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章节目录 > 第五篇 良辰佳节(3)

第五篇 良辰佳节(3)(2/2)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作者:诸葛文 2017-04-18 19:14
,大家都会禁止烟火,吃寒食,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并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慢慢地,寒食节和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约在清明前后,因两个节日的日子十分相近,所以便将它们合并为一日。

    在北方,寒食节时人们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多吃青团和糯米糖藕。而清明节,人们则喜欢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或把柳条枝插在门上,表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很多,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些体育活动呢?是因为清明节要吃寒食禁火,而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增加了这些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的重要风俗。早在西周时就对墓葬十分重视。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祭典冤魂:

    端午节的来历最初竟是纪念伍员(伍子胥)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人们都认为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其实不是,最初其实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为春秋时代楚国人,由于父亲和兄弟都被楚平王杀害了,所以投奔了吴国,得到了吴王的器重。后率兵攻打楚国,大获全胜,对楚平王鞭尸三百,报了杀父杀兄之仇。吴国越来越强大,吴王开始变得骄傲,伍子胥十分担忧,力劝吴王,惹得吴王很不高兴。有一次,吴王听信了谗言,令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体装入皮革袋中投入了钱塘江。伍子胥冤死,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涛,传说是他变成了“波涛之神”。从此,吴国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迎涛”仪式来纪念伍子胥的。

    后来,才慢慢变成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得知后马上划船捞救,可一直划到了洞庭湖,始终都没有见到屈原的尸体。那时,正下着雨,很多小舟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小舟上的船夫们听说人们正在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也都冒雨出动,争相划进了茫茫的洞庭湖。后来为了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人们常常荡舟江河之上,便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为了保护屈原的躯体不被鱼虾损伤,又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后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唐代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都说明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