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章节目录 > 第七篇 官衔职务(1)

第七篇 官衔职务(1)(2/2)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作者:诸葛文 2017-04-18 19:14
。在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可见朕在先秦前仅是我国的书面语。秦始皇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皇帝使用的玉质大印称为“玺”;取消“谥法”;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等。谥法指由周初开始,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秦始皇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成体统;又要有所避讳的原因,于是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此时的太上皇还不广泛存在人们的口语中,因为庄襄王已经过世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后,文官制礼仪,每当朝会,皇帝一到,百官呼贺。此时的刘邦,才刚开始意识到皇帝的尊严。大汉时期,封建的孝道规定,须对家父“五日一朝(看望)”。刘邦也是如此,在家中对父亲刘太公也要参拜,“如家人父子礼”。一次管家对太公说:“当今皇上虽是您的儿子,但也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尽管为皇上之父,依然是个臣子,让皇帝拜见臣子,成何体统,如此一来,皇帝也就失去了权威。”听得太公战战兢兢。

    一次刘邦再来向家父行朝礼,刚进家门,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像奴仆一般地迎接他。刘邦见状大吃一惊,急忙前去搀扶,刘太公却不让。连连说:“您是天子,天下人敬之,我虽是你的父亲,不过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不能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听此,犯了愁,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给父亲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呢?自古似乎还没先例呢。他一直没想出个好办法。不久便与大臣闲论,有个大臣就说秦始皇曾尊先父为太上皇,所以刘太公可以封为“太上皇”。刘邦听了大喜,马上举行大典,让刘太公安坐在“太上皇”位置上。从此皇帝的父亲就被称为“太上皇”,历代沿袭下来。

    后代的太上皇,就不一定都是皇帝的儿子尊奉的。当上太上皇的,要么是主动传位于太子的;要么是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让位给儿子的。除了部分被以武力逐离帝位的皇帝以外,一般内禅皇帝大都能得到太上皇之号。我国最后一位太上皇是乾隆帝。

    天子投状取人才:

    皇帝主持的殿试头名何以称状元?

    一介书生,想以考取状元来出人头地,实属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都得跨过乡试、省试,才能最后到殿试夺魁。宋代文学家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历年来考到满头白发仍是个“童生”的大有人在。可谓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经常四五十岁才中进士,甚至更年长的人亦大有人在。人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