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官衔职务(8)(2/2)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作者:诸葛文 2017-04-18 19:14
往能晋升为宰相。翰林学士院与中书舍人院有什么分别呢?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中国古代的翰林,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省长的由来:
黎元洪改袁世凯时期的巡按使为省长
省,起初并不是行政区域划分,古时候指天子所居之所,王宫禁地。魏晋时开始设置“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省”,又于各路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后简称为“省”。现在的“省”便由此发展而来。
明清两朝各省的行政长官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十八省宣布独立,各省成立军政府,集军政于一体,最高长官称为都督。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即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要求已设民政长之省份以民政长为该省之行政长官,未设民政长之省份以都督兼任民政长,为该省行政长官。公署内设总务处及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个司。接着对各省地方行政作了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后来,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并为其帝制活动做准备,制定并颁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一律由大总统任命,不许地方保荐,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的行政长官名称和清朝的名称相仿。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和混战开始。黎元洪于同年7月6日下达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为省长公署。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省长的名称。此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名称在军阀时期各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下来了,为新中国所沿用。
省长这一名称自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出现,初称民政长,袁世凯又改为巡按使,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正式改为省长。由于军阀专横,省长虽为民政长官,但实权有限。国民党统治时期,改省长为省主席。
中国古代的翰林,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省长的由来:
黎元洪改袁世凯时期的巡按使为省长
省,起初并不是行政区域划分,古时候指天子所居之所,王宫禁地。魏晋时开始设置“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省”,又于各路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后简称为“省”。现在的“省”便由此发展而来。
明清两朝各省的行政长官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十八省宣布独立,各省成立军政府,集军政于一体,最高长官称为都督。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即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要求已设民政长之省份以民政长为该省之行政长官,未设民政长之省份以都督兼任民政长,为该省行政长官。公署内设总务处及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个司。接着对各省地方行政作了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后来,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并为其帝制活动做准备,制定并颁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一律由大总统任命,不许地方保荐,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的行政长官名称和清朝的名称相仿。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和混战开始。黎元洪于同年7月6日下达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为省长公署。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省长的名称。此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名称在军阀时期各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下来了,为新中国所沿用。
省长这一名称自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出现,初称民政长,袁世凯又改为巡按使,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正式改为省长。由于军阀专横,省长虽为民政长官,但实权有限。国民党统治时期,改省长为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