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一切,供奉恶魔(2/2)
《无后为大》作者:关军 2017-04-14 14:40
汽机,在这玩意儿的拉动下,技术革命开幕了,它与人的自我解放互相拉动,活力尽显,创造了耀眼的现代文明。不过人性中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也最充分地释放,导致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扭曲不断加剧。
表面看上去,现代商业社会终日运转不停、滚滚向前,要满足的主要是人类的两种需求:便捷度与舒适度。其实深究起来,潜藏背后的仍是人的虚荣心。这个时代,一切以效率为目标,一切以价值来衡量,一切皆可交换。人与人、人群与人群陷入竞争,早已不再是出于一个物种生存的需要。
追逐完iPhone我们追逐iPad,追逐完EOS 50D我们追逐Mark IV,永远在前方**着你的,不是**本身,只是**的替代品。埃里克?霍夫在《危机迫近》中的一句话,看似拗口,却说到了本质:“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永远不会够。”打着提升生活品质的幌子,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发展经济”,却不愿意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一些人成为财富、地位的奴仆,另一些人对这些并不十分贪婪,却仍被竞争与焦虑裹挟着,驱动他们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恐惧。这时代如同不断加速的列车,人们关心的只是不要被抛弃,至于列车行进在何处,又将开向哪里,已经无暇顾及。
因焦虑而奔忙,又因奔忙而焦虑,疯狂的人们陷入恶性循环。市场,已经把人类改造成了彻头彻尾的经济动物。**永难穷尽而又与幸福无关。我们终生孜孜以求之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水面跃动的月影。
所谓商业文明,无可避免地要以戕害自然的方式来维持。国外有研究表明,由现代工业抵达现代生活品质的路途越来越繁复,每生产一车的成品,就要顺便制造三十二车的垃圾。我很欣赏著名环保学者大卫?铃木对经济利益的判断:它是“我们牺牲一切来供奉的恶魔”。
《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一书作者托恩?哈特曼谈到环境危机的时候说:“这个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在于二氧化碳过多,也不在于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垃圾问题。这些都只是问题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文化的问题,这个病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
他所说的文化,我理解为人类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不改变它,奢谈环保就没什么意义。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远远不够,不过,我觉得环保意识不是关键所在。拯救濒危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做的不是每周少开一天车,不是学会垃圾分类,不是买一部太阳能热水器。需要的可能是你不再以汽车代步,不再频繁地旅行或出差,不再梦想换一间更大一点的房子,不再把瓶瓶罐罐摆满化妆间,一言以蔽之,要与我们曾经依托的生活意义决裂。
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拿出生命中的几年,“闲置”在瓦尔登湖边,并写下传世名著《瓦尔登湖》。他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了解自身,品味人生。“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现在的人们,比那时更需要回到瓦尔登湖边,目的并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那可怜的、值得鄙夷的人生。
必须承认,让现代人静坐在瓦尔登湖边,只是痴人说梦。人类彻底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怎么可能,那就如同让公司放弃抢占市场,让资本放弃追逐利润。既然如此,我没法不认为环保也是痴心妄想。
?
表面看上去,现代商业社会终日运转不停、滚滚向前,要满足的主要是人类的两种需求:便捷度与舒适度。其实深究起来,潜藏背后的仍是人的虚荣心。这个时代,一切以效率为目标,一切以价值来衡量,一切皆可交换。人与人、人群与人群陷入竞争,早已不再是出于一个物种生存的需要。
追逐完iPhone我们追逐iPad,追逐完EOS 50D我们追逐Mark IV,永远在前方**着你的,不是**本身,只是**的替代品。埃里克?霍夫在《危机迫近》中的一句话,看似拗口,却说到了本质:“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永远不会够。”打着提升生活品质的幌子,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发展经济”,却不愿意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一些人成为财富、地位的奴仆,另一些人对这些并不十分贪婪,却仍被竞争与焦虑裹挟着,驱动他们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恐惧。这时代如同不断加速的列车,人们关心的只是不要被抛弃,至于列车行进在何处,又将开向哪里,已经无暇顾及。
因焦虑而奔忙,又因奔忙而焦虑,疯狂的人们陷入恶性循环。市场,已经把人类改造成了彻头彻尾的经济动物。**永难穷尽而又与幸福无关。我们终生孜孜以求之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水面跃动的月影。
所谓商业文明,无可避免地要以戕害自然的方式来维持。国外有研究表明,由现代工业抵达现代生活品质的路途越来越繁复,每生产一车的成品,就要顺便制造三十二车的垃圾。我很欣赏著名环保学者大卫?铃木对经济利益的判断:它是“我们牺牲一切来供奉的恶魔”。
《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一书作者托恩?哈特曼谈到环境危机的时候说:“这个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在于二氧化碳过多,也不在于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垃圾问题。这些都只是问题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文化的问题,这个病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
他所说的文化,我理解为人类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不改变它,奢谈环保就没什么意义。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远远不够,不过,我觉得环保意识不是关键所在。拯救濒危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做的不是每周少开一天车,不是学会垃圾分类,不是买一部太阳能热水器。需要的可能是你不再以汽车代步,不再频繁地旅行或出差,不再梦想换一间更大一点的房子,不再把瓶瓶罐罐摆满化妆间,一言以蔽之,要与我们曾经依托的生活意义决裂。
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拿出生命中的几年,“闲置”在瓦尔登湖边,并写下传世名著《瓦尔登湖》。他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了解自身,品味人生。“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现在的人们,比那时更需要回到瓦尔登湖边,目的并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那可怜的、值得鄙夷的人生。
必须承认,让现代人静坐在瓦尔登湖边,只是痴人说梦。人类彻底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怎么可能,那就如同让公司放弃抢占市场,让资本放弃追逐利润。既然如此,我没法不认为环保也是痴心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