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神秘的和尚军师(2)(2/2)
《历史的玄机》作者:常桦,岳卫平 2017-04-18 19:25
贵之相。二人一见如故。姚广孝还私下对燕王说:“如果你让我跟随你,我一定奉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这话中含有一个猜字的谜语。“王”字的上边加个“白”字,就成了皇帝的“皇”字。燕王聪慧,想必清楚这话中的含意。
然而这毕竟是个野史传说,不一定可靠。其理由是:洪武十五年,皇太子朱标还健在,燕王和姚广孝在结识未深的情况下,还不敢露骨地表示夺嗣称皇。
可是这个传说亦非无风之浪,它起码可以说明燕王和姚广孝言语投机,志趣相合。
47岁的姚广孝跟着22岁的燕王奔赴北平去了。他的公开身份是诵经祈福的僧人,所以燕王不便任命他做官,而让他在北平庆寿寺当主持。
姚广孝身穿僧衣,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无心为死人诵经祈福,他要帮助活人干一番大事业。很快,他就成为燕王府的常客、熟客、密客。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福薄命浅,没等到继位就死去了。65岁的朱元璋很伤心,也很费心:“皇储是从皇子中另选呢,还是立朱标16岁的儿子朱允炆?”
姚广孝和燕王闻此变故,心中的希望顿时变得炽热起来。看来“给燕王送顶白帽子”并不只是一句笑话,还真有可能变成现实!
为燕王朱棣撑腰打气,秘密策划“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下诏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身边有两个亲信辅臣,一个是兵部左侍郎齐泰,一个是侍读学士黄子澄。他俩都清楚,建文帝最大的威胁来自拥兵在外的藩王,所以当务之急是削夺藩王的权势,以巩固中央集权。这一考虑本是正确的,但是建文帝和他的辅臣十分迂阔,缺乏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机变和才能,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然而这毕竟是个野史传说,不一定可靠。其理由是:洪武十五年,皇太子朱标还健在,燕王和姚广孝在结识未深的情况下,还不敢露骨地表示夺嗣称皇。
可是这个传说亦非无风之浪,它起码可以说明燕王和姚广孝言语投机,志趣相合。
47岁的姚广孝跟着22岁的燕王奔赴北平去了。他的公开身份是诵经祈福的僧人,所以燕王不便任命他做官,而让他在北平庆寿寺当主持。
姚广孝身穿僧衣,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无心为死人诵经祈福,他要帮助活人干一番大事业。很快,他就成为燕王府的常客、熟客、密客。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福薄命浅,没等到继位就死去了。65岁的朱元璋很伤心,也很费心:“皇储是从皇子中另选呢,还是立朱标16岁的儿子朱允炆?”
姚广孝和燕王闻此变故,心中的希望顿时变得炽热起来。看来“给燕王送顶白帽子”并不只是一句笑话,还真有可能变成现实!
为燕王朱棣撑腰打气,秘密策划“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下诏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身边有两个亲信辅臣,一个是兵部左侍郎齐泰,一个是侍读学士黄子澄。他俩都清楚,建文帝最大的威胁来自拥兵在外的藩王,所以当务之急是削夺藩王的权势,以巩固中央集权。这一考虑本是正确的,但是建文帝和他的辅臣十分迂阔,缺乏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机变和才能,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