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不传之秘章节目录 > 54.阴阳·藏象(10)(3)

54.阴阳·藏象(10)(3)(2/2)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中医诊断学》中将肠鸣矢气归于脾虚,在肝虚病人中,如将之按脾虚辨证,或能一时取效,但于病情却没有分毫裨益。若见便如羊屎般燥结,便行以增液行舟之法,这无可非议,不过在增液之前,可得看看这河床是什么情况。

    其他的,如果血管的收缩力尚正常(心主血脉,血管收缩力的正常与否除了与肝脏有关外,与心脏的干系最大),那么肺的行血之力大增,病人表现出颞部血脉跳动,血压高。如果血管收缩力减弱,病人表现出心悸,外周血管松弛,四肢怕寒凉加重。血压高者,多误以肝实而给予镇肝熄风汤;心悸、恶寒者多误以阳虚而给予四逆汤。

    另有皮肤针刺感、手足蠕动、面如虫行、睡中惊跳者,多因肝气虚极,偶一来复,便现其动之本色。肝气来复之时,其收敛与动的“本位”外露,与肺交争而不能胜,外现则为皮肤不定点的针刺感,或是面如虫行;脾缓急之力弱,导致肝的“动”被放大,从而手足不时蠕动。特别在半夜子时,厥阴当令,肝气来复,与肺交争,受肺欺凌,而为梦中惊跳。这情形就好比《西游记》中,孙悟空降妖除魔时,老孙一棒子下去,妖怪立扑,顿现本相来。肝气虚甚虚极时,其动其敛的本性还是不改。

    凡此种种,皆为肝虚之象,如是不明其中机制而施以散法,虽不见得马上就表现为坏病,但南辕北辙的用药方法,病进却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明了了肝的动与收的特性,辨证虽不说轻易,但总归有脉络可循了。

    “在把握藏象时,其对应五味中的功用很重要,但五气也很紧要。”

    用柳孜致的话来说就是五气代表着五脏所适宜的“工作环境”。至于这个“工作环境”该如何去把握,就要费一些脑子了。

    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认为于肺脏用药当以轻灵为主轻清宣散为佳,“肺为娇脏”是其辨证要点。不过,其理解似乎尚有不足之处,如果加上其对应五气中的“燥”,似乎就通达得多。肺燥的要点是少湿、略凉、偏于降。如非大寒之证而用桂枝、附子、细辛类辛热,必令肺失去正常的燥性而变热、升,过于干燥,从而表现出干咳、鼻热、咽干等症;如非大热之证而用石膏类辛寒,则会使其过于凉过于降,也会失去其正常的燥性。所以,在用药时,吴鞠通主张当以轻灵为主轻清宣散为佳。

    其他的,诸如风的善行数变,湿的黏腻重浊,火的炎上,水的收引润下,在理解与运用上,该如何去下工夫,却又是一门学问了。

    总之,需要整理发掘的东西,虽然不是很多,但也绝对不少。这些,都需在临床上慢慢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