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不传之秘章节目录 > 52.阴阳·藏象(8)(4)

52.阴阳·藏象(8)(4)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52.阴阳·藏象(8)(4)

    以前见到“肺恶燥”的字眼,并没有去想为什么,就算时常在报纸上见到“慎防秋燥伤肺”之类的字眼,也只想及“燥为秋令之气,易伤肺金”,至于辛燥与苦燥,却是没做多想。

    如从“肺恶燥”来解释,苦属火,火克金,那么苦味能燥就很合情理。但半夏、浙贝母之类的燥又做何解?不独半夏、浙贝母,在说到辛伤肝时,对辛味的药物,不管寒热,都以辛燥名之,那么这个辛燥与半夏、浙贝母的燥又有何不同?

    或者应该换一个角度,从脾脏的角度来理解。

    苦能燥湿与辛能燥湿(部分)都是从湿邪而言,那么理解的重点自然在于脾脏了。

    脾主湿,苦味能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故而用苦能燥是苦味药物的共性。

    而辛味,与湿的关系不是太大,如从火克金、金能反侮火的角度来看,辛味实能减弱苦味的燥湿的功用。所以,在辛味中,能燥湿的只有半夏、草果、白豆蔻、砂仁等寥寥几种。

    而附子、桂枝、石膏、菊花之类的药物,不管寒热,都以辛燥名之,这是从“气”的角度来说的。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辛燥中的燥就是五气中的燥,而黄芩、黄连能清热燥湿的燥则是五味中的燥。虽然这两者之间都有一个燥字,而苦味药物运用后确实能化去肺中之痰而达到让肺清爽的功用,但苦燥与辛燥还是有着不同的。这两者之间,一个是从药物的功效来说,一个是从脏器的特色来说的。

    这,可以看一看《中医内科学》或者《中医基础理论》中燥邪致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色,从中可以减少些理解的难度。

    《中医内科学》道:“燥邪致病,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燥邪又易伤肺,使肺失宣肃,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两类。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秋有夏火之余气,故多见温燥;又有近冬之凉气,亦见凉燥。内燥多见于高热、呕吐腹泻、出汗、出血过多之后。内燥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其证多由热盛伤津,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有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