深受刘邦器重的萧何无论在军事政治上,还是在法律制度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协助刘邦统一中国。萧何的用人之道对刘邦实现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萧何几次推荐韩信,却没有被刘邦重用。韩信离开后,萧何将他追回,又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在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与萧何竭力推荐韩信是分不开的。萧何在关中时,勤于治民理政,努力支援前方。萧何为了汉的统一,积极支持刘邦征讨、诛灭王侯的谋逆反叛活动。萧何为宰相,在政治、经济、人事、法制上,有不少约束、规矩与制度。而后来,曹参为相时也照旧依行。所谓“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萧何所定的约束,对于国家安定、人民乐业作用极大,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不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