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幕僚生存智慧章节目录 > 第九章 懂方圆:趋利避祸,小心驶得万年船(9)

第九章 懂方圆:趋利避祸,小心驶得万年船(9)(2/2)

幕僚生存智慧作者:雪川 2017-04-18 19:16
臣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委以重任。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另外,在用人方面,房玄龄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宁缺勿滥,决不做滥竽充数之举。如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但房玄龄认为这个部门关系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系”的地方,“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他这样做,有时会招致别人说闲话,评论他在授权方面十分吝啬。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于个人的声誉,从不计较。

    除了选拔人才这些大事外,就是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选、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在进谏方面,房玄龄虽未能像魏征那样屡屡犯颜直谏,也能坦陈己意。魏征对他也是佩服备至,魏征曾经说过,在事必躬亲、言无不尽方面,自己不如房玄龄。一次,唐太宗忽然问周围的大臣说:自古以来,草创开国的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子孙,多出败乱的原因何在呢?房玄龄直言不讳地说:那都是因为皇上宠爱子孙,而子孙生长深宫,自幼享惯富贵,不识人间情伪,不懂国家安危,不能磨炼才干的缘故。

    房玄龄对前朝灭亡的教训也是十分关注,因而在任相职期间,他主持编篡了各类图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及《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唐太宗问房玄龄道:“为什么历史上修的本朝国史,都不让皇帝本人亲眼见到呢?我想看看你主持修的国史,不知是否可以。”房玄龄说:“国史应据实而写,这样就必定会写到皇帝不好的地方,有时还会加以抨击,理当不让皇帝亲眼看到。”唐太宗反复解释,说要看国史并无他意,只是为了鉴戒自己,房玄龄这才同意让他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看望,并亲自去探望,于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闲言碎语】

    人言官场险恶,官场如战场,其实并不尽然,其主要条件应看处于什么样的朝代,得遇什么样的君主,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以曹操之“奸”,尚有许多人忠诚于他,尚有许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终,何况奉事别的君主呢?由此看来,官场机诈,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至于如何避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难当,概因伴君如伴虎也。但房玄龄稳稳地当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且身后尊荣无限,这也算是中国幕僚史上很少见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