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1)(2/2)
《如果这是宋史3》作者:高天流云 2017-04-18 19:09
给我的差使,全天下啊,我敢放心躺着吗?(朕承先帝所托,况以万几之重,敢自泰乎?)
那么就接着累,并且带头开始节俭。他下令先把自己后宫里的专职珠宝作坊给关了,每年从四川进贡来的绫、锦、罗、绮、透背、花纱等奢侈品也都减少三分之二。前一年两淮、河北等地遭灾的省份还有大部分百姓在挨饿,那好吧,从皇宫储备中提出几百万贯钱、绢送去,救助朕的子民。这还不算完,具体到他个人身上,他开始穿旧衣服,皇帝的衣服是洗了又洗,结果让皇宫里的下人们都暗地里笑话。
这样的皇帝,以前还真没见过。
这些都做完后,他下令全国停止再盖庙,和尚道士的人数也要减少,紧接着他就要向帝国的公务员们下手,这些人又胖又肥,每年都涨工资,而且还引经据典连带着他们的子孙后代、门客亲戚都享受各种福利,都是什么道理?要改、要狠狠地改!
但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时,仁宗皇帝突然昏倒了。他太累了,辛勤工作,废寝忘食,一个多么出色、可敬、可爱的领导人啊,人民该怎样感谢你。但结果却是招来了一片骂声,而且骂的内容不是诅咒,而是蔑视。
赵祯在宋景祐元年八月十一日昏倒,人事不知,长达数天。开封城里鸡飞狗跳,动员一切力量召集所有御医会诊,最后的结论是――病因不详,没法下手。
于是堂堂的大宋皇帝就只能躺倒在紫禁城里变成疑拟植物人,大家仔细观察,看他会自动苏醒,还是终于咽气。最后还是他的姑妈,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女儿,魏国大长公主救了他一命。姑妈大人顶着谋杀皇上的罪名给他推荐了一个太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太医治疗的方法实在过于生猛。
“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就是说,要用针灸,但是下针的地方是皇帝陛下的心脏下方,想想那里有多敏感,是不是和华佗当年要劈开曹操的脑袋治头疼的风险系数差不多了呢?!但是效果是那么的诱人,太医许诺,是立即苏醒。
可谁敢信呢?下一瞬间,众多的皇后、皇妃、皇亲、大臣都拥了上来,一个不可一万个不可……但魏国公主用一句话和一个办法把他们踢到一边:第一,出了事我去死;第二,先找个太监来,在心脏下边要下针的地方先扎一次。
结果那个太监全须全尾,能跑能跳。好了,手术立即进行。效果非常好,仁宗真的立即就苏醒了过来,并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经过观察,真的好像没留下任何后遗症(真的吗?)。于是历史记住了这位太医的名字,他叫许希珍,立即被授为翰林医官,并且奖励巨款。许先生用这笔钱在开封城西建了一座扁鹊庙,还没修好,全国各地就拥过来一大批慕名学医的学生,当时朝廷也凑趣,干脆把太医局也搬家,就立在这座扁鹊庙的旁边。
那么就接着累,并且带头开始节俭。他下令先把自己后宫里的专职珠宝作坊给关了,每年从四川进贡来的绫、锦、罗、绮、透背、花纱等奢侈品也都减少三分之二。前一年两淮、河北等地遭灾的省份还有大部分百姓在挨饿,那好吧,从皇宫储备中提出几百万贯钱、绢送去,救助朕的子民。这还不算完,具体到他个人身上,他开始穿旧衣服,皇帝的衣服是洗了又洗,结果让皇宫里的下人们都暗地里笑话。
这样的皇帝,以前还真没见过。
这些都做完后,他下令全国停止再盖庙,和尚道士的人数也要减少,紧接着他就要向帝国的公务员们下手,这些人又胖又肥,每年都涨工资,而且还引经据典连带着他们的子孙后代、门客亲戚都享受各种福利,都是什么道理?要改、要狠狠地改!
但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时,仁宗皇帝突然昏倒了。他太累了,辛勤工作,废寝忘食,一个多么出色、可敬、可爱的领导人啊,人民该怎样感谢你。但结果却是招来了一片骂声,而且骂的内容不是诅咒,而是蔑视。
赵祯在宋景祐元年八月十一日昏倒,人事不知,长达数天。开封城里鸡飞狗跳,动员一切力量召集所有御医会诊,最后的结论是――病因不详,没法下手。
于是堂堂的大宋皇帝就只能躺倒在紫禁城里变成疑拟植物人,大家仔细观察,看他会自动苏醒,还是终于咽气。最后还是他的姑妈,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女儿,魏国大长公主救了他一命。姑妈大人顶着谋杀皇上的罪名给他推荐了一个太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太医治疗的方法实在过于生猛。
“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就是说,要用针灸,但是下针的地方是皇帝陛下的心脏下方,想想那里有多敏感,是不是和华佗当年要劈开曹操的脑袋治头疼的风险系数差不多了呢?!但是效果是那么的诱人,太医许诺,是立即苏醒。
可谁敢信呢?下一瞬间,众多的皇后、皇妃、皇亲、大臣都拥了上来,一个不可一万个不可……但魏国公主用一句话和一个办法把他们踢到一边:第一,出了事我去死;第二,先找个太监来,在心脏下边要下针的地方先扎一次。
结果那个太监全须全尾,能跑能跳。好了,手术立即进行。效果非常好,仁宗真的立即就苏醒了过来,并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经过观察,真的好像没留下任何后遗症(真的吗?)。于是历史记住了这位太医的名字,他叫许希珍,立即被授为翰林医官,并且奖励巨款。许先生用这笔钱在开封城西建了一座扁鹊庙,还没修好,全国各地就拥过来一大批慕名学医的学生,当时朝廷也凑趣,干脆把太医局也搬家,就立在这座扁鹊庙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